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和发展阶段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现代化指的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所发生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现代化的理论则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理论传入中国,因此,中国现代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影响,但是,中国学者对现代化理论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造,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在近代以来所追求的主体目标,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未来50年的中心任务,这正是它的现实意义所在,并强调应把现代化范式赋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力求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精神的研究范式。总之,我们应以全方位的视角去研究和审视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史,从而把中国现代化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 ||||||
关键词
:
|
资本主义 开端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 学者 研究范式 社会结构 中国特色 政治 内涵 市场经济 |
在线阅读
二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和发展阶段
字体:大中小
关于中国从何时起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问题,也就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问题,以往的有关研究已有两种说法:一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端说;二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开端说。
大多数经济史学者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输入,中国由此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
周积明提出,早期现代化从预备到全面性启动之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中心点”,它是早期现代化得以真正启动的关键。他把这一历史“中心点”定置于1860年,意即洋务运动的开始。他用现代化构成的要素理论论证了它的存在:一是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内在一致地形成了一个锐意进行变革的政治领导集团;二是一个推行变革的领导机构的形成,这就是由奕在1860年奏请,1861年初设立的“同光新政”的“总枢之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三是一个动员变革的纲领口号的崛起,这就是源自于中华元典,主动回应西方挑战的“自强”呼声。总括以上三点,可见以1860年为标志,“中国真正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上都转入近代”。[※注]
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还有不同意见。吴承明在其《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即以16世纪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以16世纪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主要是从市场经济出发的,其理由是,因为生产发展和工业化的前提是市场的扩展,市场经济的出现不仅是市场量的空前扩大,市场交易的内涵和市场机制的原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又都以政治、法律、经济体制和制度的相应变革为前提,所以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之日就是现代化实现之时。16世纪时,中国的市场和市场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以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因素,也就开始了现代化。
虞和平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一种全新的研究体系,值得重视,但是也有不少令人疑惑之处。第一,市场虽然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但它只是现代化的前提,并非现代化的本身内容,而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身内容。第二,市场只是工业化的一个前提,而并非唯一的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可以作为现代化的标志,那么其他前提是否也可以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如此则现代化的标志将莫衷一是。第三,尽管市场是工业化的一个前提,也只是说它有可能促进工业化的产生,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它还需要有科学技术、制度变革等条件,否则在16世纪已经有明显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何在300多年中一直没有促使工业化产生,而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才有工业化的开端?第四,市场和商品经济在16世纪之前已经存在,16世纪以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它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否有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明显区别?第五,以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建成作为现代化开始和实现的标志,就意味着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建设和实现都将被排除在现代化之外,从而也就完全改变了现有研究对世界各国建设和实现现代化所排列的时间表,有的将提前,有的将推迟。
因此,虞和平提出,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传统社会因素虽然发生了不少的变异,但很难说它们已是现代化的因素,已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只能说传统社会内部产生了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或者说产生了一定的开始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注]
现代化或近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社会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其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发展又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于是,这个总进程就表现为各不相同的若干阶段。目前,经济史学界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主要有二、三阶段说。
(一)二阶段说
罗荣渠从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与运作方式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中国现代化运动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1860—1911年,即清王朝最后50 年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是第一阶段;1912—1949年,即共和时代为争取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独立、统一与经济发展的现代国家所做的努力,是第二阶段。[※注]
雷巧玲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晚清时期(1840—1911);局部经济现代化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全面经济现代化阶段——新中国时期(1949 年至今)。[※注]
苑书义通过对中国与英法等国近代化的比较,指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并把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以“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80年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后30年无产阶级是近代化主角,近代化的内涵也随之而变成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化。[※注]
谭来兴认为,根据现代化理论,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开始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结合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特殊性,中国早期现代化只经历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即现代化的准备阶段。从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早期现代化一直处于第二阶段,即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注]
虞和平把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详细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前提与准备。其中,1840 年前后,为前提和外因;1840—1894年,传统社会的裂变;1895—1897 年,动力因素的增加;1898—1911年,酝酿启动。第二阶段,启动与抉择。其中,1912—1916年,现代化的启动与异化;1917—1927 年,自由发展与道路抉择;1928—1936年,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1937—1949 年,外患内乱与道路抉择。第三阶段,改道与腾飞。其中,1949—1956 年,改道与转型, 1957—1977年,受挫与调整;1978—1991 年,转型与改革;1992—2000年,辉煌岁月。[※注]
但是,雷巧玲和虞和平虽然都把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但是其中都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从早期现代化的角度看,其仍为二阶段说。
(二)三阶段说
孙立平认为,现代化是个连续不断的社会变革过程,并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统治者表现出惊人的麻木、迟钝和固执的态度。第二阶段是1840—1898 年,现代化推进者形成的困难,特别是官员型现代化推进者的缺乏,民间现代化推进力量的弱小以及现代化推进者自身不成熟。第三阶段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至20世纪20年代,政治腐败造成工业化的延误。[※注]
张琢划分中国现代化阶段的方式与其他学者有较大不同,他以1952年和1953年之间为界,把中国现代化过程分为前期多模式非整合不平衡发展世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和后期有计划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发展世纪(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中叶)。前期实际即为早期工业化时期,它又划分为三个时期:(1)现代产业的发轫期,现代化在器物层面的推进(1840—1894);(2)早期现代化向制度和文化层的推进期(1895—1919);(3)多模式大搏斗期(1919—1952)。[※注]
周积明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是现代化的预备阶段。第二阶段,从1860年左右到20 世纪初,由被动的本能反应走向主动变革,中国早期现代化终于在传统制度和权力结构的范围内开始启动。第三阶段,数千年帝制的崩溃和共和政体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入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积极努力,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继续深化,但整个现代化进程始终维持在“有限发展”的水平。第四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从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化变迁中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转换,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社会动荡。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任务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注] 周积明虽将中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但从早期现代化的角度看,其仍为三个阶段。
大多数学者赞成早期现代化二阶段说,《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整合学术界的观点,认为中国现代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1840/1860—1911),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1912—1949),第三阶段是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1949年至今)。[※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