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17.119.11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民国肇兴与风俗改革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是多种合力的结果,其中政治运动的影响颇为显著。在五四运动对旧风俗的批判与对新生活的倡导中,一批以改造中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目光下移,用各种方式向民众宣传移风易俗的道理,促进了社会风俗的转移。另外,姚霏以近代女子剪发为研究对象,从身体器官、社会性别和政治文化的角度对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女子剪发所表现的社会属性和政治意味进行分析,认为近代女子剪发运动曾不同程度地与国权、女权、政权发生联系。
关键词

社会风俗

风俗

礼俗

太平天国

政治运动

陋俗

社会风尚

巫术

习俗

辫子

恶习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民国肇兴与风俗改革

字体:

民初政府推行的剪辫子,是具有政治革命含义的风俗变革运动。程为坤考察了民初国内涌现出的一批形形色色的移风易俗团体,认为他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历史潮流,体现了这场革命对于涤荡旧的观念和习俗、倡导新的思想风尚所起的积极作用。[※注]温乐群撰文考察了孙中山改造旧风俗、建设新风俗思想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温文认为,孙中山在破除封建神权思想,批判迷信落后风俗并严禁恶习陋俗的同时,还积极主张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风俗习惯,提倡在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风俗。[※注]严昌洪也注意到孙中山在社会风俗改良运动中提倡中西结合、建设现代文明的时代精神。他还认为,孙中山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一位移风易俗的模范,没有不良嗜好。[※注]

严昌洪讨论了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的影响。其认为,晚清的恶风陋俗不仅束缚人们的思想,抵制社会变革,而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刚刚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各省军政府采取具体多种措施移风易俗,主要是宣传、立会、带头与立法。革命派把移风易俗作为铸造“国魂”的手段之一,为民族主义革命纲领服务。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移风易俗方面存在不少局限性,但为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推波助澜,为武昌首义的胜利鸣锣开道,为解放生产力,进一步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开拓了道路,其重大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注]林平汉撰文分析了辛亥革命对福建封建习俗变革的促进作用。林文认为,福建的革命民主派冲破封建主义的网罗,敢于向封建礼教开火,为革除封建陋习和传播民主思想,开拓了前进的道路,成为后来五四运动反对封建礼教,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先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福建的社会风俗革新并不彻底,“有的人甚至对封建礼教依然眷恋”。[※注]

邱巍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了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潮,观察到人们对待剪辫子的三种态度,即主动、被动与反动。他分析称,辛亥革命掀起的剪辫易服的浪潮使社会风尚发生了普遍的转移,而社会风尚的转移又促进着人们观念的变革。当然,文化观念的变革不是通过一次运动和革命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广大内地和社会中下层的风俗变革而言,教育宣传与政府强制推行的移风易俗运动都比不上经济的发展更为切实有效。剪辫易服浪潮是由革命开启的一场社会革命,“实现了社会风俗由传统而现代,由农业文明而工业文明的突破”。[※注]

何孔蛟注意到,抗战时期新桂系主皖时以行政手段强制改良社会风俗,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注]朱文广认为,清代乡村社会以村社为主体,通过“自治”的方式展开禁赌活动,这种努力在 1884年以后因官方政策的变化走入低谷,民国之后重新萌芽。[※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