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中外关系史资料的编纂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5 | ||
摘 要
:
|
韩振华主编的《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天津市档案馆等编辑的《天津租界档案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也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史料。 | ||||||
关键词
:
|
档案 史料 关系史 历史档案馆 外务 华工 档案文献 关系档案 外交档案 孤本 战争 |
在线阅读
第九节 中外关系史资料的编纂
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后,中外关系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选编、翻译中外文资料,排印出版;二是汇编相关档案文献,采用影印的形式出版。相关外交史的专题资料,在晚清史、民国史等资料中已有叙述,这里重点介绍综合性的外交史资料。
1.综合性资料
在晚清档案方面,首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共同编辑影印出版的《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2004—2009年版),其材料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总理衙门暨外务部全宗档案,时间始自1861年,讫于1911年,分为中英关系卷、中葡关系卷、中西关系卷。每卷又分数册,按照专题划分。其中中英关系卷分5 册,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路况实业、留学办校、通商贸易、交聘往来、疆界租地、军务兵器、狱讼交涉、财政金融、慈善赈济、国际会议等。史料类别也较丰富,包括条约、照会、信函、咨文、电报,以及各个署衙之间往来函件等资料,以中文档案为主,英文档案约占15%。中葡关系卷分2册,553件,内容涉及两国互设使领馆、呈递国书、通商贸易、澳门事务、文化交流等方面,包括国书、照会、条约、信函、电报等资料。中西关系卷分为3册,共806件,内容涉及中国与西班牙两国互设使领馆、呈递国书、通商贸易、案情审理、文化交流等方面,包括国书、照会、条约、信函、电报等资料,全部为首次公布出版。该书涵盖面广,涉及的国家多,有些资料是之前外交史料中较少涉及的领域,比如中葡、中西关系资料,因此是研究晚清外交史的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史料价值较高,为晚清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史料基础。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在《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名义下,影印出版了多种晚清至民国年间外交档案文献。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国家图书馆所藏,部分来自地方图书馆,既包括综合性资料,也包括专题性资料,主要有《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及《续编》(2003、2005年版)、《稀见清咸丰军事外交谕令秘件》(2005年版)、《晚清外交会晤并外务密启档案汇编》(2008年版)、《外交文牍》(2004年版)、《清外务部收发文依类存稿》(2003年版)、《清末日俄战争善后档案》(2008年版)、《清末外务部日俄战争议和档案》(2009年版)、《办理商约文牍》(2006年)、《清末边境界务档案》(2008年版)、《清末民初涉外矿务档案汇编》(2008年版)、《中日甲午战争奏稿》(2010年版)、《清季华工档案》(2008年版)、《清代新疆地区涉外档汇编》(2008年版)、《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孤本外交档案》及《续编》(2003、2005年版)、《外交部收发电稿》(2003年版),(民国)《中日交涉密档》(2004年版)、《民国外交档案文献汇览》(2005年版)、《民国外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档案汇编》(2009年版)等等。从上列标题即可见这些影印资料收录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括外交的各个方面,内容也较为庞杂。在每一汇编资料中,所收资料内容也较广,比如《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及《续编》,共72 册,收录了馆藏清咸丰至宣统年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量案卷,部分内容延续至民国初年。该书涵盖这一时期中外政治、外交、铁路、矿业、银行、航运、邮电、海关、外贸等领域,涉及俄、法、德、英、美、日、比、丹等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孤本外交档案》及《续编》,共34 册,收录民国初期涉外铁路、银行、邮电、税务、贸易等方面的案卷百余种。不可否认,这些档案文献的大规模影印,为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外关系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但因为是带有抢救性质的文献汇编,入选资料缺乏必要的整理与说明,价值优劣不等。同时由于资料来源依赖于馆藏,资料比较零星,缺乏系统性。有的编辑体例不太规范,比如《稀见清咸丰军事外交谕令秘件》中,除收录清咸丰帝奕詝军事外交谕令外,又收录了清咸丰间一些人物传记史料。
2.中俄(苏)关系
中俄关系史史料,在晚清官方档案方面,已整理出版的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辑录馆藏清军机处、内阁、内务府及外务部等档案文件汇编而成。全书计划以朝代为序分五编,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一、三两编。其中第三编(1979年版),分上、中、下三册,辑录943件档案(附录俄方文件289件),共94万字,包括满文档案和俄文档案,全部作了翻译,时间起自1851—1861年。主要内容为: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订立;格尔毕齐河及沿海地区设立界碑的问题;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水域、侵占海口、签订《瑷珲条约》的经过;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趁火打劫;沙俄对中国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地区的侵占;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和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的签订;重新勘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经过;中国塔城人民反对俄国侵华的斗争;沙俄以枪炮支持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等。该书是研究晚清时期中俄关系的第一手资料。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沙俄与日本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不义之战。这次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由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影印的《清末外务部日俄战争议和档案》,收录了1904—1905年清外务部有关日俄战争议和档案七种,内容涉及美、英、法等国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日俄战事进程、日俄议和条款、中国因应善后对策等,对于了解日俄战争时期晚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该中心影印的《清末日俄战争善后档案》,收录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军机处等机构有关处理日俄战争善后事宜的档案文献,可与上书互为补充。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陆续解密公布了苏联时期的大量历史档案。沈志华主编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共3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选编翻译了来自俄国多个档案机构的档案文献,以及美国、德国、荷兰等已经出版的档案文献集和杂志上的苏联档案文献万余件,涵盖1917年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近70年期间苏联内政、外交、军事、社会、国际共运各个方面,包括会议记录、电报电话、往来公函、请示报告及批示、审讯案件及申诉、日记及回忆录、私人信件等,其中包含大量的中苏关系的内容,其价值弥足珍贵。该《选编》分专题编辑,并做了必要的注释,每一专题前均附有编者的概述和提要,方便读者利用,是研究中苏关系史的最基础的档案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好评,利用极高。
有关中俄关系的外交史料,还有薛衔天、李嘉谷等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1997年版)、吕一燃编辑的《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前者主要收集了1919—1924年、1933—1949年有关北京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文件,包括中东铁路、外蒙古、新疆、侨务等问题的各种交涉;后者主要是中方与俄方就蒙古问题交涉的文献汇编,包括官方档案和私人著述,如《外交部交涉节要》《中俄蒙三方恰克图会议录》,唐在礼、唐在章撰的《蒙古风云录》,孟矩撰的《乌里雅苏台回忆录》,陈篆撰的《止室笔记》,毕桂芳撰的《外蒙交涉始末记》,恩华撰的《唐努乌梁海图说略》,对于了解蒙古问题的由来及其演变,极有参考价值。
3.中葡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近代史料学科发展中,中葡关系史资料的拓展,具有学术创新和填补学科空白的双重意义。中葡关系史研究长期以来较为薄弱,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极为少见。在澳门回归之际,中葡关系史,特别是澳门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呈现一个小高潮。在澳门回归祖国前夕,由张海鹏主编的《中葡关系史资料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的出版,填补了资料方面的空白。该资料集共两巨册,在编撰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跨度长,起自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南部海滨,讫于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二是所收资料全面,不仅包括中方相关的原始档案、官修史书、私人著述、地方史志等资料,涉及汉文、满文,同时还搜集了葡萄牙、英国、日本等国家所藏清代澳门档案,翻译了大量的葡文档案及碑文。这是第一次有系统的葡文档案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编辑体例上以时间为序,除第一编为有关葡萄牙与澳门的地理历史概况外,以下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分为明代、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编,每一编按照专题划分,便于读者查找利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合编的《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共6册,380万字,是目前出版的最大规模的澳门史料汇编。该书汇集了分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以及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前4册为档案卷,收录明清历史档案2197件,包括满文档案40余件,共256万字;后2册为文献卷,收录明清文献397种,124万字,并对资料进行了分段标点,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出版。《汇编》的出版,改变了以前澳门史研究中较少引用档案史料的局限,推动了澳门史及中葡关系史研究的发展。
在出版《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的基础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广东社会科学院合作编辑的《澳门问题明清珍档荟萃》(澳门基金会2000年版)、《明清澳门问题皇宫珍档》(华宝斋书社1999年版),选取部分馆藏档案影印出版,可使读者一窥档案原貌。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上述三套资料也存在校勘粗疏的问题,如录文“失准不全”、影印件“任意取舍”,错漏、错讹之处不少,且版本来源说明也有问题。[※注] 不失为一家之言。
此外,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编辑的《澳门问题史料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版),精选馆藏29部古籍中有关澳门历史的文献编辑而成,是一部有关澳门历史的文献资料汇编,其中不乏《澳门新闻纸》《澳门记略》等孤本。
4.中日关系
有关中日关系的资料,一直是史学界比较关注的专题,除在抗日战争史等专题资料中所列外,较重要的还有李力、郭洪茂等主编、线装书局于2012年影印出版的《近现代日本涉华密档》。该丛编系根据吉林省档案馆从国外购买收藏的缩微档案文献整理影印,全部为日本官方文件,包括“海军省卷”(共70册)、“陆军省卷”(共153册)、“外务省卷”(共173册)。“海军省卷”收录了现存的日本海军省从1872年日本海军省建立到1933年61年间的涉华秘档,总数达3万余拍。“陆军省卷”收录了从1872年日本陆军省成立到1945年日本战败的73年间现存的日本陆军省涉华档案,总数达7万余拍。“外务省卷”收录了从1931年到1945年期间日本外务省涉华的秘密档案,共计15000 余拍。各卷分别按年代顺序、机构和专题编辑。该套资料对于研究近代中日外交史、日本侵华史,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惜未做翻译,也缺乏目录索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用。
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的《中日交涉密档》,收录民国初年外交部和段祺瑞执政府保存的中日交涉密档原件,分为“二十一条”交涉会议密档、“西原借款”相关密约、外交部会晤问答、中日交涉会晤记事及各地密件、“中日共同防敌”协定各项文件等五部分,涉及1914—1929年中日之间围绕“二十一条”及二十一条签订后中日之间关系的交涉谈判等内容,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紧逼过程,对于了解和研究民国初年中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史料。
明清两朝,琉球王国均为中国的藩属国,清光绪初年被日本吞并。近年来,对琉球历史的研究逐步升温,并整理出版了一些重要的史料。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2000年版),已影印出版了五册,辑录馆藏清朝宫中有关琉球事务的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等档案,按档案文种编辑,时间起自1737年至1898年止,历时161年。其内容主要是反映清朝政府与琉球国的交往历史,如琉球国向清朝派遣进贡,清政府册封琉球国王,两国间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情况。此外,黄润华、薛英编辑的《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有关琉球历史文献资料。
5.中朝关系
中朝两国作为近邻,有悠久的交往历史。近年出版的相关史料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及《续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杨昭全、孙玉梅合编的《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刘金质等编辑的《中朝中韩关系文件资料汇编(1919—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权赫秀编辑的《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等。其中《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分“约章篇”“文牍篇”两部分。“约章篇”收录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韩之间主要条约、章程、协定、合同等计27件,实际上是反映这一期间中韩关系基本框架的主要国际法及制度性文献;“文牍篇”包括有关近代中韩两国关系的奏折、咨文、书信、照会、公文、会谈记录等各种公私文献计140 件,反映了近代中韩关系史的重大事件及其基本内容。刘金质等编辑的《中朝中韩关系文件资料汇编(1919—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1919—1949年中国出版的28种报刊中的相关资料,共1973条,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对韩国、朝鲜的政策及双边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官方及有关政党领导人的讲话、声明、函电,重要报刊的社论、评论文章及大量反映朝鲜半岛事态发展的新闻报道等资料。
除上述史料外,还有一些中外关系的资料,具有填补资料空白的意义,也值得关注。如中国与奥地利的关系,长期以来鲜有资料面世。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北京大学共同编辑的《清代外务部中奥关系档案精选》(中华书局2001年版),是第一部中奥关系档案汇编,共辑录档案200余件,含条约、照会、信函、咨文、电报等类。大部分档案是中文,其余为德文。内容涉及中奥互设使领馆、交聘礼仪、通商贸易、开办路矿、合办银行、军火交易、租界交涉、文化交流等,凡两国交往中的一些重要事件都有详细记载,是晚清外务部与奥地利(奥匈帝国)政府及驻华机构外交活动的真实记录,为我们研究清末中奥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
又如华侨历史不仅涉及华侨本身,还牵涉与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档案史料汇编》(共11辑,中华书局1984—1985年版),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华工史料汇编。《汇编》从国家图书馆所藏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招工类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军机处、宫中及外务部的档案,以及上海海关所藏的海关档案中,选辑有关清代华工的档案1054件,并选录了部分私家著述,根据国别和地区,分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涉及美、英、法、秘鲁、古巴、巴西等国。其内容包括19世纪中叶清代华工出洋的背景和原因,华工对英、美、法等国及殖民地早期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牺牲,清王朝对华工出国政策的演变,华工与其所在国及对祖国的贡献,等等。耿素丽、张军选编的《民国华侨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收入1913—1949年出版的有关华侨问题的文献49种,对研究民国华侨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翻译的《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韩振华主编的《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天津市档案馆等编辑的《天津租界档案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也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史料。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