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女性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3
摘 要
近代中国女性的活动既有密切关联政治的解放运动与参政斗争,也有不同于政治活动的社会生活。学界对近代女性的社会生活、权利意识与犯罪活动、女性的社会形象与角色以及女性与社会的互动等问题进行了越来越细致的讨论。姚霏借助晚清上海画报和图册所刊载的大量女性与城市空间的图像,勾勒出女性的活动空间和她们在生产、消费领域的身份特征。针对图像在历史研究上的运用,她指出,尽管图像史料的运用仍处在探索阶段,即使西方历史学界也不曾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解读图像的手段,但不应因噎废食。潘大礼提出,从竹枝词透视近代女性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

女性

中国女性

妇女

角色

学界

画报

学生

生活方式

女性权利

中国妇女

图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女性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字体:

近代社会变迁促进了女性的觉醒,而女性觉醒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的变迁。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一书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讨论了女性这一性别群体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向,这种变化作为一个中间环节与近代以前的女性相比有什么不同,对当代中国女性群体的发展产生何种制约,进而寻找女性群体变化与不同区域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女性群体的变化中揭示影响社会变迁的某些动力和机制。其认为,女性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所经历的变化是迈出了从女人到人的第一步。[※注]吕美颐分析了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认为妇女运动的直接与间接成果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两性关系的错位逐步得到纠正,性别群体利益不断得到调整。二是妇女运动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强大冲击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步接受某些新事物,产生某种新共识”,推动了“正向”社会变迁。妇女运动的影响,往往从局部展开,由点向面扩散,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是一个社会重新整合的过程,也是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注]

相对于前述学者概论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夏晓虹从个案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刻剖析。她通过惠兴、胡仿兰与秋瑾之死及其引发的社会风潮三个个案,分层解读晚清女性解放与民间社会力量崛起之间的关系。[※注]马军细致考察了1948年的上海舞潮案,认为这一起女子集体暴力事件是民主意识对抗极权专制的一起政治事件,也是一场无预谋、无组织、无纪律的极端行为,并且从头至尾掺杂着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色彩。案件结束后,许多当时的骨干或被动或主动地向进步组织靠拢,因而使该案有了一个最好的结局。[※注]

此外,范若兰考察了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情况。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国际迁移的总规模应在230万人左右,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流向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的女性移民很少。这种国际迁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依附迁移型、主动迁移型和被动迁移型。[※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