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西汉海昏侯墓简牍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上编 简牍典籍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8 | ||
摘 要
:
|
2011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简牍约5200枚(包含残断简牍),以下简称海昏侯简牍。简本《论语》中保存了“智(知)道”篇题,加之文字的歧异,学者或怀疑它与今本《论语》的源头《鲁论》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齐论》[※注]。学者初步确定海昏侯《论语》为《齐论》,对于廓清三种《论语》之间的区别,考察早期《论语》学史的传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简本《子虚赋》《葬赋》与银雀山汉简《唐勒》、尹湾汉简《神乌赋》及北大汉简《反淫》,为汉代赋学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佐证。“医方简”保存了部分方名,其中有祛除蛊虫的治疗方法。 | ||||||
关键词
:
|
竹简 简本 论语 竹书 简牍 汉简 诗经 传本 礼记 吉凶 学者 |
在线阅读
二十 西汉海昏侯墓简牍
字体:大中小
2011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简牍约5200枚(包含残断简牍),以下简称海昏侯简牍。经学者初步观察,简牍总体上属于古代文献书籍。我们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叙述如下。
1.六艺类
(1)《诗经》
竹简约1200枚,编绳三道,每简20—25字,多数已经残断,几乎没有完简。简本《诗经》,目前所发现存字最多的西汉时期的传本。简文可分为篇目与正文两部分。篇目分栏书写,大多为四栏,20字左右。其内容有“■诗三百五扁(篇)”“颂卌扁(篇)”“大雅卅一扁(篇)”“国百六十扁(篇)”,《风》《雅》《颂》的篇数,与今传本《诗经》一致。但《风》《雅》《颂》十篇一组,不称“某某之什”,而直接称“某某十篇”,如“鸿雁十扁(篇)”。《国风》的分组,称“卫十扁(篇)”“秦十扁(篇)”“陈十扁(篇)”等。
《诗经》的篇题,多数取自首章。而简本取首章首句外,尚可见取二章一句、二章二句或三章二句等多种情形,如简本“清人在彭”,对应今本《郑风》中《清人》的首章首句。“有女同行”,对应今本《有女同车》的二章一句。竹书《诗经》总计“千七十六章”,与今本1142章明显不同,或许与此有关。简本篇题后有类似《诗小序》的语句,正文则是随文注解,并非对每句、每字作章句训诂。每章末尾,用圆点标记章序、句数,如“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兹,此也。●其三,六句”。
(2)《礼记》类
《礼记》类文献,竹简约300枚,损坏情况严重,简背多见斜向刻划线。根据竹简形制、文体特征和文本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组。甲组四道编绳,满简书写约40字,内容和今本《礼记》的《曲礼上》和《曲礼下》相当。
乙组三道编绳,满简书写约26字。其内容与今本《礼记》中的《祭义》《丧服四制》等篇相合。亦有与今本《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疾病》《曾子事父母》等篇相合者,文句与今本差异颇多。
丙组因断残过于严重,无法推知其完简长度,但其文体风格和字距与第二组近似,内容相当于今本《大戴礼记·保傅》篇,文字也多与今本相同。
丁组三道编绳,满简书写约24字。不用分章符号,每章另起一简抄写,用留白简表示分章。其形制、字间距和字体,亦与《论语》完全相同,在墓葬中两者羼杂在一起。其内容与今传本《礼记·中庸》《祭义》和《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相合。
海昏侯简牍中,有100余枚简不见于《礼记》《大戴礼记》,但以讲述行礼仪式为主,包括参与者站立的位置、进退仪节、主持者的号令等,暂称之为“礼仪类简”。这类简牍,行礼的主体皆称“王”,可能是刘贺做昌邑王时所常用的礼仪。从内容、措辞看,或许是由《仪礼》等文献改编而来。
(3)《论语》
竹简数量约500枚,三道编绳,简背有斜向刻划线。满简书写约24字,不用重文、合文符号,也未见句读钩识。每章另起一简书写,没有分章符号。字体风格庄重典丽,抄写工整,似乎出自不同的抄手。竹简背面有篇题,在背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刮去一段竹青后题写。目前发现的篇题有“雍也”“子路”“尧”(对应今本《尧曰》)和“智道”等。
简本《论语》,与今传本文字有较多差异。如今本“知”字,简本作“智”。今本“政”,简本作“正”。今本“能”,简本作“耐”。其他,如“室”作“窒”,“旧”作“臼”,“焉”作“安”,语气词“与(欤)”作“耶”等。用字习惯也不尽同,如今本“如”,简本多作“若”。今本“佞”,简本或作“年”。简本《论语》中保存了“智(知)道”篇题,加之文字的歧异,学者或怀疑它与今本《论语》的源头《鲁论》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齐论》[※注]。《论语》有《古论》《鲁论》《齐论》等不同系统,今传《论语》是三种系统的合编本。学者初步确定海昏侯《论语》为《齐论》,对于廓清三种《论语》之间的区别,考察早期《论语》学史的传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4)《春秋》
《春秋》竹简数量200余枚,损坏严重,无一支完简。文字大多漫漶不清,很难辨识。从目前可辨识的简40余枚看,其内容是《春秋》僖公经传。简文内容不见于《左传》《穀梁传》,学者或怀疑当是《公羊传》。
(5)《孝经》类
《孝经》类文献,存简数量600余枚,均残损严重。《孝经·圣治》章说:“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简本作:“思可道者,言也;行思可乐者,志也;德义可尊者,□也。”从内容看,明显是对《孝经》经文的解说。文字内容中,“孝”“亲”“兄弟”高频率出现。其行文结构,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若则可谓孝?曰:事……”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诠释成分。《孟子外书》有《说孝经》,学者怀疑“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竹书可能属于此类文献。
2.诸子类
诸子类文献,现存竹简50多枚,两道编绳,满简书写约32字。竹书保存状况良好,字迹较为清晰。其内容以周、秦展开对比,西周用义治天下,国祚六七百年,而秦以毒刑骇法,荼毒百姓,结果是“二世而刑亡天下”。竹书最终结论是以仁义治理天下,偃武行文,轻徭薄赋。其学说符合西汉初年的政治形势,与贾谊等学者的主张近似。
3.诗赋类
诗赋类文献,现存竹简数量200余枚,完简较少。经初步释读,目前可确知有两篇汉赋:一是《子虚赋》。保存竹简数量十余枚,损坏严重,目前可释读者仅3枚。其内容与《史记》《汉书》引文近似。二是《葬赋》(暂定名)。竹简数量20余枚,两道编绳,满简书写30余字。《葬赋》围绕生病、下葬、吊唁、哭丧、祭祀等相关内容展开,多次出现“君侯”“侯”及“夫人”字样,表现手法曲折隐晦。是否与刘贺由“帝”贬为“侯”,不得意离世有关,尚需进一步考察。简本《子虚赋》《葬赋》与银雀山汉简《唐勒》、尹湾汉简《神乌赋》及北大汉简《反淫》,为汉代赋学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佐证。
4.六博
“六博”,即棋谱类简牍,数量1000余枚,两道编绳。书写字体三种以上,不是出自同一抄手。竹简残断严重,完简较少。竹书有篇题,以“青”“白”代指对阵双方棋子。其内容讲述行棋布阵之道,末尾圆点后均有“青不胜”或“白不胜”等对输赢结果的判定。它所讲述的棋谱之术,可与《西京杂记》“行棋口诀”、尹湾汉简《博局占》、北大汉简《六博》等相参看。
5.数术类
数术类竹简180余枚,两道编绳,满简书写35字左右。竹书内容格式分为四部分:一是讲卦,解释某卦是由哪个下卦和哪个上卦构成,用“某卦,某也”作为起始,简单解释该卦之义;二是讲彖,以“某方多少饺,某方多少干支”来裁定吉凶;三是标注此卦,在《易经》上经或下经中位置;四是择日,一般作四时孟仲季吉凶或某月吉凶。另外,简文也以卦象,和姓氏相配。此数术类竹书,是以《周易》为基础,生发出来的汉代易学占筮系统。
6.方技类
方技类竹书,竹简数量约200枚。其内容以“房中”“养生”“医方”为主。马王堆帛书《天下至道谈》记述为“八道”,“房中简”在其基础上增加“虚”“实”两道,而成为“十道”。“养生简”借“容成氏”之口,阐发“贵人居处安乐饮食”之术。“医方简”保存了部分方名,其中有祛除蛊虫的治疗方法。[※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