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帛书《五行》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下编 帛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0 | ||
摘 要
:
|
帛书《五行篇》抄于《老子》甲本之后,是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一篇著名的儒家经典。庞朴先后发表了《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文物》1977年第10期)、《帛书〈五行〉篇校注》(《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思孟五行新考》(《文史》第7辑)、《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和《〈五行篇〉评述》(《文史哲》1988年第1期)等论著。海外的许多学者也一直在从事对帛书《五行》篇的研究,日本学者池田知久于1993年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一书,对帛书《五行》篇作了系统研究[※注],另有多篇论文面世, 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收录了他部分研究帛书《五行》篇的成果。 | ||||||
关键词
:
|
帛书 五行 马王堆汉墓 校释 儒学 慎独 马王堆帛书 书社 中庸 学者 尚书 |
在线阅读
八 帛书《五行》研究
字体:大中小
帛书《五行篇》抄于《老子》甲本之后,是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一篇著名的儒家经典。早在1974年,韩仲民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一文中就已介绍说,该篇帛书“内容是宣扬儒家唯心主义思想的,文体与《大学》相近,鼓吹‘慎独’,主张‘性善’,词句中也套用《孟子》的话,可见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帛书材料正式公布后,马上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庞朴先后发表了《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文物》1977年第10期)、《帛书〈五行〉篇校注》(《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思孟五行新考》(《文史》第7辑)、《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和《〈五行篇〉评述》(《文史哲》1988年第1期)等论著,这些论著除了对帛书《五行》加以校释外,还对帛书《五行》篇进行了系统研究。庞先生指出,整篇帛书可以分为“经”和“说”两部分,“说”的部分是对“经”的部分所提出的若干命题和基本原理加以解说。庞先生还对这篇帛书所蕴含的丰富思想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对比指出,《中庸》的“唯天下至圣”一段已经蕴含“五行”的观点,帛书“闻君子道”一段的“八德”与《庄子·在宥》一段是对立的,从而将本篇帛书与《中庸》等书相联系起来。庞先生经过分析认为,帛书中的“五行”正是《荀子·非十二子》中猛烈抨击的“子思、孟轲”的五行学说,帛书最重要的意义即在于它给几千年来没有答案的子思、孟子五行说之谜提供了答案。这个五行,不是后人猜测已久的金木水火土,也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仁义礼智圣。
魏启鹏也对帛书《五行》篇做过研究,发表了《思孟五行说的再思考》(《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该文认为,思孟的以“仁义礼智圣”五者为德行,系“案往旧造说”,借鉴和发行了原始数术观念中的“五声昭和”说,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向原始数术观念拜倒,而是以“礼乐生于仁义”的新观点,对西周思想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改造。此外,魏先生还撰有《马王堆汉墓帛书〈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年版)一书,该书除对帛书全文加以校释外,还把帛书《五行》(魏启鹏称为《德行》)置于思孟学派发展的轨迹上来加以全面考察,受到学术界的好评。李学勤曾评论说,这部书的优点,“在于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帛书基本思想,指出其在儒学思想史上所居的位置。这不仅对于帛书研究,对整个古代儒学的探索也是一个贡献”(《对古代学术史的重新思考——读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德行校释〉》,《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李学勤也对帛书《五行》做过许多研究,写有《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学术月刊》1986年第11期)、《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再认识》(收入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一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等文,李先生不同意一些学者认为思孟所言“五行”仁义礼智圣和传统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无关的看法,指出,这篇佚书所反映的未必是思孟“五行”说的全部,因为如果思孟的“五行”仅是五种德行,而与金木水火土无关,就不会引起荀子的激烈反对,因为这种思想和荀子没有明显的矛盾。子思创其五行说,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应是《尚书·洪范》。《洪范》有五行、五事,帛书《五行》中的“圣”,尤为远本《洪范》的确证。《洪范》与古代数术传统有密切关系,其论卜筮等项,很可能是继承了商代的统治思想,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子思加以推演,遂将神秘理论导入儒家学说,为数术与儒学的融合开了先河。帛书《五行》有经有传,与《大学》的体裁也是完全一致的。帛书《五行》的传文应系世子或其门人所作,而经文部分则很可能是子思的作品。帛书《五行》的出现,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学的流传线索凸显出来。
近年来关于帛书《五行》的成果还有不少,如李景林《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陈来《“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等等。
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战国时期的楚简《五行》。在很短的时间内两次发现这一佚书,不仅是考古学史上的美谈,也说明《五行》在当时的流行。郭店简《五行》出版后,[※注]已有不少学者将简本《五行》与帛书《五行》作了对比研究,[※注]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海外的许多学者也一直在从事对帛书《五行》篇的研究,日本学者池田知久于1993年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一书,对帛书《五行》篇作了系统研究[※注],另有多篇论文面世,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收录了他部分研究帛书《五行》篇的成果;影山辉国、浅野裕一等学者也撰有这方面的研究论文。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