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1.240.14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国家与社会”理论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3
摘 要
社会史研究除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具有特色之外,用以分析和解释历史的宏观理论模式、解释框架、认识范畴等理论范式及其演变与传统史学相比也有其特色。因此可以说,与传统史学注重实证相比,社会史更注重理论,这是社会史一个突出的学科特色。从30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可以看到,陆续出现的一些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史理论范式或解释理论,有的在一定时期流行而形成主流,也有的发生一定的演变,或多种范式并存,或此消彼长,并呈现多元开放、日益深化的趋势。在中国近代社会史领域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主要集中在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等论题,主要运用于城市史、区域社会史、社会生活、民间组织、救灾慈善、法律等研究领域。
关键词

社会史

现代化范式

社会现象

革命史范式

学者

范式

社会文化

社会史研究者

史学

研究方法

社会状况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国家与社会”理论

字体:

“国家与社会”理论是一个政治社会学理论,是围绕基于公共权力的国家干预与基于个人权利的社会自治之间的冲突、均衡和界限而产生的一系列理论建构和价值取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它所关注的是如何划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合理界限,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如何保持适度平衡和确立一种建设性互动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界开始引入“国家与社会”理论,美国学者较早在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运用这一理论。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现诸多新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理论遂被引入国内,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由于这一现实问题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有一定的延续与同构关系,因而90年代以后也被中国近代社会史学者借鉴引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借鉴这一理论来考察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诸多问题,这一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史领域的一个流行理论。

“国家与社会”理论实际上是在前述“现代化范式”和“本土现代性”解释理论之下的一个次层级的分析理论,其意为在承认普遍现代性前提之下,探讨在中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两大因素——国家与社会之间是如何互动及效应怎样,这其实也是回答中国本土现代性如何实现的问题,揭示中国现代化道路有何特色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社会史领域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主要集中在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等论题,主要运用于城市史、区域社会史、社会生活、民间组织、救灾慈善、法律等研究领域。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