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8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二 手工业史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作为经济通史或宏观经济史研究基础的部门经济史研究,对整个经济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部门经济史的研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逐渐转换到现代化和区域史的视角,更加重视社会经济与部门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同时,在理论和方法上多受到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因为部门经济史的研究涉及较广,论著浩如烟海,本节仅侧重于新时期部门经济史研究在新领域方面的拓展。针对以往的研究多就手工业论手工业,她转换视角,从分析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入手,认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把农民的家庭经济导入市场机制中,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使农民的生产观念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

手工业

商人

交通

棉纺织

农村手工业

视角

商法

乡村

经济学

民族工业

制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手工业史研究

字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手工业经济逐渐受到重视,研究工作进一步细化。苑书义、董丛林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将乡村工副业纳入小农经济体系中,分析了农民家庭工副业中的主要行业如棉纺织业、蚕丝织业、草帽辫、花边、发网业及其他家庭副业的兴衰概况。王翔、彭南生分别出版了《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和《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从宏观上论述了手工业在近代中国兴衰演变的原因、地位及其作用。

研究者对传统手工业在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影响下发生的内在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陈惠雄考察了近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变迁,指出在洋纱和国内机纱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部分地进行了改组,并且开始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变。[※注]史建云考察了近代冀鲁豫乡村的手工业,指出洋纱和机纱作为一种质优价廉的织布原料被广大农民接受,给乡村织布业注入新的活力,出现了高阳、宝坻、潍县等新兴的乡村织布中心,并出现了包买制、手工工场等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注]刘克祥、陈争平对1895—1927年不同手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类,指出由于出口扩大与进口替代,以及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手工行业规模扩大,导致其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所发展,商人雇主制、包买制和资本主义家庭劳动也有所扩大。[※注]

近代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史的专著或专门性的行业史著作也非常关注区域内的手工业经济状况。苑书义、任恒俊、董丛林等著《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以“传统手工业的变迁”为题,粗线条地概述了华北乡村手工业的兴衰。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从山东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手工业结构的嬗变、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业化进程。林刚在《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重点探讨了家庭棉纺织业、蚕桑业与近代机器大工业之间的关系。王笛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2001年版)描述了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侯建新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以老一辈学者陈翰笙等人当年调查的11村资料为中心,结合其他文献以及作者20世纪90年代两次实地考察,对个体农户的生产、交换、消费和积累等诸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再现和分析。该书提出了“个体农民生产消费说”,他认为,“所有制问题,雇工经济的发展即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问题、人口问题,以及农民负担问题,都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他们都不能孤立地发生作用,而要通过生产者主体,这就是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农民生产、消费、交换和再生产。……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农民,在种种条件的作用下,正是这个核心因素普遍得到稳定而扎实的发展”,打造了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因此,个体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是我们观察和判定中国农村发展与不发展的基本层面。[※注]

他还利用1949年前国内外农村调查资料,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视角,对冀中11村工副业经济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上述研究除个别较为深入外,大多将乡村手工业视作行业史或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坎”,多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讨论上,同时普遍存在着研究的行业不平衡性和地域不平衡性。就行业而言,棉纺织业、丝织业等是讨论中的重点,其他众多行业较少,有些则根本尚未触及;就地域而言,除华北、江南考察较为充分外,其他广大地区探讨较为薄弱。[※注]但也有如史建云、王翔等学者,展开专门的系统研究。史建云以华北地区抗战之前的情况为依据,从市场角度分析近代农村手工业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并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手工业衰退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新看法,论述了华北手工业生产力的变革。[※注]王翔探讨了近代中国手工业行会的演变,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危机、手工业经济结构等问题。[※注]比较史视角下的研究也有学者涉及,如徐浩利用方志资料,以织布业为例,通过中英之间的比较,简略地分析了华北农村工副业的扩张。[※注]

中国传统农村手工业,尤其是农民的家庭棉纺织业,一向被认为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支柱。近年来,学术界通过实证研究,对近代农村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均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见解。陈惠雄对以往多把传统棉纺织业的分解描述为纺织分离耕织分离——手工纺织被消灭的线性衰变过程提出异议,指出近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演化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注]戴鞍钢把近代手工棉纺织业分成以“耕织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小农家庭棉纺织业和主要为市场生产的城乡手工棉纺织业两大部分,指出洋纱的倾销对前者的打击是致命的,而对后者,主要是导致其生产原料的来源发生变化。[※注]史建云通过对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考察,重申了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乡村工业”的概念,指出近代农村手工业由于使用以人工为动力的机器等原因,与传统的农村手工业有质的区别,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不再完全附着于农业,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在宝坻、高阳、潍县等新兴的“农村工业区”更成为农民的主业。[※注]针对以往的研究多就手工业论手工业,她转换视角,从分析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入手,认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把农民的家庭经济导入市场机制中,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使农民的生产观念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肯定了手工业是推动农村经济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注]

关于手工业与近代工业化的关系,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认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补的关系。如史建云从农村市场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手工业与近代机器工业的关系,认为农村手工业使用了近代工业生产的原料或工具,农村的手工业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从而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因此,“在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商品生产,在市场问题上,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既有促进的一面,也有与之竞争、对抗的一面,促进的作用是主要的,而竞争、对抗则是次要的”。[※注]马俊亚通过对江南农村手工业的研究,认为“尽管在许多方面,手工业对现代工业有抵触的一面,现代工业对手工业有挤压的一面,但不管怎样,现代工业的发展不是完全背离中国手工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了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注]另一种观点则不同意将手工业和工业之间的互补作用估计得过高,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恶性竞争关系,提出民族机器工业的产生建立在农民家庭手工业被破坏的基础之上,并认为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存在成为机器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如黄宗智、陈庆德等人的研究。[※注]

还有的学者将手工业未能完成向工业化进一步转化的发展定性为“半工业化”,认为把处在“半工业化”阶段的近代乡村手工业与传统手工业明确区分开来,有助于探讨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性质。彭南生通过对近代世界与中国乡村手工业史研究的全面梳理与通透式的分析,立足于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实际,结合工业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特点,提炼出了半工业化这一分析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半工业化的兴起、发展与中断的历史过程及其在近代农村经济社会变迁乃至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他认为,半工业化之所以在某些地区成为现实,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清末民初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推动、地方能人的倡导。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促成了乡村手工业危机中的转机,形成半工业化现象。同时他也指出,半工业化现象的出现还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传统农、副业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初露端倪,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其次,半工业化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传统市镇的转型和新兴市镇的产生。最后,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农村社会救助能力得以提高。[※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