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2.144.16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

成都天回老官山汉墓医简

来 源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中编 简牍文书
作 者
-
浏览次数
33
摘 要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珍贵器物。出土的完整的人体经穴俑,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对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天回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高后至文帝时期, 《脉书·上经》所见残文中出现“敝昔曰”,医书主要内容与仓公所传古医经相类,可证明天回医简所载医书传自扁鹊、仓公。
关键词

医书

经脉

五色

汉墓

竹简

病源

脏腑

简报

疾病

人体医学

针灸理论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成都天回老官山汉墓医简

字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珍贵器物。首次发现大量西汉时期简牍,出土9部书,其中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出土的完整的人体经穴俑,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对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4部织机模型应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的、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对于研究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中1号墓出土50枚木牍,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其中官府文书涉及内容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3号墓出土医学竹简920枚,分两处存放,编号M3-121共736枚(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一部之外,皆无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等,部分医书确认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敝昔医论》讲五色脉,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脉死侯》讲脉象与疾病以及死亡的关系;《六十病方》有药方60条,所涉病名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病源》则涉及病理学;《诸病症候》共268枚简,涉及大量的药方和医病理论;《经脉书》与经脉有关;《归脉数》反映“疾病归脉”的经穴数;《尺简》内容大致与法律有关;《病源论》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病源”有关;《五色脉脏论》讨论五色脉与脏腑和精神的关系。编号M3-137共184枚(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同时,3号墓还出土了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该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并在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小字。该经穴髹漆人与大量医学典籍一同出土,说明这些遗物并非随葬明器,而可能是墓主生前行医、教学中使用过的,应是我国发现的迄今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对解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也证明在西汉早期中国的中医针灸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谢涛等《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2014年第7期)、王军等《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发掘简报》(《南方民族考古》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公布了该墓发掘及简牍文物出土情况。《文物》2017年第12期刊载四川成都天回汉墓医简整理简报和初步研究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四川成都天回汉墓医简整理简报》;柳长华、顾漫、周琦、刘阳、罗琼《四川成都天回汉墓医简的命名与学术源流考》)。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和内容,将出土竹简分别定名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刾数》《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天回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高后至文帝时期,《脉书·上经》所见残文中出现“敝昔曰”,医书主要内容与仓公所传古医经相类,可证明天回医简所载医书传自扁鹊、仓公。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