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0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一 全球史观的概念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8
摘 要
全球史的概念及其研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益彰显的全球化进程催生的新事物,它是对全球化浪潮的反思与回应。全球史观已经对中国世界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即将对中国经济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赵晓阳指出,全球史观突破了“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模式,彻底摒弃了欧洲中心史观片面强调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使欧洲以外的亚、非、拉国家历史被边缘化的做法,促进中国及其他后发国家一起登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舞台。全球史研究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崛起而兴起的,也必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兴旺发达。
关键词

全球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贸易

全球性

欧洲中心论

世界经济发展

学术界

世界历史

发展史

茶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全球史观的概念

字体:

全球史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有着紧密和必然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历史学家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全球视角和进行综合历史研究的物质与思维基础。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史的发展。但是,正如“全球化”一词有多种定义一样,学界对“全球史观”这一术语也是众说纷纭。如英国学者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便主要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全球史观”,即表示很多研究类型,它们超越了以往那些曾经对把过去概念化的诸多(学术的或其他的)方式进行长期统治的空间观念。[※注]而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则在他们的论著《全球化:来龙去脉》中对“全球性因素”与全球化做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探讨。他们指出,全球性因素是指世界处于洲际层次上的相互依存的网络状态。这种联系是通过资本、商品、信息、观念、人员、军队以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物质流动及其产生的影响而实现的,我们认为,全球性因素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而全球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指全球因素增加的过程。[※注]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除了在经济史范围和角度之外,全球史观还具有其他方面丰富的内涵。

首先,全球史观是整体史观。整体史观的实质就是强调要把握研究对象与其相关各维度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摆脱用单一维度分析复杂事物的倾向。这就告诉我们,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要和世界经济史联系起来,同样,全球史观打破了传统的世界历史范式,对全球的整体性历史进行研究,指出全球历史是由众多大规模的复杂运动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而最终造成的,它吸收、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从人类自身历史角度重构了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宣称要在全球史实践中通过对长时段的人类重要经历的考察来揭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它不仅要关注各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历史,而且要关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各区域经济之间的交往互动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其次,全球史观是发展史观。全球史观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从事观察研究,主张研究者要将视线投向到所有地区和时代,建立起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能够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并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全球史观对于近代经济史来说,是一种发展史观。

最后,全球史观是多元史观。最初,全球史观主要是以“去中心化”即寻找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以外的对世界历史的新解释为特征。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或任何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注]

作为理念,全球史观是人类对自身的交往行为在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基础上的扩展与深入的认识,是交往主体自我意识在参照系增加和拉近过程中的重构。在这一多维度、多主体的重构进程中,每个主体都有自己加入其中的轨迹,也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诠释自身的选择。这就突出了经济多元共存的合理性。

全球史观作为整体史观、发展史观和多元史观的特性,要求经济史研究必须置于全球的背景之中,要摒弃以国家为单元的思维模式,注重空间性,强调全球性与整体性,克服狭隘的民族史观,立体地、全方位地、长时段地、客观平等地看待地球上万物的流变并恰当评价世界上各个时代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