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土简牍与隶变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上编 简牍典籍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篆书以圆方为体,隶书以方折为主,隶书的出现改变了篆书及篆书以前古文字的书写面貌,使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产生是由古文字阶段到今文字阶段的一个重大变革。通过大量简牍的文字资料,人们才认识到早期隶书的真正面貌,隶书不是秦统一后在小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篆书到隶书,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秦汉简牍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汉字发展缺失的环节,为汉字发展由篆变隶,即所谓隶变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很多笔画仍有篆书笔法外,更多的笔画已经发出隶变的信号,横画的上斜带拱的态势,捺画的磔法,与后来发现的汉简极其接近。 | ||||||
关键词
:
|
隶书 篆书 古文字 简牍 说法 发展过程 战国时期 面貌 构型 盟书 篆体 |
在线阅读
一 出土简牍与隶变研究
字体:大中小
篆书以圆方为体,隶书以方折为主,隶书的出现改变了篆书及篆书以前古文字的书写面貌,使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产生是由古文字阶段到今文字阶段的一个重大变革。以前由于文字材料缺失,从先秦篆书到西汉隶书的文字演变历程我们是不得而知的。通过大量简牍的文字资料,人们才认识到早期隶书的真正面貌,隶书不是秦统一后在小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篆书到隶书,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秦汉简牍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汉字发展缺失的环节,为汉字发展由篆变隶,即所谓隶变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出土简牍对古文字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对隶书起源的重新认识,传统的看法认为隶书的产生是在秦代统一之后。其产生的原因,是当时官吏处理刑狱事务的需要。又有隶书为秦始皇命程邈所造说法,晋卫恒《四体书势》、唐张怀瓘《书断》皆主此说。云梦秦简、青川木牍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波势起伏变化,书写风格已与汉隶近似,而时间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使隶书为程邈所造的说法不攻自破。
裘锡圭先生说:“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基本形成了。隶书显然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注]隶书既然起于始皇以前,当然不是从小篆演变、简化而成的,而是从秦国一贯使用的文字演变、简化的。秦隶和小篆的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同出于一个祖先的兄弟关系[※注]。由篆书到隶书,是古文字演变的关键阶段,过去由于文字证据太少,人们一直无法弄清当时隶变的真实面貌,而大量简牍材料的出土,使资料缺乏的窘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对战国时期隶变的研究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唐玄度《九经字样》说:“诸经之中,别有疑阙,古今体异,隶变不同。”这是“隶变”一词最早记载。隶变是指由篆书到隶书的字体之变,圆形变为方形,弧线变为直线,隶书取代篆书,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字体,是非常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隶变使古代文字的书写进一步摆脱了象形意味,进入今文字阶段,作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是汉字演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飞跃。隶书可细分为古隶、分隶、今隶。有学者认为,如果隶确定为古隶,隶变的讫点则在战国晚期;如果确定为分隶,讫点则在西汉晚期;如果确定为今隶,讫点要晚至隋唐,并把隶变终点定在隋唐[※注]。我们认为应将隶书自身发展的过程与隶变过程分开,从古隶、分隶到今隶,是隶书本身的发展过程,而不是隶变过程,因此隶变的终点不在隋唐,而在两汉。
那么,隶变始于何时呢?《汉书·艺文志》说:“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许慎《说文解字叙》也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叙》都把隶书的产生放在秦统一中国之后。过去对隶变的讨论仅局限于文献记载,而20世纪以来,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如青川木牍、天水日书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马王堆帛书等,保存了当时通行字体的本来面貌,与战国时期货币、玺印等文字结合起来,为我们研究隶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墓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由于实物缺失,郦道元的说法曾遭到唐代学者张怀瓘的驳斥。赵平安先生认为隶书是在秦系文字篆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主张从秦系的篆体中去寻找与古隶接近的字体或零星的古隶字样,这种字样从秦孝公和惠文王时的兵器、瓦书等文物中可以找出十几例,它与战国晚期、秦、汉初古隶接续相承,这样可以把隶变上限定在战国中期。[※注]从篆书到隶书,并非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变动态的过程,赵先生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从战国文字本身出发探索隶变规律,其意见是非常可取的。
根据传统的说法,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两个前后承接的阶段,出土文献纠正了隶书出于小篆的错误说法。古隶虽然带有不少大篆的造型,但其字形已呈偏方,笔道变圆为方,用笔多带隶意,结构也已化繁为简,尤其是青川木牍中的横画与捺笔往往重按轻挑,略是后世隶书“蚕头燕尾”之雏形,因此殷伟仁将东周至汉代的篆隶关系表述为:大篆—古隶—隶书(八分)[※注],“隶变”全过程有两个阶段:一是变圆为方;二是提按顿挫明显。前一阶段发生于战国中晚期,后一阶段完成于西汉中期以前。
隶变并不是只发生在秦国,齐、楚、晋等国在文字的发展和演变上,隶变的迹象也很明显。如春秋晚期的晋国侯马盟书、曾侯乙墓楚简、信阳楚简,战国中期的望山楚简、包山楚简,这些出土于楚国的书迹,都显露出隶变的信息。曾侯乙墓竹简文字为墨书书体,构型与笔法跟侯马盟书有点相似,用笔呈右耸之势,直、弧、圆、斜的线条交相辉映,撇捺笔画往往露锋掠出,显得态肆烂漫,可以看作大篆向古隶过渡中简书的典型作品。信阳楚简文字最大特点就是构型趋于扁方,完全打破了金文大篆对称、工整、端庄的格调;字间距拉得较远,显得空灵大度。很多笔画仍有篆书笔法外,更多的笔画已经发出隶变的信号,横画的上斜带拱的态势,捺画的磔法,与后来发现的汉简极其接近。[※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