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28.173.22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

第六节 中国革命史资料的编纂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3
摘 要
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很多,但史料学的繁荣、大量史料的公开和编辑出版,在中共党史学术化的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中国革命史研究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有力地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党史资料

史料

革命历史

党史

档案馆

革命根据地

丛书

历史文献

文献资料

运动资料

现代史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六节 中国革命史资料的编纂

字体:

1978年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史料的解禁和出版对其学科发展影响最为巨大的,当推以中共党史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该学科发展迅速,甚至在海内外成为一门显学。究其原因,除了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外,也得益于中共党史档案文献资料的开放和公开出版。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史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80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同时,地方各级党组织也相应成立了党史资料征集机构,如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或征集小组。1985年,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制定了《关于中共党史资料征集、整理和编纂十年(1985—1994)规划(草案)》,规定:全面征集党史资料、认真整理党史资料、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为委员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此外,中央还成立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开展党史研究;成立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党的历史文献和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选集、文集、年谱、传记等。

由于中央的推动,全国性大规模的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从上到下开展起来。这种自上而下的征集方式,非常有效,成绩卓越。据学者统计,以河南省为例,截至1990年,先后调查访问老干部80215 人次,召开老干部座谈会816次,参加座谈的达57250人次,征集历史文献114338 件,电报2627件,回忆录68098 篇,历史照片16416 张,历史文物807 件,其他资料7328件。[※注] 同时,随着历史档案的逐步开放,以前被严格规定为内部出版物的党史资料得以公开出版,并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编撰中对于史料尽量保持原貌,不任意删改。

这一时期中共党史资料出版方面的成果主要有:

1.综合性的档案文献

在综合性的资料方面,1979年,人民出版社重印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以活页形式印行的内部资料《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并出版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的《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延安整风时期由中共中央书记处选编的《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其中,《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选录了一些之前未曾公布的资料。同时,原解放军政治学院编印的《党史参考资料》经补充修订后,更名为《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再次印行(1979年),共11册,900余万字。但因这套资料未公开出版,所以研究者仍然难窥全貌。

20世纪80年代,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中央档案馆选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92年版)等历史文献正式公开出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系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规模较大的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汇编。这套资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选材系统全面广泛,史料类型多样。仅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内容,就收入中央文件2816 篇,汇编为18 册,约800万字,内容包括1921—1949年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负责人的报告、文章,以及反映党的方针政策的文献,如决议、决定、宣言、指示、报告、总结、通告、通知、信函、电文等,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相当部分内容为首次公布。二是在编辑中尤为注重版本的优劣,广泛收集了每件文件的各种版本,经考证比较,选择其中最好的版本作为底本刊印。三是文献均保持原貌,包括标题,原则上都不做删改;凡原件无标题或标题不确切而由编辑拟定、修改的,均加*以示区别。四是对于某些文献的时间与作者以及文内个别词句,作了初步的考证,并加了若干注释。故这套资料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编辑质量也很高,因而一经问世,即被广泛使用,至今仍然是中共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权威资料,被相关研究著述广泛征引。这套资料,为党史教学及研究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进入21世纪后,鉴于之前出版的有关中共历史文献较为分散,不成系统,研究者使用不便等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决定编辑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共中央历史文献汇编。201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该套资料,系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编辑出版的有关党的文献资料的整合,共26 册,约1350万字,全面收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重要文献3600多篇,包括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等重要会议的文件,中共中央的重要决议、决定、宣言、通知、通告、指示,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电报、书信等。文献主要来源于由权威部门编辑出版的选集、文集、专题文集、历史资料集等,还有一部分是依据当时公开发表的或内部公布的文献版本刊印的资料。其中300余篇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刊印。这部大型文献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2.专题性的档案文献丛编、丛书、丛刊

上述有关中共党史的综合性资料,主要偏重于中共中央及领导人的决议、报告、指示等内容,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此同时,为促进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还整理出版了许多专题资料。这一时期出版的专题资料丛编、丛书、丛刊,比较大型的有三部。

一是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料丛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1983年版),包括《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北伐战争(资料选辑)》《南昌起义(资料选辑)》《秋收起义(资料选辑)》《广州起义(资料选辑)》《皖南事变(资料选辑)》《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等专题。这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编辑出版的有关中共党史的专题资料汇集。其资料来源于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有关党的文献和档案,大部分为首次公布,无疑具有权威性。比如《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中选录的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人的10个报告,全部为第一次公布,包括中共中央关于政治状况的报告、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信件等,内容为关于政治形势、党的宣传、组织、群众运动等各方面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选录了中共中央、中央工委关于土地改革的指示、决议、通报,以及中共领导人关于土地改革的批示等档案,这些档案均为《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等未选。而三次武装起义及其他专题中,除收录中共中央及领导人的有关决定、指示外,并收录了战斗报告等文献。比如《北伐战争》中,就收录了《叶挺同志参战报告》《六军参加江西战争记》《江西战事胜利的经过及北伐军东下问题》《北伐的七个战役》等,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共武装斗争的历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是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组织策划,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及各省市党史部门和相关机构编辑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主持编辑的最大规模的党史资料丛书。全书共68卷,内容包括综述、文献资料、回忆资料、参考资料、图表、照片、大事记和考证材料等,涵盖了1921—1949年中共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机构。其中文献资料“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党、政、军、群众组织的有关决议、电令、信函、报告等记载当时历史情况的文字材料”[※注]。丛书不分卷,成熟一本,出版一本,除数册由其他出版社出版外,其余均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其中由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领衔编辑的专题文献资料有《八七会议》(1986年版)、《共产主义小组》(1987年版)、《广州起义》(1988年版)、《淮海战役》(1988年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89年版)等。由地方党史机构或学术组织编辑的有:《南方局党史资料》(《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一二一运动》(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1988年版)、《绥远和平起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编,1998年版)、《一二·九运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1987年版)、《皖南事变》(《皖南事变》编委会,1990年版)、《南昌起义》(南昌八一纪念馆编,1987年版)、《南方局党史资料》(包括党的建设、军事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文化工作、大事记等)(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编,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中共中央南京局》(中共江苏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1990年版)、《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编,1987年版)等。此外,这套丛书还编辑出版了有关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的资料。

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策划出版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人民出版社出版,数册由其他出版社出版)。该丛刊按专题划分,包括:《“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等编,1980年版)、《“二大”和“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省港大罢工资料》(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刘少奇与安源工人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五二○运动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1987年版)、《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等编,1980年版)、《三一八运动资料》(孙敦恒等编,1984年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等编,1983年版)、《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1986年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1986年版)、《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中国革命博物馆等编,1988年版)、《南昌起义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1979年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张叔复等编,1985年版)、《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陆仰渊等选编,1984年版)、《马日事变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等编,1983年版)、《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等编,1985年版)等。

上述专题资料汇编,涵盖面较广,不仅包括中共党史,也包括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国共合作等方面的资料,史料价值较高,且资料集中,使用起来方便。

3.地方革命史及根据地资料

在地方党史及地方革命史方面,规模最为宏大、最为全面系统的,当推中央档案馆分别与各省、市、自治区档案馆合作编辑出版的,以各省或各革命根据地命名的一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这套资料从1980年开始编辑,十余年间陆续完成,包括《北京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广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浙江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四川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内蒙古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河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河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安徽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山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江苏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内蒙古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闽粤赣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等,数量达200余册,数千万字,其中东北地区就达70册,1500余万字。其文件均来源于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各省、市、地区或革命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革命群众团体的档案,时间集中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少数省份延至1949年。部分省市还选取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报刊资料,丰富了史料类型。该丛书的编辑方式,系按照文件形成的机构、地区和作者排列,具体以党的组织机构为基础分辑编排,革命军队和群众团体的文件单独编排,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部分省的文件分为甲、乙两编,乙编为暂不解密的文件。这种方式,对于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资料汇编无疑是一种较易分类的编排方式。这套资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全面系统,文件相对集中,自成体系;二是保留史料原貌,不任意删改。这套资料的编辑,不仅是档案部门对地方文献的一次抢救行动,而且为地方党史、革命史及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极大促进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一些研究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因这套资料而得以解决。惜因该套资料未能公开出版,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史料价值的发挥。

此外,各地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与地方档案部门还共同编辑了地方革命史的资料汇编、选编,如《陕西党史资料选辑》《无锡革命史料选辑》《江苏革命史料选辑》《湖南革命史料选辑》《江西党史资料》等。这些资料或以专题的形式分辑出版,或刊载有关地方党史的单篇资料。其中,山东省档案馆等编辑的《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共24辑(含目录索引),20世纪80年代由山东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该套资料系选辑中央档案馆及山东档案馆馆藏的1923—1949年山东早期的党团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地区行署、群众团体的档案文件,按照时间顺序汇编而成,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工运、农运、青运、妇运等方面,是目前公开出版的规模最大的一部地方革命史资料汇编。

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内容。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央和地方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大本营。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资料,主要有江西省档案馆编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辑录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到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文献资料共260篇,按专题分成9个部分,即“综合报告”“组织问题”“政治问题”“军事问题”“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经济与文化建设”“肃反运动”“群众运动”部分。进入21世纪后,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又通力协作,编辑出版《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拟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史料。这套文库按照组织系统编辑,分为党的系统、政权系统、军事系统、群团系统和分省系统,目前已经出版了“党的系统”(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有关的文献资料、革命回忆录、口述资料和参考资料,其中20%的资料为首次公布。

这一时期,出版的地方根据地史料还有《川陕革命根据地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等,以及回忆录《“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该书编审组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共组织史及军史资料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中,中共组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颇为完整。198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开始筹划有关中共组织史资料的编辑工作。1986年,该项工作正式启动。2000年,经过近15年的资料搜集及编辑工作,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联合各级党史部门合作编纂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全部出齐。这套系列资料共3065 部,总字数逾15 亿。其中县一级2700 多部,地一级300 多部,省一级29部[※注],是一套有关中共组织史资料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括两大类,一是从党的创立至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有关各级党组织的文献。二是各级组织机构沿革及领导成员名录。采取的编辑方针是“广征、核准、精编、严审”。这套资料,对于了解中共中央及基层组织的发展过程、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党史研究最基础史料之一。

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编纂大型军史资料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为此,全军各大单位、各部门均成立了编研室。计划分43个专题,250分册,共约2 亿字,包括综述、大事记、文献、回忆史料、图片、表册等。该套丛书从1992年陆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红军初创时期游击战争》《红军反“围剿”》《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军事斗争》《山西新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战略防御》《解放战争战略进攻》《解放战争战略追击》《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剿匪斗争》《后勤工作》等专题,其中部分专题又按照地区或军种划分。

由军事科学院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编辑了《毛泽东军事文集》《邓小平军事文集》《周恩来军事文选》《朱德军事文选》等党的领导人的军事著作;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组织编纂的大型史料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档案馆编辑的《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等资料也陆续面世,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大型军史、战史资料典籍,为把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5.工农运动史、妇运史、青运史资料

作为中国革命史的重要一环,工人运动史资料的发掘和整理一直也很受关注。1985年,档案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编辑的《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共三册,近100万字,主要收录了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的决议、指示、通告、函件等。由刘明逵、唐玉良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资料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是一套综合性的资料汇编,共14 册,1000万字,辑录了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40—1949)一百多年间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大量史料,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其资料主要来源于各时期中外各种史籍、报刊和有关各方面的档案、文件,并适当收录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和重要著述。全部资料分为六个时期,按照专题编辑,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1994年由全国总工会主持编辑的《中国工会运动史料全书》是有关工人运动及工会运动的大型资料丛书,共62 卷,1.5 亿字,搜录从1840年中国工人阶级产生到1993年有关中国工人阶级及工会运动的各类史料55458件,其中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史料达22229件。该书按专题或地区划分,专题部分分为“轻工业卷”“农林卷”“建设建材卷”“民航卷”等。地区方面分为“浙江卷”“广西卷”“山西卷”“安徽卷”等,从1998年起,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社陆续出版。这三套资料,规模宏大,侧重点不一,互为补充,为研究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工人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资料。

湖南、湖北曾是近代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最初就是从这里萌发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主要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编辑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以及中共水口山矿务局党委编辑的《水口山矿工人运动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其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起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讫于1927年安源工人参加秋收起义,涵盖时间较长,基本包括了早期湖南工人运动的概况。《二七大罢工资料选编》(中华全国总工会工运史研究等编,工人出版社1983年版),较为系统地收录了反映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概况。作为另外一个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主要有上海市档案馆编辑的《五卅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及《上海工会联合会》(档案出版社1989)等系列资料。

有关农民运动的资料,除《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系列之外,重要的还有江苏省档案馆编辑的《江苏农民运动档案史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大革命时期陕西地区的农民运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衙前农民运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等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这一时期,有关妇女运动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徐辉琪等编的《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以及全国妇联妇运室编辑的《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49)》(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这两部资料,在时间上基本能够衔接。妇女运动在地方的发展情况,主要有王焕珍主编的《武乡妇女运动史料汇编》(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1985年,内部印行),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辑的《天津女星社: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江西省妇女联合会与江西省档案馆合编的《江西苏区妇女运动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有关青年运动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主要以五四运动为核心。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后,有关五四运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取得了重大进展,1980年前后,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资料,尤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与其他档案部门合作编辑的资料较有特色。1980年,《近代史资料》编辑部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编辑了《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该书系第一部有关五四运动的档案资料汇编,收有档案资料415题602件。其内容包括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五四期间新思潮的传播三个部分。在选材上也较有特色,在背景资料中,尤注重五四运动发生的经济原因,选辑了有关北洋政府农商部注册的各工商企业资料,按年分类列表统计,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并选辑了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日本强占青岛胶济铁路、“二十一条”和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北洋政府对德宣战、订购日械和缔结中日军事协定、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有些资料为首次披露,如“二十一条”历次修正案,详述了“二十一条”历次换文内容。“这一文件在当时是作为密件分送给政府首要人员的,原印的份数就不多。又如有关中日军事协定的各个条约,均较过去报刊和资料书籍所披露者为完备。”又如,对于五四运动对经济的影响,之前由于资料的缺乏,对该问题较少关注,该资料选录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地交通银行与总管理处相互间的函电,反映了“三罢”斗争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是迫使段祺瑞的北洋政府不得不免去曹、章、陆职务的重要原因之一。[※注]该资料的出版,为五四运动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实的资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深入。比如关于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的人数问题,一直存疑,而根据北洋政府军警衙门的档案,可以证实集会人数为3000人,而不是5000人。

《近代史资料》编辑部与天津历史博物馆合作编辑的《秘笈录存》(中华书局1984年版),系根据徐世昌家藏的其任北京政府大总统期间秘书厅归档后的电报编纂而成,辑录了有关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大部分重要文件,多数是第一次公布。

1979年,中华书局以《五四爱国运动》的题名再版了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辑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即《近代史资料》总24号,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加了7篇资料和几十幅照片,特别是新整理公布了两件重要而珍贵的五四运动史料,即周恩来同志五四时期编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这两篇资料,系周恩来在狱中根据被拘捕的同志的回忆录、个人日记和狱中活动日志编写而成,记录了被北洋政府拘禁的学生代表在狱中的斗争情况、各界人民支援爱国运动的情况,也揭露了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极具史料价值。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了由《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辑的《五四运动回忆录》。同年,该社又出版了由近代史所丁守和等人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而编辑的《五四运动回忆录》,共收入回忆文章120多篇,文章作者大多是五四运动的亲身参加者。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邓中夏、恽代英、向警予等有关自己在“五四”前后的思想和活动回忆的摘录;有鲁迅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有关《新青年》和五四运动回忆的辑录;最多的是有关五四运动在各地发展情况的回忆。

有关五四运动在各地的发展情况的资料也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五四运动在天津》(天津历史博物馆、南开大学历史系合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五四运动在山东资料选辑》(胡汶本、田克深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五四运动在武汉》(张影辉、孔祥征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五四运动在河南》(庞守信、林浣芬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地方资料,主要根据当时的报刊资料或出版物编辑而成,反映了五四运动在各地的发展概况。

此外,《五四时期的社团》(张允侯等编,三联书店1979年版)、《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三联书店1981年版)也是研究五四运动时期社团发展概况及妇女运动的重要参考。

2012年,由王聿均访问记录的《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我所知道五四运动及吴佩孚一生成败》(九州出版社)一书,是一本较新的口述历史著作,系根据对民国时期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秘书的汪崇屏的十次访问记录编辑而成。主要介绍其参与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背景和经过,以及受蔡元培先生委托,负责与吴佩孚联络工作的历程,对于了解有关五四运动的细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五四运动外,有关青年运动的资料,还编辑出版了《一二·九运动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大学一二·九运动回忆录》(孙思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二·九运动在河南》(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汇编委员会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三一八运动资料》(孙敦恒等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江长仁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山东青年运动档案史料选编》(山东省档案馆编,1984年,内部印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资料汇编》(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版)等。

有关中国革命史的专题资料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列举的这些,还有一些较有特色的专题史料,如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等编的《安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史料选》(1986年,内部印行)、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的《北平地下党斗争史料》(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金炳华主编的《上海文化界:奋斗在“第二条战线”上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湖南省档案馆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地下党革命历史文献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瑞金县人民法院编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判资料选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版)等。

一些重要的期刊,如《党史研究》(后改为《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党的文献》,以及《党史资料丛刊》《江西党史资料》《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等,也刊发了大量珍贵的档案文献。《党的文献》的前身是《文献和研究》,1982年创刊,最初为内部发行,自1993年改为公开发行,已出版百余期,是公布中国共产党文献档案的重要渠道,系统地公布了大量未曾公开发表过的党的重要文献,如《中国共产党为此次上海巷战告全中国工人阶级书》《关于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献选载》《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文献选载》《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和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等,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影响。

从中央到地方大规模档案文献的发掘和出版,为新时期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使革命史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厘清了党史发展中的许多基本史实,如早期共产主义的组成情况,俄共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及活动的情形,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代表人数,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工作的情况及国共“党内合作”政策提出的经过,苏联顾问鲍罗廷来华及其与国共两党的关系,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时间及经过,“三二○”事变发生的原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情况,赣南会议的情况,宁都会议的召开时间和内容,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及会后传达的内容等,几乎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史实,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基本上弄清楚的。[※注]

6.共产国际及国际共运文献的刊布

共产国际文献的刊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共产国际曾发挥过非常重大的影响,中国革命史上所发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涉及共产国际,研究中共党史,共产国际是绕不开的问题。

最早出版的有关共产国际的文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的《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90年版)。该资料共3 辑,收录1919—1943年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发言、决议、报告和函电等,主要涉及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建立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粉碎反革命“围剿”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也开始恢复出版,先后出版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四辑)(人民出版社1985—1988年版),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组选编的《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这两套资料为20世纪80年代国际共运史研究的起步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共产国际文件开始解密。1994年起,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和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会合作编辑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1920—1943)》档案文件集陆续在莫斯科出版发行。1995年起,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开始组织有经验的学者独家翻译这套档案文件集。同时,并将历年在我国各种报纸、杂志、图书上已经发表过的其他重要中文文献资料,编成多卷本《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集(1917—1949)》。这套文献选集与前述的档案文件集一起,共同构成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这部大型资料集。该资料集从1995年开始出版,至2009年全部完成,共21 卷,收入文件档案1300多件,共1000多万字,时间跨越1917—1949年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该丛书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把握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重点、目标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历史脉络,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联共(布)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各军事、政治集团和重要人物的态度和策略,因而奠定了整个9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革命之间关系研究的资料基础。比如在中共中央历史决策形成方面,“之前出版的研究中共中央历史决策经过方面最具权威的《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仅仅提供了一些中共中央不同历史阶段已形成的最基本的政治决议和政策指示”。而这套资料,“则恰恰提供了1920—1940年代中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中共中央决策的许多关键性的背景情况”。[※注]

丛书出版后,在中国党史学界,形成新的研究热点。据不完全统计,1997—2012年,各主要期刊发表有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论文超过500篇,出版专著达60 余部。由于一批关键性档案资料的公布,在诸如中共建党过程中共产国际和苏共的作用,共产国际、苏联对孙中山的帮助,共产国际、联共(布)与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以及对冯玉祥国民军的支持和援助,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毛泽东、王明、陈独秀等人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共产国际与中国的苏维埃运动,共产国际、苏联与东北抗日斗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进展。[※注]

该丛书的出版,对之前出版的一些有影响的著述的修订补充也提供了资料基础。比如著名党史研究学者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一书[※注],就大量利用该资料,对其重新进行了补充修订,深化了之前的研究。同时,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也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对其书中的一些表述进行了重新修订,比如陈独秀在大革命期间犯的右倾错误问题、大革命时期“三次大退让”问题等都做了更为客观公正的评述。

2011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也引起学者的关注。这套资料由中央编译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纂,主要收编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五个国际组织已发表的全部文献档案,包括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的记录、决议和有关文件,真实呈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文献规模预计60 卷,约2500万字,至2011年已经出版20卷。

《文献》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共产主义者同盟文献。主要是同盟的纲领、章程和通告,同盟各级组织的会议记录和决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同盟领导人和重要活动家的有关书信、著作和回忆录等。第二部分为第一国际文献。第三部分为第二国际文献,包括第二国际代表大会文献和社会党国际局文献。第四部分为共产国际文献,包括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文献,共产国际执委会扩大全会文献,第七次代表大会前的共产国际文献。第五部分为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文献,主要收录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通过的决议、会议记录以及有关领导人所作的报告等。

这套文献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系统记述了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历史过程,全面展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多年来的宏伟画卷。与之前出版的同类文献相比,这套文献的特点是:第一,资料更详尽,收文更齐全。汇集了国内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文献资料;第二,采取开放式结构,搜集和选材范围较大;第三,最大限度保持文献真实性,不作任意改变、删改;第四,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参与此项编译工作的均为国内著名学术机构和知名学者,保证了文献的准确和权威。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中央编译局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之一,对国际共运史学科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中国革命史特别是中共党史学科的特殊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史研究和著述主要是作为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种局面得以扭转,学术意义上的党史研究开始出现。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很多,但史料学的繁荣、大量史料的公开和编辑出版,在中共党史学术化的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中国革命史研究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有力地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