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辛亥革命史资料的编纂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2 | ||
摘 要
:
|
又先后出版了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史料专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浙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的《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陕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的《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全国政协文史委编辑的《辛亥革命在各地: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郑庭佑主编的《武昌首义: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专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浙江省政协文史委等编的《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文集:浙江文史资料特辑》(浙江新闻出版局1991年。他的这部来往书信集,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也可作为这一段历史的参考。 | ||||||
关键词
:
|
史料 档案 临时政府 档案资料 辛亥革命 军机处 文集 人物 史料价值 军政府 文史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辛亥革命史资料的编纂
字体:大中小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酝酿周期长,影响也极为深远,无论在革命中,还是在革命前后,都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研究辛亥革命不可或缺的史料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进行过有目的的搜集和整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资料仍然没有得以系统挖掘,有的档案也未能开放。改革开放后,辛亥革命史成为近代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应地也促进了史料的编辑整理。从1981年起,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大量出版,并且呈现出周年纪念的特征,即伴随着辛亥革命的纪念周年,形成不同的出版高潮,而尤以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成果最为突出,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档案文献汇编,当中不乏首度公开面世的珍贵资料。
这一时期,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的整理编撰,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相比,具有新的特点,一是编撰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即关注的视角不再仅局限于辛亥革命本身或领袖精英人物,而是扩大到与革命相关联的各个方面和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士绅阶层。二是新出版资料的种类、数量大大超过从前,特别是原始档案受到高度重视,并随着档案的开放而得以大量刊布。此外,各类文献,包括外文资料、地方史资料、回忆录资料、个人资料、图像资料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发掘和整理。三是在编辑体例和出版形式上,不同时间段有很大的区别。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资料丛刊、丛编或专题资料的形式,对资料进行归类选编或摘编,进入21世纪后,比较强调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同时为加速资料的出版速度,主要采用近似于类书的编辑体例,对资料不再做剪裁,出版形式也主要以影印为主,且规模较大。
1.综合性档案文献汇编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其第一辑《辛亥革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共收档案资料110题,计192件,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一为各地人民反抗斗争和武装起义;二是清政府预备立宪;三是四川保路运动;四是武昌起义及各地响应。第二辑为《南京临时政府》,共收档案资料和部分公报资料共268题,计349件,按照政治、军事、财政金融和教育分为四个部分,反映临时政府成立经过和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南北议和、孙中山解职的经过。这套资料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资料。
由章开沅主编的《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文献丛刊》之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套综合性的文献资料汇编,共分8卷,计510万字。其资料来源包括时人文集、人物年谱、传记、日记,以及浙江、江苏、吉林、云南4 省馆藏档案,新加坡《中兴日报》《南洋总汇新报》等稀见报刊选辑,尤其是法国陆军部与外交部、日本外务省、英国外交部文献等大量稀见未刊外文文献,突破了传统同类史料的类别。在编辑体例上按文献类别结集,依时间前后顺序编排。为保持资料原貌和完整性,对入选资料均不做删剪。
武昌起义后,于1911年10月11 日建立的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曾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在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前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馆等编辑的《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汇录1911年10月至1912年4月,以湖北军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或其主要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公文,包括宣言、檄文、告示、晓谕、照会、命令、章程、法则、决议、条例、函电等,内容分为政治、军事、外交、财政金融、民生实业、文化教育、司法七类,是研究辛亥革命及湖北军政府的重要史料,填补了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的空白。
黄彦、李伯新选编的《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中华书局1986年版),选录自广东孙中山故居保存的孙中山生前收藏的一部分档案材料,包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蔡元培、陈其美等人,以及地方军政要员、实业家和华侨等的电报、书信、讲话、公牍、批示、法令、规章、计划和宣传品等,共508 余件,时间为1910—1913年,其中大多数未曾公布过。虽然资料较为零星,不成系统,但可补其他资料之不足。
2011年,在辛亥革命爆发100 周年之际,学术界集中出版了一批规模较大的辛亥革命资料集以示纪念。主要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九州出版社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凤凰出版社版),上海图书馆编辑的《上海图书馆藏稀见辛亥革命文献》(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版),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的《辽宁省档案馆珍藏辛亥革命档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辽宁教育出版社版),以及近代史研究所刘萍、李学通主编的《辛亥革命资料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共80 册,是有关清政府应对、镇压辛亥革命的大型档案文献汇集。有关辛亥革命的清朝官方档案,之前已经陆续有所刊布,但都不够系统完整。此次《汇编》,编者对馆藏档案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清理,从内阁档册、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电报档、军机处电寄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函札、军机处来文、军机处照会、军机处杂件、宫中谕旨汇奏、宫中朱批奏折、宫中杂件、宫中电旨电报、责任内阁档、外务部档、民政部档、户部—度支部档、刑部—法部档、兵部—陆军部档、步军统领衙门档、巡警部档、修订法律馆档、会议政务处档、宪政编查馆档、谘议局档、醇亲王府档、赵尔巽档、端方档、溥仪档等29个档案类项中,选编5700余件档案,其数量大约是此前已公布的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总量的3倍。时间起自1892年,止于1917年,涵盖了辛亥革命和民初历史的整个过程。编纂方法上,采用编年体例,对所辑档案文件,经过考证甄别,均按年、月、日时间顺序逐件编排,并拟定了标题,编纂检索题由,以方便检索。为保存资料原貌,该书采用影印出版的方式。《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这些档案是在第一时间形成的原始记录,对于有关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等,都有十分完整具体的记载。其内容不仅有反映清王朝内部的记载,也有反映革命党人,如孙中山、徐锡麟、黄兴等人的珍贵史料;不仅可填补以往已刊文献的空白,增补历史史实,甚至可纠正某些记载的讹误。其次,第一次从清朝中央政府的视角,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揭示了清政府如何应对、看待辛亥革命的内幕,以及封建帝制被推翻的记录,对于多方面、全方位地研究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
《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的出版,被誉为21世纪南京临时政府档案的最重大发现。这批资料是在整理馆藏北洋政府档案时新发现的,总计数量约700件,采用彩色影印的方式出版,共8 册3000 页。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令、批等档案原件。这些档案是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三个月中孙中山处理各种政务的原始记录,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在结束清王朝统治、军队设置、建立共和制度等许多方面的开创之举。其中如1912年1月20日孙中山颁布各级将校应严加约束兵士的临时大总统令、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宣布交代解职各部须仍照常办公的临时大总统令等,均为首次发现。二是临时大总统府电报房全套收文档案,起自1911年12月14日,讫于1912年4月7日,编号从1号至554 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临时政府处理的政治、外交、军事、内政、经济等各政务情况,是遗存珍档中数量最多的部分,也是极具价值的部分。当中胡汉民与沪军都督陈其美往来电报,逐日呈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筹备、成立、运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三是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文档。内容包括办理华侨事件、会审公堂案、禁烟事务、海关交涉、军火货运等事务,以及与英、法、德、俄等国交涉的往来文书。有关临时政府外交部的文档之前很少发现,上述档案的公布,填补了相关研究资料的空白。《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与《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之《南京临时政府》互为补充,为南京临时政府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资料。
《上海图书馆藏稀见辛亥革命文献》,是一部较有分量的文献汇编。该书系从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盛宣怀档案、唐绍仪档案、柳亚子档案以及近代名人手稿、名人尺牍、历史原照等专藏中,精选出与辛亥革命关系密切的文献资料汇编而成。全书分正、续两编,共收录文献1500 余份,计约5000页,影印出版。文献时间范围始自辛亥革命前的反清活动,下讫二次革命。资料形式以电报、信函为主,兼收照片、手稿、奏折、禀帖、密报、上谕、诗文、剪报等,涉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居正、盛宣怀、袁世凯、端方、瑞澂、赵尔巽、赵尔丰、唐绍仪、伍廷芳、张謇、程德全、黎元洪等众多重要历史人物。除极少量文献曾被整理发表外,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面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在编辑体例上按照时间顺序分为“辛亥革命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活动”“铁路国有与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与南北议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等四个专题。每一专题前均以“导言”的形式,介绍该专题所收文献之主要内容与价值。
《辛亥革命资料选编》,按反清革命、武昌起义、各地光复、南京临时政府与民初政局、华侨与辛亥革命、清末社会风潮六个专题编辑。一是将此前散见于《近代史资料》期刊及专刊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予以重新整理,精选出其中史料价值较高的200多万字;二是摘录了有关清末民变与社会风潮的报刊资料约150万字。其中记录反映有关清末民变与社会风潮的这部分史料,是已故张振鹤先生等耗费半生心血,从清末的《中外日报》《汇报》《时报》等多种报刊中摘编积累的成果,尤为珍贵。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资料是对已刊资料的重新汇集,按照不同的主题重新进行编排。主要有陈夏红主编的《辛亥革命实绩史料汇编》(中国大百科全书2011年版),该书以台湾“国史馆”编纂的《革命开国文献·史料》三卷本为基础,参酌中国大陆地区印行的各种稀见辛亥革命文献,择其重要篇目汇编而成,分为舆论卷、起义卷、组织卷、建制卷四卷。2012年,桑兵主编的《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10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从各种档案、报刊、文集等文献资料中,搜集和辑录各方致孙中山的公私函电,并附孙中山逝世后的唁函、唁电等,共7600 多通,约479万字。
2.专题资料
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各种辛亥革命专题资料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从1979年起,出版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辛亥革命前后》(陈旭麓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辛亥革命资料类编》(《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武昌起义档案资料续编》(湖北省博物馆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黄兴未刊电稿》(薛君度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等。其资料包括档案、文献、报刊资料等,一般分藏于各档案馆、纪念馆,或刊载于当时的报刊,有的为首次刊布。比如《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选自成立于1912年的湖北革命实录馆所藏资料,包括集体和个人所撰史料及该馆所编武昌起义史料长编。因撰述者多为辛亥革命亲历者,且时隔不久,故不失为研究武昌起义的第一手资料。《辛亥革命资料类编》中收录的《天南电光集》,为1911年12月至1912年10月云南都督府军政电文,反映了当时云南的基本形势以及援川、援黔、援藏的军事行动,是研究云南辛亥革命历史的重要史料;《新中国武装解决和平记》《运动北军反正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述段祺瑞、靳云鹏等秘密串联北洋各军,胁迫清廷退位,拥戴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等幕后活动,是研究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的活动极为有价值的史料,而上述资料均是首次刊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系从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宫中、外务部、端方、赵尔巽等档案中收集编选而成,时间以1901—1911年武昌起义前为限,较为全面地记录了辛亥革命前这10年间各地的民变情况,对于研究晚清社会状况,探讨民变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和影响,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辛亥革命前后》,资料来源于上海图书馆所藏盛宣怀档案,史料价值极高。
3.地方史资料
辛亥革命在各地的酝酿发动情况,以及辛亥革命在各地的影响是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各地集中整理出版了《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版)、《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湖北人民出版社版)、《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合编,浙江人民出版社版,1987年又出版了《续辑》)、《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吉林省档案馆等编,内部印行)、《四川保路运动档案选编》(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版)、《四川辛亥革命史料》(隗瀛涛、赵清编,四川人民出版社版)、《贵州辛亥革命资料选编》(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贵州人民出版社版)、《广东辛亥革命史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版)等一批记录各地革命运动的历史资料。1986年,在萍浏醴起义80周年之际,萍乡市政协等编辑出版了《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版)。1990年,在广东新军起义80周年时,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广东新军庚戌起义资料汇编》(仇江编)。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江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了《辛亥江苏光复》(周新国、刘晓宁编,内部印行)。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各地又掀起地方辛亥革命资料的出版高潮。这一年出版的相关资料主要有《绍兴军政分府文件辑存(1911—1912)》(祝安钧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版)、《绍兴与辛亥革命》(绍兴市档案馆编,凤凰出版社版)、《湖南辛亥革命史料》(郭汉民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版)、《福建辛亥革命史料选辑》(卢美松主编,海风出版社版)、《辛亥革命宁波史料选辑》(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版)、《辛亥革命杭州史料辑刊》(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版)、《辛亥革命浙江史料汇编》(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版)、《辛亥革命与镇江》(镇江市政协文史委编辑,江苏大学出版社版)、《辽宁省档案馆珍藏辛亥革命档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辽宁省档案馆等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还有一些重新增补、修订再版的资料,如《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祁龙威、周新国编,江苏人民出版社版)、《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等。
上述地方资料,大多属于各类资料的汇编,包括档案资料、文史资料、人物传记、报刊资料、地方志、口述资料、日记以及图片资料等。由于这种地方性资料往往分散各处,有的多年来未加清理,不便于研究者查询检阅,一经编辑整理,汇集出版,则为读者使用提供了很大方便。其次,这些资料集中不乏经过编者精心搜集的一些珍贵的资料。如《辛亥革命杭州史料辑刊》,其资料来源,一为从地方档案馆中挖掘的汤寿潜档案;二为清末浙江咨议局的相关文献,包括筹办章程、报告;议员写真;历届会议的议事录、速记录、建议案、议决案、议员质问书等,相当部分系首次披露。由于汤寿潜和全浙铁路公司以及浙江咨议局三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这批资料也是研究辛亥革命前夕浙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辛亥革命宁波史料选辑》中收录的《金臻庠告甬父老书——为筹建中山公园》《奉化中山公园记》等,均是编者从字迹模糊的报刊中搜集整理出来的,是非常难得的社会史资料。又如《辽宁省档案馆珍藏辛亥革命档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所收档案时间范围较长,上起1909年,下至1926年,共辑入档案592件,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辽宁地区的政情民意、武昌起义后统治当局的措施、全省各地的革命党人起义、奉天当局的镇压、民国建立后的政局、日俄等国的干涉等,较为全面地反映辽宁地区辛亥革命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及后续影响。此前有关记录辛亥革命在东北地区发生、发展情况的资料相对较少,该书的出版,为研究东北地区辛亥革命提供了史料基础。
相对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各地方辛亥革命资料,多是精挑细选的珍贵史料,学术价值较高。到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由于之前史料整理已经有了很多成果出版,新资料挖掘极为有限,一些地方史资料的出版也不可避免为纪念而纪念的应景之作。比如有的资料集,除收录回忆、书信、自传等文献外,还收录当代文史工作者的著述,只能算作纪念集。
4.文集、函札、日记等个人资料
文集一向是研究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相继出版了大量有关辛亥时期人物的文集,如黄兴、宋教仁、陶成章、秦力山等。由章开沅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辛亥人物文集丛书》,也整理出版了一批辛亥时期重要人物的文集,包括《雷铁厓集》(唐文权编,1986年版)、《经元善集》(虞和平编,1988年版)、《吴禄贞集》(皮明珠、虞和平等编,1989年版)、《居正文集》(罗福惠、肖怡编,1989年版)、《戴季陶集(1909—1920)》(唐文权、桑兵编,1990年版)、《卢作孚集》(凌耀伦、熊甫编,1991年版)、《刘揆一集》(饶怀民编,1991年版)、《马君武集》(莫世祥编,1991年版)、《周学熙集》(夏良才、虞和平编,1999年版)、《宗仰上人集》(沈潜编,2000年版)、《张难先文集》(严昌洪、张铭玉等编,2005年版)等。这些资料重点关注的是辛亥时期的中上层人物。2011年出版的辛亥人物文集中,曾业英、周斌编辑的《尹昌衡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最为引人注目。作为四川军政府的重要领导人物和民初的四川都督,尹昌衡在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年的四川政治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已往研究相对薄弱,这与史料整理的缺失有关,《尹昌衡集》为迄今搜集到的尹昌衡著作的汇集,内容大多是辛亥革命前后和民国初年的文献,包括论文、专著、信札、讲话、会议记录、诗歌、电稿,以及就任四川军政府大都督期间的有关公牍等,是研究四川军政府及辛亥革命前后四川政治、经济、社会情况的重要资料。
有关人物的书信及日记等,也是研究辛亥历史的重要资料,已经有大量的出版。而卞孝萱、唐文权编辑的《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搜集辛亥时期250名人物的碑传,是新中国成立后辛亥革命研究中“金石”资料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汇集,不仅扩大了史料来源,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5.回忆录与自述
有关辛亥革命的回忆录资料,在“文革”前曾由政协文史资料的方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改革开放后,又先后出版了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史料专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浙江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的《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陕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的《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全国政协文史委编辑的《辛亥革命在各地: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郑庭佑主编的《武昌首义:纪念辛亥革命80 周年专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浙江省政协文史委等编的《纪念辛亥革命80 周年文集:浙江文史资料特辑》(浙江新闻出版局1991年,内部印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辑的《辛亥革命亲历记》(中西书局2011年版)、湖北省政协编著的《新编辛亥首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等。
2011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中国人物自述》丛书,由辛亥时期著名人物的自述构成,如《谭人凤自述》《黄兴自述》《李烈钧自述》《陈少白自述》《宋教仁自述》《张国淦自述》《梁启超自述》《蔡元培自述》《章太炎自述》《蔡锷自述》等,多是已刊资料的重新汇集,并收录了自述作者的文章、日记、年谱以及历史文献等资料,也是研究这些人物思想及辛亥革命的重要资料。
6.外文资料
列强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是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一直未曾中断。例如各国在帮助清政府应对、镇压辛亥革命的过程中,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辛亥革命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英国蓝皮书》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内容颇为丰富,包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的英领事馆,就当地辛亥革命情况写给英国驻京公使馆和英国政府的报告。这些外交文件虽然在《辛亥革命》《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中有所选译,但比较零散,篇幅不大。
改革开放后,有关辛亥革命的外文资料更加受到学界重视,先后出版了邹念之选译的《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胡滨翻译的《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前者选译自日本外交文书,共500余件。后者选译自英国蓝皮书,收录了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官员及海陆军将领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往来函电,起自1911年10月10 日武昌起义,止于1913年10月10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两部外文资料,与中文材料互为补充,对于了解日本、英国政府对华所采取的政策、民国初年的政治形势、辛亥革命在各省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对于书中的人名、地名及事件,还作了必要的注释,对资料中原有的错误,也酌情予以注明。书后附有“大事索引”和“译名对照表”,便于读者使用。这两部书出版后,广受好评,成为辛亥革命研究中利用率极高的资料。
由于租界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独特的作用,近年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由上海市档案馆编译的《辛亥革命与上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选译》(中西书局2011年版),选译了馆藏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中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档案资料,包括工部局警务处的《警务报告》《工部局年报》《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英国蓝皮书》以及上海道台与外国驻沪领袖领事关于搜捕革命党人的来往信函等,对于研究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政治形势、各种政治团体的活动、辛亥革命在上海的经过、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由广东省档案馆编译的《孙中山与广东——广东省档案馆库藏海关档案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系从馆藏粤海关档案中选译的英文情报。这些情报由专人记录并综合整理,送粤海关外籍税务司签阅,多方面反映了孙中山在广东的活动情况及有关史实。这些情报比较完整和系统,而且以第三者的视角,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些历史事实,也可纠正之前已成“定论”的错误。如陈炯明的军队炮轰广州总统府后对广州造成的破坏程度、孙中山与程璧光在护法运动中的矛盾、胡汉民在商团事件中妥协退让的态度等,都提供了重新解读的资料。[※注]
由澳大利亚学者骆惠敏编辑的《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 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也值得关注。莫理循是英国《泰晤士报》资深驻华记者,1897—1917年在华工作20年,民初还曾担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这部来往书信集,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也可作为这一段历史的参考。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