您的IP是18.225.175.5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

六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来 源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上编 简牍典籍
作 者
-
浏览次数
10
摘 要
2008年7月,依靠校友大力支持,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据初步统计,竹简总数为2400余枚(包括残片)。秦代焚书,使《尚书》诸篇大多佚失,今古文《尚书》问题遂成为学术史上最复杂的学术公案,而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最为令人振奋的发现就是失传2000多年《书》类文献的重新面世。它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必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竹书

竹简

成书

战国竹简

学者

尚书

命训

形制

封许之命

傅说之命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六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字体:

2008年7月,依靠校友大力支持,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据初步统计,竹简总数为2400余枚(包括残片)。李学勤先生说,根据对“清华简”的最新研究结果,又发现了100多枚,全部竹简的编号将接近2500号,其中整简的数量估计1800枚[※注]。清华简的形制多有不同,一部分简有篇题,写在简的背面。最长简有46厘米(相当于战国时的2尺),最短简仅10厘米,较长的简编绳三道,固定编绳的契口及一些编绳残余清楚可见,少数简颜色鲜亮,有的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朱丝栏”),文字书写精整,经化学处理后,多数非常清晰,有些简有编次号数,为编联带来了诸多方便。[※注]

秦代焚书,使《尚书》诸篇大多佚失,今古文《尚书》问题遂成为学术史上最复杂的学术公案,而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最为令人振奋的发现就是失传2000多年《书》类文献的重新面世。有些篇与传世本相同,如《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等,但篇题、文句与传世本多有差异,先秦不少文献称引的《说命》,清华简则作《傅说之命》,还有前所未见的佚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由中西书局出版,其中收录《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9个篇目。其中,《尹至》共简4支,简长45厘米,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尹诰》共简5支,简长和字的风格均与《尹至》相同,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程寤》共简9支,简长44.5厘米,原无篇题,没有次序编号。《金縢》简共14支,简长45厘米,第14简简背有篇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简背有次序编号。我们认为,“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虽是篇题,其实带有书序的性质。《祭公》共简21支,简长45厘米,第21简正面末端有篇题“祭公之寡(顾)命”,简背有次序编号。《楚居》共简16支,简长47.5厘米,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

《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长度为28.5厘米,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尚未找到,其他内容大体已经齐全。目前,《保训》简的图版与释文已在《文物》2009年第6期上正式刊布,相关释文参看《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等。[※注]

清华简第三辑收录6种8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及《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傅说之命》三篇,自带篇名,共24支简,简长约45厘米。竹节处刻有次序编号。各篇竹简数量不一。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之间不是上、中、下的关系,而应称为“甲篇”“乙篇”“丙篇”。

《周公之琴舞》简长45厘米,17支简。它共十篇颂诗,第一首为周公儆诫多士而作,其余九首为成王自儆而作。竹书和《诗经·周颂》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政治背景与周公辅成王相合,撰作时代可能上溯至西周时期。《周公之琴舞》以“启曰”开端,以“乱曰”收尾,整体结构非常有特色。

《芮良夫毖》共计28支简,其中14支简残断。简长44.7厘米,满简书写约30字。“毖”作为一种文体,带有儆戒性质,是讽喻西周时政的政治诗歌。简文鉴于周厉王时期内外交困的形势,强调体恤民情、贬斥奸佞,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良臣》共11支简,简长约32.8厘米。主要内容是记载上自黄帝,下至鲁哀公、越王勾践时期,历代著名的贤臣。《祝辞》共5支简,其辞曰:“救火,乃左执土以祝曰:‘号(皋)……诣武夷,绝明冥冥,兹我赢。’既祝,乃投以土。”土能灭火,故执土。欲救火,则祝者手执土祷告。祷告完毕后,将土投向火。其实质,是先秦时期巫鬼崇拜盛行的产物。

清华简第四辑为《筮法》《别卦》《算表》三篇。目前易学的考古发现成果,多是一些占筮实例,如殷墟易卦、包山简、葛陵简等。2013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4辑出版,其中《筮法》一篇分十七命、三十节,不仅有57个揲蓍实例,更系统介绍占筮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解读、研究早期易学演进历程,提供了难得契机。

《别卦》有7支简,从卦序及卦的数量看,应该有8支简,残缺第3支简。简长16厘米,宽1.1厘米。竹书主要内容是卦名与卦象。《别卦》不能用于占筮,其卦序和马王堆帛书《周易》同,颇值得注意。清华简《筮法》没有卦名,我们怀疑《别卦》是《筮法》与其他占筮系统转换的参照物。

《算表》21支简,整简17支,另有4支简上端残损。简长43.5厘米,宽1.2厘米。原无篇题,篇题系整理者添加。《算表》由乘数、被乘数及计算结果构成,可谓是九九乘法表的“延展版”。

清华简第五辑,收录《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六篇。清华简《厚父》13支简,简长44厘米,宽0.6厘米,简本有顺序编号。首简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但清华简《厚父》首简残缺,导致其成书年代有夏代说、商代说、周初说和战国说。简本《厚父》是夏代贵族后裔厚父讲述夏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封许之命》9支简,简长44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顺序编号,自带篇题“封许之命”。竹书《封许之命》记述周成王册封吕丁,是管窥西周初年政治分封的珍贵史料。其字体特征与西周金文类似,成王分封的许多器物,我们根本不知何物。这些潜在的信息,暗示着它成书年代当为周初。

《命训》15支简,全篇各简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简背有顺序编号,但无篇题。《逸周书》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困扰学界的谜团。《度训》《常训》《命训》从内容及语言特征上看,是一组文献,因此竹书《命训》的出现,为考察三《训》的成书年代,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清华简中《程寤》《命训》《皇门》等篇的集中面世,揭开了《逸周书》成书问题的新篇章。

《汤处于汤丘》19支简,简长约44.5厘米,宽0.6厘米,无篇题,简背无序号。竹书与《汤在啻门》书写风格相同,应出自同一抄手。《汤在啻门》21支简,简长约44.5厘米,编绳三道。商汤问以先帝之良言,小臣答以成人、成邦、成地、成天之道,思想体系细密周全,竹书的成书年代不可能太早。

《殷高宗问于三寿》由28支简组成,简长约45厘米,宽0.6—0.7厘米。三道编绳。简文以殷高宗问三寿的形式,涉及祥、德、音、仁、智、利、信等众多德目,与战国诸子多有不同。

清华简第六辑收录五篇文献,分别是:《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子仪》《子产》。《郑武夫人规孺子》现存18支简,学者或认为第15支简残缺。简长45厘米,宽0.6厘米,三道编绳。简文主要内容是郑武公去世之后,郑武夫人武姜规诫庄公之语。史书记载郑庄公与武姜在嗣君问题上针锋相对,而竹书的记载与传世文献颇有不同。

《管仲》存简30支,简长44.5厘米,宽0.6厘米,三道编绳,篇题为整理者后来添加。全篇采用齐桓公问、管仲回答的形式,围绕为学、起事之本、从人之道等内容展开。整理者认为清华简《管仲》为《管子》的佚篇,但我们感觉其所构建的理论形态,比《管子》略显简单、原始。

《郑文公问太伯》分为甲本、乙本两种,内容基本相同,为同一抄手根据不同的底本抄写而成。甲本14支简,乙本12支简,简长45厘米,宽0.6厘米,三道编绳。竹书主要内容是太伯病重之时,告诫郑文公的训辞。太伯叙述郑国自桓公、武公、庄公以来东迁开疆、筚路蓝缕的艰辛,最后以告诫文公效法先王、重用贤人结束。和《逸周书》中的《祭公》颇有些相似。竹书的面世,对于研究郑国早中期的历史,特别是郑国建国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子仪》20支简,简长在41.5厘米左右,宽0.6厘米,篇题为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添加。秦晋崤之战后,秦穆公为与楚国修好,主动释放子仪归国之事。竹书记载秦穆公与子仪的对话,比传世文献更为详细,是研究春秋时期大国关系演变的重要资料。

《子产》篇存简29支,简长45厘米,宽0.6厘米。竹书以“此谓”作为标志,可以分为10个小节。全篇以全面颂扬子产为基调,讲述他治国理政的政治举措及节俭、守礼的个人作风。其中讲到子产参照“三邦之令”制作郑令,参照“三邦之刑”制作郑刑,可与《左传》“子产铸刑书”的内容相互印证。

清华简第七辑收录四篇文献,分别是《子犯子餘》《晋文公入于晋》《越公其事》,都是传世文献所未见之佚籍。《子犯子餘》存简15支,简长约45厘米,宽约0.5厘米,三道编绳。篇题在第1支简的背面,简背无次序编号。竹书与《晋文公入于晋》形制、字体相同,其内容皆与晋国有关。简文主要内容是子犯、子餘与秦穆公的问答,以及秦穆公、重耳资政于蹇叔,对于研究晋国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华简第八辑》共收入8篇前所未见的战国佚籍,分别为《摄命》《邦家之政》《邦家处位》《治邦之道》《心是谓中》《天下之道》《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虞夏殷周之治》。《摄命》32支简,简长约45厘米,宽约0.6厘米,除第3、25、29简残损外,其他简保存状况良好。竹书无篇题,因册命的对象是“摄”,整理者拟定篇题为“摄命”。《书序》说:“穆王命伯为周太仆正,作《冏命》。”“摄”与“冏”字形接近,可能为“冏”之讹字,学者据此怀疑此篇为《尚书·冏命》。从目前的情况看,清华简《摄命》是否是古文《尚书·冏命》,尚不能确定,但该篇属于《书》类文献无疑。

《邦家之政》存简11支,第1、2支简缺失。简长约45厘米,宽约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刻划线,整理者按照序号编联,满简书写28—30个字。篇题系整理者,据文本主要内容拟定。整理者认为,竹书假托孔子与某公的对话,虽主要反映的是儒家观念,但诸如节俭、薄葬、均分等内容,又与墨家思想相合。[※注]

《邦家处位》现存11支简,简长约41.5厘米,宽约0.5厘米,三道编绳。原无篇题,现在的篇题,系整理者据首句添加。竹书以正反对比的形式,强调“用人以度”的重要性。《治邦之道》存简27枚,简长约44.6厘米,宽约0.6厘米,篇题系整理者据文章内容拟定。整理者认为,竹书围绕尚贤、节葬、非命等内容展开,可能是一篇与墨学有关的佚文。[※注]

《心是谓中》存简7支,简长44.6厘米,宽0.6厘米,竹书没有篇题、序号,今篇题为整理者所加。竹书全面肯定心的重要性,认为心“处身之中”,目、耳、口、四肢皆听命于心。简文指出,如果想要有为,必须处理好心与身、心和天命的关系。

《天下之道》现存7支简,简长41.6厘米,宽约0.6厘米,满简书写为40—43字。简背无刻划线、序号,今篇题系整理者据文本内容拟定。简文说“昔三王之所谓阵者,非陈(阵)其车徒,其民心是陈(阵)”,把民心上升到道德层面,是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存简共7支,简长41.6厘米,宽0.6厘米,简背无序号,篇题乃整理者据文意拟定。竹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八个节气;二是酸、甜、苦、辣、咸的功效;三是五祀、五神和五行的相配。从简文看,属于当时普遍流行的知识、思想世界范畴。《虞夏殷周之治》存简3支,简长41.6厘米,宽0.6厘米,简背无序号,篇题系整理者拟定。简文以虞夏商周为例,强调朴素的重要性。夏、商、周礼仪渐趋奢华,导致“海外之诸侯归而不来”。

清华简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典籍,至少有60多篇古代文献,不仅有众所关注的《书》类文献,亦有类似《竹书纪年》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系年》,所记史事上起周初,下至战国,可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此外还有类似《国语》《仪礼》的内容,而与《周易》有关的文献显然是作为卜筮的用途。从清华简的内容看,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史官。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对清华简进行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注]李学勤先生根据清华简文字的特征,推断清华简的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之际,即公元前300年前后。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结果是公元前305±30年,与李先生的推断吻合。[※注]

由于清华简非科学发掘品,其真伪问题是学者非常关心的。姜广辉先生发表《〈保训〉十疑》从篇名到思想内容对清华简《保训》进行质疑[※注],他认为竹简文献的价格已经炒成天价,再次出现类似《古文尚书》造假的可能依然存在,因此对“清华简”鉴定应是一个长期过程。[※注]由于姜先生多从思想史的角度质疑,并无坚实的考古学证据,因此学界并未采信其说。

围绕清华简《保训》《耆夜》,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清华简文字考释、思想主旨探讨;二是清华简补史证史相关问题研究。对于《保训》文字考释,李学勤、李均明、李零、廖名春、李守奎、孟蓬生等学者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相关考释文章正在陆续发表。[※注]对《保训》“中”字含义的理解,一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思想观念说,李学勤先生认为“中”是后来的中道[※注],邢文借助《论语·尧曰》把“中”解释为一种“数”[※注];二是“某物说”,李均明先生将“中”理解为“与诉讼相关的文书”[※注],李零等学者认为“中”字可能与古代的“表”有关,引申为一种旗帜[※注];三是军队说,认为“中”与“众”通[※注],指众人或军队。我们根据《保训》“传贻子孙,至于成汤”,支持“某物说”[※注],但包括我们的说法在内,仍有可怀疑之处,《保训》“中”字的含义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正像11位权威学者专家评价的那样,清华简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简册,以“经、史”类典籍为主,内涵丰富,大多是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的,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它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必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