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前期汉简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中编 简牍文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1 | ||
摘 要
:
|
居延汉简指今额济纳河流域鄣隧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这些鄣隧在汉代分属于居延都尉与肩水都尉。1981年,台北简牍学会马先醒等在劳榦《居延汉简》图版及释文之部的基础上,对释文做了校订与补充,在《简牍学报》第9期以专刊的形式刊布《居延汉简新编》。1988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简牍整理组,对藏于该所的居延汉简重新进行整理,工作中利用了红外阅读仪及电脑, 1998年公布了阶段性成果《居延汉简补编》,收录了劳榦《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及考释之部未收或刊布不全的部分,还包括居延地区以外的一些简牍。附录中还收录了一些机构收藏的居延汉简、罗布淖尔汉简、敦煌汉简、武威喇嘛湾汉简等其他简牍。 | ||||||
关键词
:
|
汉简 简牍 释文 图版 考释 历史语言 研究院 刊布 淖尔 居延汉简甲乙编 喇嘛 |
在线阅读
居延前期汉简
字体:大中小
居延汉简指今额济纳河流域鄣隧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这些鄣隧在汉代分属于居延都尉与肩水都尉。1927年,中瑞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后,团员黄文弼于额济纳河畔的葱都尔捡得汉简数枚,这是居延汉简出土之始。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再次进入额济纳河流域,瑞典籍团员贝格曼首先发现大批简牍。这次考察的范围北起宗间阿玛、南至毛目约250公里及布肯托尼至博罗松治约60公里间,共发掘32处遗址,开挖586个坑位,其中20处463个坑位出简、12处无简,获简总数达10000余枚。出土简牍较多的地点有大湾、地湾和破城子三处,计大湾1500枚、地湾2000枚、破城子5216枚。关于这次考察发掘的情况,详见1956—1958年间索马斯特勒姆(B.Sommarström)在瑞典出版的《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上、下册。
居延前期汉简的年代,绝大部分为西汉武帝末至东汉光武帝中期,亦见少量东汉中期简。所见最早纪年是太初二年(内容系追述),晚者见东汉和帝永元年号。
居延前期汉简的内涵非常丰富,就形制而言有简、牍、觚、封检、楬等。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部分仍与屯戍有关。数量最多的是来往公文,及用于统计、会计的各种账簿和名册,其他还有诏书、律令等。
这批简牍曾先后辗转中国北京、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台湾等地,现藏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关于居延前期汉简的整理,首先是劳榦的系列成果,他于1943年在四川南溪石印出版《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1944年出版《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1949年,《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1957年,在台湾出版《居延汉简——图版之部》,1960年出版《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书中的图版是依据反体照片翻拍的,释文和考证都有所修正和补充。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陈梦家的主持下,依据马衡保存的148版图版,约2500余枚简牍,出版了《居延汉简甲编》。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居延汉简甲编》的基础上,参考劳榦《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及索马斯特勒姆《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二书,编撰出版《居延汉简甲乙编》。1981年,台北简牍学会马先醒等在劳榦《居延汉简》图版及释文之部的基础上,对释文做了校订与补充,在《简牍学报》第9期以专刊的形式刊布《居延汉简新编》。1987年,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在《居延汉简甲乙编》的基础上做了释文校订,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下册。1988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简牍整理组,对藏于该所的居延汉简重新进行整理,工作中利用了红外阅读仪及电脑,1998年公布了阶段性成果《居延汉简补编》,收录了劳榦《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及考释之部未收或刊布不全的部分,还包括居延地区以外的一些简牍,计有:(1)劳榦未发表者。(2)劳书有释文,缺漏图版者。(3)台北图书馆所藏居延汉简。(4)1930年和1934年黄文弼发现,现藏于该所的58枚罗布淖尔简。(5)1944年夏鼐和阎文儒在敦煌小方盘城北郭小丘上所掘,现藏于该所的76枚汉简。(6)1945年11月夏鼐和阎文儒于武威南山喇嘛湾所获,现藏于该所的7枚木简。
2014—2017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壹、贰、叁、肆,收录史语所藏全部居延汉简的红外线图版及重新校订的释文。史语所藏汉代有书迹简牍与有书迹文物图版至此已全数收录。附录中还收录了一些机构收藏的居延汉简、罗布淖尔汉简、敦煌汉简、武威喇嘛湾汉简等其他简牍。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