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帛书古医书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2019 \ 下编 帛书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马王堆医书资料发表后,在医学界立即掀起了研究马王堆医书的热潮,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研究马王堆医书的成果面世。而唐兰的《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考〉》(《文物》1975年第6期)、胡翔骅的《帛书〈却谷食气〉义证》(《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魏启鹏的《帛书〈却谷食气〉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则分别对帛书《却谷食气》做了细致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对马王堆帛书中的其他养生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继兴的《马王堆古医书中的呼吸养生法》(《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对于马王堆帛书中涉及的三种呼吸养生法进行了讨论。这些著述对于马王堆医书研究的深入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
关键词
:
|
帛书 马王堆医书 经脉 马王堆 学者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帛书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医书 |
在线阅读
十一 帛书古医书研究
字体:大中小
马王堆医书资料发表后,在医学界立即掀起了研究马王堆医书的热潮,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研究马王堆医书的成果面世。另外,1980年1月及1981年2月,以湖南中医学院和湖南省博物馆的部分学者为主体,组成了马王堆医书研究小组,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上相继出了两期《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9月及1984年6月在湖南衡山及长沙分别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马王堆医书研究学术报告会”,并相应成立了“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会”;1990年9月在长沙又召开了“马王堆医书研究学术研讨会”,国内很多医药科技方面的学者参加会议并提交了一大批很有分量的论文,其内容包括文字训释、养生导引、药物方剂、病理诊断、临床医疗等方面,范围十分广泛。另外,在1992年举办的“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海外的学者们提交了众多研究马王堆医书的论文,中外学者相互切磋研讨,促进了各自研究的深入,这些活动对马王堆医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以下我们分几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马王堆医书研究的情况。
(1)马王堆医书的篇题及抄写时代。关于马王堆医书的篇题,学者们一般采用帛书整理小组的命名,也有个别学者对于医书的部分篇题提出质疑,如何宗禹认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篇的篇名不够妥帖,建议改名为《足臂脉》和《阴阳脉》,或者《足臂阴阳脉》的甲、乙两种文本(《中华医史杂志》1980年第2期);傅芳在《关于〈五十二病方〉的书名及其外科成就的讨论》(《中国医史杂志》1981年第1期)中,认为《五十二病方》的命名欠妥,建议命名为《金创疭瘛方》,不过总的来看,这些建议在学术界并无太大反响。
至于马王堆医书的抄写时代,帛书整理小组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四)》的“出版说明”中指出,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和《五十二病方》的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而帛书《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的抄写年代约在汉初。至于《胎产书》,整理小组指出其字体接近云梦睡虎地秦简,估计成书较早。可见不同的帛书其抄录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对医书原文的校释。对于马王堆古医书的原文,帛书整理小组做了精心的考释工作,其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四)》中,对于学者们理解医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从事医书文字的考释工作,如周一谋和萧佐桃主编的《马王堆医书考注》于1988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1992年成都出版社出版了魏启鹏、胡翔骅撰著的《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一)、(二)两册;随后,在同年11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又推出了马继兴积十余年之功撰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这些著作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好评,特别是马继兴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一书,被学者们誉为“这批古佚医书释读的集大成者,代表着这批出土文献释读的最高水平,是一部极有分量的佳作”[※注]。此外,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的考释文章也有不少。[※注]
(3)药物学成就的研究。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等记载了很多方药,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如马继兴、李学勤在《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对《五十二病方》中所记的疾病作了简要介绍,并将《五十二病方》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书作了对比研究,阐述了《五十二病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周一谋的《帛书〈养生方〉及〈杂疗方〉中的方药》(《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则对帛书《养生方》及《杂疗方》中的方药作了论述。另外,谈宇文的《〈五十二病方〉制剂琐谈》(《中国医史杂志》1985年第4期)、赵有臣的《〈五十二病方〉中几种药物的考释》(《中华医史研究》1985年第2期)等都有一些相关论述。而在1997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一书,则对简帛医籍中的药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五十二病方》等帛书中还有许多通过祝由治病的记载。对此也有很多学者作了讨论。如张丽君在《〈五十二病方〉祝由之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97年第3期)中对《五十二病方》所载的三十多条巫祝术进行归类分析,进而论述该法是上古巫文化对早期医学的渗透,并考证“祝由”源于《五十二病方》中的“祝尤”,义为用巫祝术治病,后来发展为《素问》中移精变气说,其实质是从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安慰与激励,是一种心理疗法。喻燕姣在《浅谈马王堆医书祝由疗法》(《华夏文化》1995年第6期)、《马王堆医书祝由术研究四则》(《湖南省博物馆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两文中也对祝由术作了讨论。
(4)养生学研究。马王堆医书中的《导引图》《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及《十问》等竹木简都涉及古代的养生学问题,不少学者做了研究。如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的初步研究》(《文物》1975年第6期)对《导引图》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此后还有众多研究《导引图》的著述发表[※注],而唐兰的《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考〉》(《文物》1975年第6期)、胡翔骅的《帛书〈却谷食气〉义证》(《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魏启鹏的《帛书〈却谷食气〉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则分别对帛书《却谷食气》做了细致研究;此外,饶宗颐的《马王堆医书所见“阳陵子明经”佚说》(《文史》第20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考证帛书《却谷食气》所述食六气之法即《阳陵子明经》佚说,而李零的《中国方术考》第六章《出土行气、导引文献概说》则对出土的各种行气、导引文献进行了综述。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文献,其中的《引书》与马王堆《导引图》关系极为密切。《导引图》有图和图题,但没有文字说明;《引书》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但没有图,两者可以相互发明的地方很多。《引书》材料业已发表,[※注]已有不少学者将之与帛书《导引图》进行对比研究,[※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朱越利等学者则对马王堆帛书的房中术内容做了研究。[※注]房中术也是古代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王堆帛书中的《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及《十问》等竹木简都与房中术有关,对此也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其中李零所做的工作最为出色,他在《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收入《中国方术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分析了马王堆房中书的术语系统,并将之与后代的房中书加以对比,指出它们无论早晚,都保持着术语和体系的一致性,文中还对房中术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作了讨论。李零的另一篇论文《高罗佩与马王堆房中书》(收入《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则对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中国房中术的得失进行了讨论,并把马王堆房中书纳入房中术的发展脉络中,从而证明中国的房中术是一个连贯不息的传统。
《胎产书》主要讲养胎、埋胞和求子之法,与产科的知识有关,但在古代亦属房中书的研究范围。学者们已经指出,这篇帛书字体较早,很可能抄于秦代,内容应是先秦作品,然而本篇帛书开首一大段托名为禹问、幼频答的内容却存于隋唐著作《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中,只是语句略有改易,却被说成是北齐名医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方”。[※注]在对《胎产书》的研究方面,喻燕姣的《浅谈〈胎产书〉在现代优生学上的价值》(收入《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对于《胎产书》在优生学上的意义作了讨论,而刘乐贤在《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则将帛书中的“人字图”与日书“人字篇”加以对比研究,指出“人字图”是一种依据胎儿出生预卜其一生命运的占卜方法,并将之与至今流行于香港年历上的“轩辕黄帝四季诗”等材料加以对照,形象地说明了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
还有一些学者对马王堆帛书中的其他养生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继兴的《马王堆古医书中的呼吸养生法》(《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对于马王堆帛书中涉及的三种呼吸养生法进行了讨论。
(5)经脉学说的研究。马王堆帛书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等篇与中国古代的经脉学说密切相关。在传世的《灵枢·经脉》等文献中记载的都是十二经脉,然而在马王堆帛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论的是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主病和治则,所论虽与《灵枢·经脉》篇极为相近,但缺少了“手厥阴”脉,而且所述各脉循行方向与径路,以及主病病症,不仅比《经脉》篇简略,甚至有相悖之处,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大多同意,由于《足臂十一脉灸经》论述较简,《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论述稍详,因此认为《足臂》成书于《阴阳》之前,又因二者均没有《经脉》篇那样完整的经脉系统理论,故将此三部古医书看作经脉学说在其早期形成过程中,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不完备到成为完整的经络学说理论体系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不过也有学者反对这一序列,如姚纯发在《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初探》(《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论述的内容可能不是十二正经,而是经脉系统中的一个筋肉系统,即后来的十二经筋,该篇应是《灵枢·经筋》篇的早期著作,且二者的成书年代相距不太远,只有《阴阳十一脉灸经》才是《灵枢·经脉》篇的原始形式,且《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成书远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之前。此说提出后,毛良、何宗禹等提出商榷意见,反对姚说。[※注]
余自汉的《帛书〈阴阳脉死候〉和〈灵枢·经脉篇〉》(《中华医史杂志》1984年第4期)则指出帛书《阴阳脉死候》对《灵枢》的成书,尤其是对《经脉》篇的形成产生过深刻影响,并认为《阴阳脉死候》中关于“□□五死”的描述奠定了祖国医学脏象学说的基础。马继兴和毛良则对《脉法》篇作了细致的研究。[※注]
此外,杜正胜的《试论传统经脉体系之形成——兼论马王堆脉书的历史地位》(收入《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讨论了传统医学经脉体系的形成过程,并说明马王堆出土脉书的历史地位;而韩健平的《马王堆古脉书研究》一书则对马王堆古脉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83年底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的《脉书》相当于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三种。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帛书中有关经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外也有众多学者从事马王堆医书的研究工作,如日本学者赤堀昭《〈阴阳十一脉灸经〉研究》(《东方学报》第53册)、坂出祥伸《导引考》(《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美国学者夏德安的《五十二病方与越方》(《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等。这些著述对于马王堆医书研究的深入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