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专题资料的编纂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1 | ||
摘 要
:
|
中外关系史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外关系史资料,主要是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以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主线,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朱世嘉编辑的《美国迫害华工史料》和《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58—1959年版),前者搜集了大量关于美国拐骗、迫害华工的罪行资料,以及清朝政府对美国迫害华工所采取的态度、中国人民抵制美货运动的资料,后者搜集了从19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侵略的资料。从上述所列资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个人资料的整理出版,主要集中在晚清至民国间重要的军政人物方面,对于其他阶层人物的资料基本没有纳入整理的范围。 | ||||||
关键词
:
|
史料 日记 灾害 个人资料 历史资料 重要资料 关系史 近代史 帝国主义 书店 文集 |
在线阅读
第六节 专题资料的编纂
字体:大中小
1.中外关系史
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外关系史资料,主要是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以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主线,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对于其他专题,当时可资研究教学参考利用的近代中外关系史及国际关系史资料较为匮乏,特别是在外文资料方面。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开始有计划地选译各国已刊行的或已公开的档案资料。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张蓉初翻译的《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红色档案》杂志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学者在整理沙皇时代的档案的过程中,发表重要资料或是资料性论文的期刊。该书选译了《红色档案》杂志中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史上中俄重大交涉事件的档案资料。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除“库罗巴特金日记”因内容大多与中国没有关系而只作选译外,其余资料均以全译为原则。1960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孙瑞芹翻译的《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该书系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刊行的一部外交资料汇编中,有关中国问题各章辑译而成。全书分作3 卷,第1 卷记载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德国掠夺胶州,和俄、英瓜分中国的经过。第2卷是有关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伙同其他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记录。第3卷内容包括1904年至1914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若干重要事件,如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日俄战争,对辛亥革命的敌视态度,外国银行团的活动以及帝国主义的各种侵略活动,等等。该所新成立的南京史料整理处也开始编撰“中英关系”“中日关系”等专题外交资料,并已完成资料目录和卡片分类目录的编辑,惜因“文革”爆发后,有关计划被迫停止。
中美关系史方面,由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美关系资料汇编》(1957—1960年版),共出版两辑,收录有关中美两国政府的文件,其中美国方面的文件,主要选译自美国政府公报、《国务院公报》等官方文件,故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1957年),即美国国务院在1949年8月发布的美中关系的白皮书,特别着重于1944—1949年这一时期,反映美国官方对美中交往的态度。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以及政策的来由、影响,第二部分附件是对应时期文件、情报等档案资料的汇集。朱世嘉编辑的《美国迫害华工史料》和《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58—1959年版),前者搜集了大量关于美国拐骗、迫害华工的罪行资料,以及清朝政府对美国迫害华工所采取的态度、中国人民抵制美货运动的资料,后者搜集了从19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侵略的资料。此外,还有陶菊隐编辑的《美国侵华史料》(中华书局1951年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编辑的《广东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资料汇辑》(1958年,内部印行)
在帝国主义侵华史方面,主要有龚古今编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该书系搜集分散在报刊、年鉴、专著上有关这一时期各国与中国的换文、协定、通牒、声明、演说和备忘录等汇编而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资料》(1963年,内部印行)、介子编辑的《葡萄牙侵占澳门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等等,也是以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主题。
条约史及国际法规方面,由王铁崖编辑的《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1962年版),是这一时期中外关系史资料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收录中外约章最为全面系统的资料汇编。全书共3册,共收录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清朝及民国历届政府同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签订的条约、协定、章程、合同等1182 条,该书出版至今仍然是中外学界研究条约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世界知识出版社计划编辑《国际条约集》共15集,总计收入1648—1971年国际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以及国际法上意义重大的条约2000多个,1959年至1967年,该社出版了前8 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处编辑的《关于战争规则的主要国际条约汇编》(1954年,内部印行),主要涉及战争法规。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对日和约问题史料》(1951年版),收集了自1942年以来关于对日和约问题的国际协议、苏中两国政府关于此问题的正义主张和声明、苏中重要报刊的评论及日本人民的意见。
2.灾害史资料
灾害史资料的编辑,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料学的一个亮点。中国历来有记录自然灾害的传统,在正史中均设置有《五行志》《灾异志》,但这些记载较为分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急需较为系统全面的灾害史资料,为国家建设提供参考。195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李四光,根据苏联专家的要求,倡议整理编辑中国地震历史资料,供选择厂矿地址参考。经地震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委托历史学家范文澜、金毓黻主持其事,由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具体负责编辑。
1956年,《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编辑完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两卷,约200万字。其编纂方法,系从正史、别史、笔记、杂录和诗文集、地方志等8000多种历史文献中,摘录出数以万计的地震记录,采用年表体裁,按时间顺序编排,以全国23省、两个自治区及西藏地方为单位,分别编制各省、区、地方地震资料。每个年表包括时间、地点、情况、(资料)来源、附注五个栏目。对每条资料的来源及包含的信息,并进行了详细考订。书后并附“各省、区、地方地震年表索引”“十次大地震受震地名索引”,以及引用参考、引用方志、书报资料目录。《年表》系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科学工作者第一次参加编辑的灾害史资料,为地震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仅为第一个国家五年计划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此后地震史资料的编辑以及地震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所编的地震目录、各地地方志的地震篇和历史地震资料汇编与研究等工作,均是以《年表》为基本素材进行的。后者仅在此基础上扩充和增删而已。总之,《年表》在当时和后来的科研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她虽是历史学的著作,但为地震学的发展,特别是编制中国地震目录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注]年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中西历换算、地震史实记载等错误,均经学者指出,在之后出版的相关资料和著作中得以改正。但因该书编撰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工矿建设提供参考资料,故虽然是由历史工作者编辑完成,但主要是采取自然科学的方法,重点辑录地震的地区分布、灾害破坏程度等相关信息,对于地震对社会造成的灾难和影响,以及社会的善后救济措施等,较少关注,是其局限。
此后,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又编辑完成了《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该书记录了从雍正十三年(1735)到宣统三年(1911)间,直隶、奉天、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新疆、青海、西藏16个省区发生地震的次数、时间、波及区域、受灾程度以及善后措施等具体内容。与《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仅辑录相关信息的方式不同,该书编撰上采取文献汇编的方式,收入汉文或满文奏折160件,依省区分别编列,每个省区下之文件以具文时间先后为序。所辑文件除个别内容与地震无直接关系者酌予删节外,均全文公布,保持了资料的完整性。所收资料虽仅限于清代,但收录了有关灾害救济等善后措施,为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灾害的影响,提供了史料基础。
除地震史资料的编辑外,这一时期,还编辑出版了有关地方综合性的灾害史资料,如《湖北省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湖北省文史研究馆编,1955年,内部印行)、《湖南自然灾害表》(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古籍书店1963年版)等。
这一时期整理编纂的灾害史资料,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从史料学的角度考察,一方面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灾害史的编撰奠定了史料基础;另一方面,在这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为改革开放后灾害史资料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少数民族资料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均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新中国成立前,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资料记载较为分散,一些民族甚至根本没有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从1953年起,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民族调查工作。至1964年,调查任务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大约编写调查资料340多种,计2900多万字;整理档案资料和文献摘录100多种,计1500多万字。少数民族资料的编辑整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相关资料的空白。但这些资料,仅作为内部参考资料,未能公开出版。
除民族调查外,这一时期民族档案的整理编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中规模较大的是《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该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新华通讯社国内史料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多家学术机构共同编辑。全书分为4编,所选资料起于唐代,迄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依时代顺序分别为:13世纪以前西藏地方和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西藏地方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元、明、清时代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发展;英、美等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失败,藏族人民和全中国人民的胜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西藏档案史料汇编,对于西藏历史研究及民族问题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书以充分的历史档案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编辑的《新疆历史资料》,1960年至1964年,共编辑了10辑。除选编了有关新疆的历史资料外,还编辑了一些专题资料,如第10辑《近代史经济资料译文集》、第9 辑《锡伯族历史资料专辑》。此外,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辑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1955年,内部印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辑有《满族历史档案资料选辑》(1963年,内部印行)。
4.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在编辑有关近代政治、经济史料的同时,对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也相当重视,并整理编辑了相当数量的专题资料。在思想史方面,石峻编辑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辑组编辑的《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收录林则徐、黄爵滋、姚莹、龚自珍、魏源、包世臣、张穆等20余人写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多篇反映对时局看法的文章,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社会思想的重要资料。
在教育史方面,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老解放区学校教育资料选集》(1958年版);正在筹备中的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在文化史方面,田汉、欧阳予倩等主持编辑了《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3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963年版),主要收录了74 篇有关中国话剧发展历程的回忆录、4篇话剧运动历史文献、1篇延安演出剧目目录,以及大量珍贵的剧照、肖像等影像资料。从1950年起,资深出版家张静庐着手编纂《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该书共7编,汇编近百年来有关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并附录了部分珍贵书影、插图及出版大事年表。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整理编辑了3辑《山西文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1961年版)。阿英编辑的《鸦片战争文学集》(古籍出版社1957年出版)、《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是两部较有特色的专题史料,分别汇录了这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曲、散文等编辑而成,不仅是研究文学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丰富了相关历史的史料类型。此外,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整理编辑了《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版)。这些专题资料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活动。比如《山西文艺史料》一书,范围包括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太岳部分)。《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重点也是革命根据地的话剧活动,以及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中共领导下的话剧运动斗争所起的作用,只有少数几篇是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演剧队的回忆,或揭露反动黑暗统治年代里通俗话剧所受到的遭遇。其资料来源均较为丰富,比如《山西文艺史料》搜集了各抗日根据地、老解放区的书籍、报纸杂志,各文艺单位及个人所存的手稿、信稿、抄本和有关资料,以及当事人所写的回忆录,或编者所写的访问记。这些资料,无疑为研究革命根据地文化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
5.函札、文集、日记等个人资料
函札、文集、日记等个人资料,具有内容丰富,记述详细的特点,不仅是研究资料主人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乃至历史人物的重要参考。中国传统史学历来重视函札、文集、日记等个人资料的史料价值,素有整理和编辑个人资料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继承,在整理编辑各种资料丛编、丛刊的同时,对近代主要历史上人物的个人函札、遗集等资料也极为重视。中华书局组织开展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的出版工作,有计划地编辑出版近代著名人物的文集。
1950—1966年,整理编辑的个人资料,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主要有: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编辑整理的《刘坤一遗集》6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刘坤一是晚清重要名臣,曾经参加镇压太平军起义,历任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职。该书原名《刘公忠诚遗集》,共66卷,附录1卷,包含时段长,涉及内容较广,编辑整理时主要选取了以下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人民革命或反清斗争;二是有关对外交涉;三是有关练兵和海防;四是有关中日战争;五是有关义和团、“东南互保”条约和反对“中俄密约”;六是有关财政制度,如漕粮、铸币、军需协饷。此外还选取了日本吞并琉球、法国侵略越南、戊戌变法的部分材料,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诸多方面,是研究晚清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历史所第三所资料编辑组整理编辑的《锡良遗稿·奏稿》8 卷(中华书局1959年版)。锡良为晚清地方大臣,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宣统三年(1911)的10年间,历任山西、河南巡抚,热河都统,四川、云南、贵州、东三省总督,其遗稿中包含大量反映清末地方政治、经济情况的重要史料,如川汉铁路的创议和集股经过,镇压黄兴领导的河口起义的情形,日本在日俄战后对东三省的侵略和美国打算插足东三省的实况等,在遗稿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该书主要收录其遗稿中的奏稿部分。
江世容编注的《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该书共收集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年(1871)曾国藩的未刊信稿461 件,包括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捻军起义,苗、回等少数民族起义以及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无论是对晚清政治史研究,还是曾国藩研究,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书中对地名、人名及若干文句作了简单的注释,并附录李续宜等26人给曾的94封信件、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摘抄”。
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教研组研究室编辑的《林则徐集》(中华书局1962—1965年版)。该书包括奏稿、日记、公牍部分,共137万字,其中奏稿共收587个折片,按发文先后分成14卷,卷1至卷8是其从江南道监察御史至湖广总督任内的折片,主要包括兴修水利,讲求减缓赋税,劝赈办灾等内容,此外还有部分关于整顿盐务和审判民刑案件的内容;卷9和卷10是其担任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任内的折片,主要反映他在禁烟问题上与英国侵略者和国内投降派做斗争的情况;卷11至卷14是其从新疆“赦回”以后重任官职时的折片。有关林则徐的日记,之前虽有整理和刊印,但较为零散,分别有《滇轺纪程》《荷戈纪程》和《中国近代史从刊·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日记”,且缺漏较多,新整理的日记,起自嘉庆十七年(1812),讫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间虽有缺漏,但内容较之已经刊印过的多出两倍以上,并改正了一些错误,因此较为完整。
汪北平、刘林整理的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主要收录王韬历年在报纸上发表的政论及杂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王韬的政治思想。正文外并附录有《弢园著述编目》,方便读者对于王韬著述的了解。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辑的《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主要搜集了盛宣怀《愚斋存稿》中未刊的一些信稿,对于了解清末洋务运动、官督商办企业、盛氏的经营活动等都有参考价值。
年子敏编注的《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中华书局1960年版),收录了李鸿章于1861年至1885年致潘鼎新的149 封信,除三封曾经刊载过外,其余均第一次发表。其内容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计划、策略及过程;调查处理马嘉理案及中法战争的情况,是研究晚清政治史及李潘关系的重要资料。
这一时期,还出版了《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4年版)、《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秋瑾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再版了康有为的《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1959年版)、邹容的《革命军》(中华书局1958年版)、马建忠的《适可斋记言》(北京中华出版社1960年版)等。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康有为诗文选》(1958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謇日记》(1962年版)。
从上述所列资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个人资料的整理出版,主要集中在晚清至民国间重要的军政人物方面,对于其他阶层人物的资料基本没有纳入整理的范围。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