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二 资本原始积累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紧扣近代史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从经济角度论证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为此,经济史学界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1960年,毛泽东在政治经济学的读书笔记中指出:“很有必要写出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下,中国资本主义未能独立发展,而是分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一时之间成为当时经济史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资本主义

资本

商业资本

手工业

民族资本

工场手工业

行会

棉纺织

外国

学者

买办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资本原始积累

字体:

资本原始积累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先后有若干文章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当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有无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关系。

首先,学者们对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做了不同的阐释。伍纯武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第3期的《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一文,对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做了阐释。在总结英国、俄国两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他提出从西欧的历史来看,通过暴力的使用来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一观点受到学者们的质疑。朱伯康不认同伍纯武套用英俄两国经验阐释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他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是“多数民众突然地强制地被失去生产资料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投到劳动力市场上来”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少数剥削者集中财富集中货币资本成为劳动力的购买者”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两极化,一极是积累贫困,一极是财富积累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出发点和前提。[※注]陈乃圣利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阐释,反驳了伍纯武的观点。他认为,必须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的角度去理解资本的原始积累。伍纯武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暴力的剥夺是不可分的”这句话,应做如下之理解,“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往往经常使用暴力来加速对小生产者的剥夺,但是如果认为只有暴力的剥夺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除暴力之外,资本原始积累方式还可能是其他。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一般规律,脱离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不存在的。[※注]谷书堂亦指出,伍纯武虽然正确提出了暴力是原始积累过程的特征这一基本思想,但可惜他在引申和运用这个思想时又失之过偏,把问题绝对化。他的文章使人感到他所把握的原始积累竟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自觉地利用政权来创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注]

其次,学者们讨论了中国有无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伍纯武否认中国历史上有过资本的原始积累。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压迫,内受中国封建势力的打击,以致始终未能顺利地发展和扩大,始终只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夹隙中和在中国封建势力的摧残下挣扎着,因而不能形成可以发生资本原始积累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顺利发展的前途),所以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仍然未曾出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鸦片战争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社会资金的积累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是资本的转化和资本积累,而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注]

多数学者不认同伍纯武的观点,分别进行了反驳,强调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剥削,仅有部分是资本积累。他们多数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起点。朱伯康指出,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使中国贫困和落后,成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地、农产原料供给地、廉价劳动力掠夺地和安全的投资地。中国两极化现象虽显著,原始积累规模虽大,但原始积累成为产业资本的数额,仍是有限的。中国有资本主义生产,也有资本主义产生前史,有中国自己形式和特点的原始积累过程,即贫困积累的一极大于财富积累的一极。破产的人数众多,但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相应庞大的资本来收买,破产的无产者成为工资劳动者数量有限,迫使劳动力的出卖价格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价值之下,中国工资水平之低,是世界上所少见的。在财富积累方面,最大的部分不能为民族资本所利用,绝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帝国主义侵略者手中,其次集中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手中,不能成为民族工业的资本。[※注]陈乃圣强调除了暴力之外,资本原始积累还可能有其他方式。中国民族资本兴起的条件,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但是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有自己的特点,除了一部分由小商品生产者竞争中积累货币资本以外,主要是靠土地、经商、高利贷剥削、贪污,分润帝国主义侵略唾余和超经济的掠夺。[※注]谷书堂则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自己的原始积累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入促其出现的。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出现产业资本,从一开始就是由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组成的。它们最终的源泉都是来自对劳动者的掠夺,但其性质和发展的后果却有重要的区别。[※注]

马伯煌对近代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具体状况做了剖析。他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存在“蜗牛式的”积累方式,但是以暴力剥夺为杠杆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尚未发生。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榨下,发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侵略和原料与特产的掠夺,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分解和资本主义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大量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贫困与破产,另一方面是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的集中。这种集中,主要是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榨取,但其中也有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注]

萧灼基认为“伍纯武否认中国曾经发生过资本原始积累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因素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所推动的。其过程是本国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对直接生产者暴力剥夺的过程,也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暴力剥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农民的生产资料进行暴力剥夺,使农民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注]

最后,学者们讨论了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关系。当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是同时进行的。关梦觉在《中国原始资本积累的初步探索》一书中指出:“我们认为在此以后的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也就是我国原始积累过程的开始。两者是相平行的。”[※注]孔经纬也表示,“早在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同时,就已经发生了原始积累过程。”[※注]

另一派认为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不是同时开始的。萧灼基认为,应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区分开来。[※注]伍纯武、谷书堂、孔令仁、魏永理[※注]认为资本原始积累是后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伍纯武指出,“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虽然出现了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社会中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财富的积累,但是这些现象与企图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大资本主义活动范围一事显然没有发生多大关系。所以,它仍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能算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注]谷书堂认为,关梦觉混淆了商品生产者自发分化的经济过程同原始积累这一暴力剥夺过程的区别,亦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注]

孙江、纪新提出研究资本原始积累在研究方法上,必须要透过货币去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研究劳动者的被雇佣是怎样发生的,不能纠缠在资本家的钱是从哪儿来的问题上。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形成资本关系的前提条件,有两个特点:一是封建剥夺已经为资本主义关系准备了条件,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农奴直接转化的类型;二是中国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资金的集中,早已形成。他认为不应将资本原始积累的起点定于鸦片战争之后。[※注]此文引起孔令仁的反对,他撰文表示,应当研究资本家最初货币的来源,不认同其提出的“中国资本关系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农奴直接转化的类型”的观点,不认同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已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注]

资本原始积累讨论的理论指向何在呢?显然,学者们讨论的终极目标都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做出理论和历史解释。虽然有时间、程度的差异,但研究的结论最终落在了帝国主义侵略和阶级的产生及性质等问题上。例如,谷书堂指出,“我国原始积累过程并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的结果,而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入促其出现的”,而原始积累过程中出现的产业资本由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组成,前者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直接为反动统治阶级、从而也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后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具有两面性。[※注]

由于深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学者们对资本原始积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未能客观地探究其具有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看到对资本原始积累的研究基本建立在以论代史的基础之上,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难以接受时间的考验。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