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和发展阶段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201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5 | ||
摘 要
:
|
现代化指的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结构所发生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现代化的理论则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理论传入中国,因此,中国现代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影响,但是,中国学者对现代化理论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造,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在近代以来所追求的主体目标,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未来50年的中心任务,这正是它的现实意义所在,并强调应把现代化范式赋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力求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精神的研究范式。总之,我们应以全方位的视角去研究和审视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史,从而把中国现代化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 ||||||
关键词
:
|
资本主义 开端 西方资本主义 研究范式 学者 现代化 社会结构 中国特色 政治 市场经济 现代工业 |
在线阅读
二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和发展阶段
字体:大中小
关于中国从何时起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问题,也就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问题,以往的有关研究已有两种说法:一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端说;二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开端说。
大多数经济史学者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输入,中国由此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
周积明提出,早期现代化从预备到全面性启动之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中心点”,它是早期现代化得以真正启动的关键。他把这一历史“中心点”定置于1860年,意即洋务运动的开始。他用现代化构成的要素理论论证了它的存在:一是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内在一致地形成了一个锐意进行变革的政治领导集团;二是一个推行变革的领导机构的形成,这就是由奕在1860年奏请,1861年初设立的“同光新政”的“总枢之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三是一个动员变革的纲领口号的崛起,这就是源自中华元典,主动回应西方挑战的“自强”呼声。总括以上三点,可见以1860年为标志,“中国真正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上都转入近代”。[※注]
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还有不同意见。吴承明在其《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注]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即以16世纪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以16世纪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主要是从市场经济出发的,其理由是,因为生产发展和工业化的前提是市场的扩展,市场经济的出现不仅是市场量的空前扩大,市场交易的内涵和市场机制的原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又都以政治、法律、经济体制和制度的相应变革为前提,所以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之日就是现代化实现之时。16世纪时,中国的市场和市场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以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因素,也就开始了现代化。
虞和平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一种全新的研究体系,值得重视,但是也有不少令人疑惑之处。第一,市场虽然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但它只是现代化的前提,并非现代化的本身内容,而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身内容。第二,市场只是工业化的一个前提,而并非唯一的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可以作为现代化的标志,那么其他前提是否也可以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如此则现代化的标志将莫衷一是。第三,尽管市场是工业化的一个前提,也只是说它有可能促进工业化的产生,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它还需要有科学技术、制度变革等条件,否则在16世纪已经有明显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何在300多年中一直没有促使工业化产生,而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才有工业化的开端?第四,市场和商品经济在16世纪之前已经存在,16世纪以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它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否有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明显区别?第五,以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建成作为现代化开始和实现的标志,就意味着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建设和实现都将被排除在现代化之外,从而也就完全改变了现有研究对世界各国建设和实现现代化所排列的时间表,有的将提前,有的将推迟。
因此,虞和平提出,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传统社会因素虽然发生了不少的变异,但很难说它们已是现代化的因素,已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只能说传统社会内部产生了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或者说产生了一定的开始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注]
现代化或近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社会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其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发展又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于是,这个总进程就表现为各不相同的若干阶段。目前,经济史学界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主要有二阶段说和三阶段说。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