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及晚清史资料的编纂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0 | ||
摘 要
:
|
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晚清史资料系列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名义出版的系列资料,包括《档案丛刊》《文献丛刊》《编译丛刊》《图录丛刊》四大系列。分为吉林将军奏折选、吴大澂档案史料、曹廷杰史料、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档案、禁烟禁毒史料、教育档案、金融档案、实业史料及荒务档案等专题,不仅涉及吉林地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大量地方特色的重要史料。晚清时期28个案例档案。 | ||||||
关键词
:
|
档案 史料 奏折 丛刊 历史档案馆 清史 电报 档案资料 衙门 历史档案 避暑山庄 |
在线阅读
第二节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及晚清史资料的编纂
字体:大中小
(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晚清史资料系列
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名义出版的系列资料,包括《档案丛刊》《文献丛刊》《编译丛刊》《图录丛刊》四大系列。
1.《档案丛刊》系列
改革开放后,晚清史资料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大量的档案,尤其是宫廷档案的整理与公布。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开展,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全国各级历史档案收藏机构的馆藏档案又得到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这些档案包括上谕、朱批奏折、奏稿、电稿以及各种专题档案;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以地方档案馆馆藏档案为补充,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的形式陆续出版。
2003—2012年,《档案丛刊》出版的史料中,涉及晚清史的重要史料有: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辑的《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40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是该馆所藏晚清时期军机处电报秘档的总汇集。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清朝部分官员在台湾、天津等地试办电报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自建电报的高潮。电报的兴起也改变了清朝君臣之间传统的文书制度,在廷寄、奏折之外,又出现了电旨、电奏等形式。晚清光绪、宣统两朝,军机处作为清政府的政务中枢,开始采用电报的形式下发谕旨和接收内外重臣的奏报,特别是用于处理紧急的重大事件,因此有关晚清时期中法和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中外勘界交涉、镇压革命党等重大事件,在电报档中都有记录,不仅可与奏折、廷寄等互为补充,而且一些内容为奏折与廷寄所不记,可填补相关资料的空白,是研究晚清历史不可或缺的原始珍档。《汇编》收录档案共4万件,收录电文时间始自1884年,止于1911年,绝大部分属第一次对外公布。因收录电文繁多,为方便查询,编者在体例上采用按类编排,类下分项,项内编年的编纂体例。除设谕旨类、综合类电信档外,又设中法战役电信档,各省筹款电报档,商约发电、收电档,东事发电、收电档,云南河口事件电信档,军机处密电档等专题,并给每条电报拟定标题。虽然这种编排非尽善尽美,但方便了读者查找使用。
除反映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综合性档案或专题性档案之外,《档案丛刊》并对一些特殊的档案材料,比如围绕避暑山庄、中南海等形成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挖掘。清代历史上,避暑山庄、中南海都是清帝重要的活动场所。避暑山庄作为皇帝“夏都”,实际上是清政府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清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里,相应地也留存下了大量历史档案。中南海作为著名的皇家园林,不仅是帝王后妃们怡情赏玩的游宴胜地,也是清帝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围绕这两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产生的档案也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市文物局对清宫热河档案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辑出版了《清宫热河档案》(18 册,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该书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第一项成果,汇辑了以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木兰围场、古北口外行宫这一清帝“灵囿之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形成的档案,是系统反映清宫所藏热河档案的专题汇集。时间始自1705年,止于1911年,收录清康熙以后九位皇帝执政期间有关热河事宜的主要档案3616件。档案来源涉及清内阁、宫中、军机处、内府、中央六部、热河都统等十几个官府机构。史料类型包括各皇帝的谕旨诏令,记载皇帝在热河政务活动的起居注,中央各部院和地方官员奏折、奏片、奏本、清册、清单,中外交涉事件的信函,各衙门之间有关热河事宜的往来咨文,热河各殿堂、庙宇的陈设册、工程修缮册、奏销册,等等。内容涉及避暑山庄、外八庙等的肇建、增扩和沿革管理,以及清代发生在热河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嘉庆遗诏与咸丰遗命的内幕情形;咸丰皇帝于咸丰八年(1858)和咸丰十年(1860)在避暑山庄批准中英《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情况的有关内容。不仅是研究山庄历史,也是研究晚清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参考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南海档案》(30 册,西苑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是清宫所藏中南海档案专题史料总汇,辑录了自1651年至1911年间的档案3110余件,根据内容分为政务活动、帝后生活、陈设收藏、修建管理、君臣诗文5卷,每卷按编年体例编排,全面地反映了有清一代中南海的营建管理、陈设收藏,以及帝王在中南海的政务活动情况,是了解和研究中南海历史,以及清代宫廷史、皇家园林史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扬州市档案馆共同整理编辑的《清宫扬州御档》(18册,广陵书社2010年影印版),选取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档案中240多件与扬州密切相关的档案编辑而成,上自顺治,下讫光绪,多为扬州地方官员缴回朝廷的朱批奏折,内容涉及清代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特别是有关盐务、漕运等方面的内容。
总管内务府是清朝特设的管理皇室事务的机构。大连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大连图书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2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影印版),主要为清朝总管内务府题本,包含相当数量的各库月折,以及少量的官员奏折呈文、钱物清册、商人族谱、殿试试卷等,共计2000 余件。时间跨度从清初顺治朝直至清末的光绪朝,有满文题本和满汉合璧题本两种。其内容不仅涉及皇庄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当时物价等,而且也涉及圆明园、畅春园的建筑、修缮、管理及费用开支等方面,不仅为研究清朝皇庄经济形态、皇家园林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也是研究满族史的重要参考。
吉林省档案馆编辑整理的《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史料选编》(5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影印版),规模宏大,选辑馆藏清代档案7700件,分为吉林将军奏折选、吴大澂档案史料、曹廷杰史料、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档案、禁烟禁毒史料、教育档案、金融档案、实业史料及荒务档案等专题,不仅涉及吉林地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大量地方特色的重要史料。如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是清朝设置的负责管理东北“龙兴之地”打牲部落行政事务的机构,专门办理清朝皇室、宫廷特需的东北地区特产物品。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收录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档案,涵盖机构设置、人员任免、官员履历清册、历史概况、区域演变及变更情况、打牲丁管理情况等,时限从清康熙年间至宣统三年,对研究清代朝贡制度和皇室贡品经济以及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吴大澂档案史料和曹廷杰史料等专题中,也包含相当数量的东北地方史地、勘界、涉外等边务活动史料。
除综合性的档案资料外,《档案丛刊》系列还出版了一些专题资料,虽然种类不多,但都价值较高。比如《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18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是清宫所藏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华的档案总汇。其资料系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外务部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等十几个全宗档案中,选辑了6000余件档案。时间起讫为1900—1911年。根据事件的发生顺序,全书分为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西行、辛丑条约谈判、庚子赔款筹付4卷,每卷均按文件形成时间依次编排,脉络清晰。除收录《义和团档案史料》及《续编》部分档案外,新公布档案资料5000余件中,以有关庚子赔款的档案为最多,系统地揭示了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全过程,突破了以往已刊资料中主要以八国联军侵华资料为主的局限。此外,关于慈禧和光绪西逃的细节,也第一次以档案形式披露。《汇编》还收录了以前不为人关注的有关清王朝损毁、丢失物品的详细记录,以及联军撤退后各地清查损毁及丢失物品的档案资料。《汇编》不仅是反映庚子事变最原始最直接的档案资料,也是从清政府的角度审视这次事变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清政府应对事变的措施,以及战后竭力搜刮民脂民膏以偿付庚子赔款的史实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档案丛刊》也对具有学术价值的地方档案进行了发掘。清代四川巴县衙门档案是历朝历任巴县知县在履行其行政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官方文书,除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下发的札令规章及其与其他州县往来公文外,还有知县审理民间词讼形成的司法档案,共11万余件。全部档案上起1752年,下迄1911年,是中国现存时间跨度最长、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地方历史档案。四川省档案馆编辑的《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影印版),从馆藏咸丰朝3万件档案中精选5273件编辑而成。全书共16册,分为内政、司法两大类。内政类下分为职官、军事、政治、财政金融、文教、交通邮电及其他项;司法类下分为地权、房屋、借贷、欺诈、家庭、妇女、继承、商贸、凶殴、盗窃、租佃、赌博等项。这部档案选编,对于研究咸丰年间清代巴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司法与社会活动,以及清朝中央政府政令在地方的执行情况,都提供了最为直接、翔实的资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晚清史研究从注重中央政府研究向地方政府研究的转变。
2.《文献丛刊》系列
《文献丛刊》系列主要包括专题类文献资料和集结、日记类资料。专题类资料,主要有前面述及的章开沅主编的《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及路遥主编的《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文献丛刊》除继续对传统的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资料的挖掘外,对以前关注不多或基本没有关注的史料领域进行了开拓,或对之前较为分散的资料进行了集中编辑。如《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101册,来新夏主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影印版)、《常熟乡镇旧志集成》(1册,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广陵书社2007年版)、《中国荒政书集成》(12册,李文海等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等。这些资料,规模宏大。如《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共收11000个清朝应试生的履历,为研究清代科举人士及其家族的原始资料。《中国荒政书集成》辑录了宋至清末出版的各类荒政著作近200种,相当部分是晚清部分,是迄今为止最有分量的灾荒史文献资料集。以上资料的面世,对于促进晚清史相关研究领域及学科的拓展均大有裨益。
由于清代文献浩如烟海,收藏分散,要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需要相关机构的协调配合,存在相当的难度。以《文献丛刊》中,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辑的《清代缙绅录集成》(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为例,该书仅依托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编辑而成,未能对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所藏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利用,漏收部分较多,造成较大的失误,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书的质量。[※注]
3.《编译丛刊》系列
截至2012年,《编译丛刊》共出版了55种,其中约有8种属于晚清资料,包括档案、文献、回忆录、游记、报刊等等多种资料类型,如《美国政府解密档案: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1870—190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影印版)、《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倪瑞英等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1911)》(国际会议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英]李提摩太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扬子江上的美国人》([美]威廉·埃德加·盖洛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十八省府》([美]威廉·埃德加·盖洛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帝王之都——热河》([瑞典]斯文·赫定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丛报》(张西平主编,顾钧、杨慧玲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版)。这些资料虽然数量不多,但可与其他资料互为参照。
4.《图录丛刊》系列
截至2012年,国家清史编辑委员会出版的10种《图录丛刊》(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有9 种属于晚清部分,类别包括影像、舆图、券证、画报等,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建筑等内容。主要有:《券证遗珍——天津市档案馆藏清代商务文书图录》(天津档案馆编,2007年版)、《水道寻往——天津图书馆藏清代舆图选》(天津图书馆编,2007年版)、《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历史图片集》(辽宁省图书馆编,2007年版)、《“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旅顺博物馆编,2007年版)、《耆献写真——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清代人物图像选》(王国平等编,2008年版)、《烟雨楼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籍中的清代建筑图像》(北京大学图书馆编,2008年版)等等。
(二)《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
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主要集中于宫中档案不同的是,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陆续影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出版)中,有关晚清史档案及文献,其资料无论内容与形式,涵盖面都更广,从清朝中央政府到地方府、县官署,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民族、司法等等都有反映。涉及的年代自清乾隆至宣统年间。这些资料虽然不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但其涵盖面较广,并发掘了之前被忽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亦不可低估。
一是反映清朝中央政府政务活动的档案资料。《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及《续编》(2003、2005年版),收录了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内阁及六部的保密档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法令、民族、边防、民事、劳务、土地等方面。《稀见清咸同光三朝档册》(2005年版),收录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清代兵务、朝政、外交及通商贸易的重要奏折,如设立南北洋大臣、南洋各口关税事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各通商大臣关于外交事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等事务的奏折。《清陆军部档案资料汇编》(2008年版),收录陆军部奏折、陆军部军需司等文件、陆军部正班加班奏底汇订、陆军部各厅司处应办事宜四种,较为全面地揭示晚清新政时期陆军部的设立、演变、职掌、内部机构及其主要办事事项等。《户部奏稿》(2004年版),收录光绪九年(1883)七月起至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止,户部逐月收录的奏稿68册,包括户部呈交之奏稿和各省巡抚大臣财政奏销的阁钞。因时值洋务时期,奏稿内容较多涉及筹办海防,及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等用款度支内容,是研究清光绪年间户部职能及具体政策制度、事务的极有价值的史料。《琼选汇编(清末军事时务奏稿类编)》(2005年版),为清光绪间各地军政要员上呈光绪皇帝的军事时务分类奏稿,收录各地巡抚、总督、将军、水师提督、总兵、布政使、中丞、中堂、总理船政、制军等各地军政要员上呈光绪皇帝之具奏、会奏百余件,依水师奏稿、陆军奏稿、时务奏稿、船政奏稿分为四卷,是清末军制改革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还有一些饬令、奏稿、奏底、电稿汇编等档案资料,如《清同治朝政务档案》(2005年版)、《清内务府档案文献汇编》及《续编》(2004、2008年版)、《光绪戊戌年收发抄电》(2004年版)、《清内阁政务处奏稿汇订》(2004年版)、《同治京外奏议汇钞》(2004年印)、《清末奏底汇订》(2004年版)、《总署奏底汇订》(2008年版)、《清刑部通行饬令汇存》(2005年版)等,也收录了一些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可与其他档案互为参考。
二是反映地方政务活动的地方官员的奏稿、电稿及档案,如《盛京将军奏折档》(2004年版)、《曹中丞抚黔奏稿》(2004年版)、《曹中丞抚黔电稿》(2004年版)、《清臬署珍存档案》(2004年版)、《张文襄公未刊电稿》(2005年版)、《陕甘总督任内奏稿》(2005年版)、《狄道县禀稿汇编》(2005年版)、《京兆尹公署档案》(2005年版)、《稀见清知府文档》(2004年版)、《稀见清知县上呈公文》(2005年版)、《清顺天府呈稿》(2008年版)、《曾惠敏公电稿》(2008年版)等。首先,这些档案文献,反映了清代基层地方政府运作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晚清史研究中地方政府资料较为薄弱的局面,促使晚清史学术视野向基层组织转移。其次,这些资料中也不乏极为珍贵稀见的资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史料的空白。如《张文襄公未刊电稿》收录的光绪九年(1883)至光绪十四年(1888)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的六年中,上书皇太后、皇帝、军机大臣、同僚等的奏电稿,尤详于中法战争,大部分为《张文襄公全集》所未收。《丛刊》对一些以前关注较少的档案类型,比如地方司法档案等进行了挖掘。值得一提的是《清臬署珍存档案》,该书分门别类收录光绪九年至十二年(1883—1886)湖北臬署衙门内部律令;各府上报民事、刑事案、重大案件案宗全卷,臬署往来书疏稿、公文,及臬署看语等档案,涉及湖北省内一些重大的案情及地方民风、民情,不仅完整真实地揭示出清代省级司法吏治、刑狱制度、审判程序、刑法实施的实际状况,也从法律运作过程中,折射出极为丰富生动的民间社会生活,是研究清代法律史、地方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又如《清顺天府呈稿》,收录刑部所藏光绪间顺天府承办之田、土、户、钱等民事诉讼案件的呈稿及顺天府昭雪、恤商、巡防、理事局事宜、发审、清赋章程等资料,涉及民间田土契约、银钱等方面纠纷,如旗人押地骗银、掠夺田地、霸地抗租、圈地遗失、旗田买卖、传典兑地等案件,当中折射出民间风俗习惯与法律制度等的冲突和矛盾,对于研究清光绪间司法审判制度以及北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风貌、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是有关专题类资料。包括晚清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有关交通、邮政、矿务、铁路等方面的档案。如《稀见中英鸦片战争密奏》(2010年版)、《光绪中法战争奏稿函电》(2010年版)、《中日甲午战争奏稿》(2010年版)、《洋事记册》(2004年版)、《洋务档案》(2004年版)、《中国近代邮政史料》(2005年版)、《清邮传部珍存铁路文档汇编》(2004年版)、《清末民初铁路档案汇编》(2008年版)、《清末民初涉外矿务档案汇编》(2008年版)等等。
《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总的来说,将馆藏有关清代文献和档案进行了系统的清理。这些档案文献长期以来藏于深宫,不为人知,现经影印,对于晚清历史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因该《丛刊》涉及文献数量、种类繁多,影印出版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造成《丛刊》编辑体例不统一,主题不明确,缺乏题解,为查阅检索带来不小的困难。同时有些文献反复出版,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其他晚清资料的整理出版
除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及《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两大系列外,自2000年以来,其他系列或专题的晚清史资料的整理出版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仅扩大了史料领域,并在一些专题资料方面取得了突破。如以中国史学会主编名义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扩大了选题的范围,其中《清末教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华书局1996—2006年版)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晚清教案史的资料汇编,收录了道光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42—1911)有关清末时期各地所发生教案的中外文资料。全书共6册,除第1册至第3册为中文档案,后3册分别为“法国外交文件及《传信年鉴》选译”“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译”“英国议会文件选译”,外文档案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多文种资料的选录,对于全面了解研究晚清教案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书后还附录了“参考书目”及“教案大事年表”,方便了读者使用。
为世人瞩目的盛宣怀档案的整理出版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出版了由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的《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收集了盛档中2044件有关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资料,时间从1897年12月12 日至1902年8月26 日。时任大理寺少卿兼中国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保留了西安行在与北京和各省的将军、督抚们的来往电报,以及中国驻外公使之间的来往电报。这些材料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刊出,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清末民初的宪政运动前后持续数十年间,自20世纪90年代,立宪运动逐渐成为晚清史研究的热点。不过,有关宪政运动的资料较为分散,专题资料的出版长期以来一直未有突破。国家图书馆编辑的《清末民初宪政史料辑刊》(共1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系从馆藏有关清末民初宪政史料中遴选60余种编辑而成,含文献和档案两种资料。该辑刊内容包括:一为与宪政编查馆有关的档案文献,如《清宪政编查馆奏稿汇订》《宪政编查馆汇奏各省咨议局章程及案语并议员选举章程折单》《安徽宪政调查局民事习惯问题答案》《宪政编查馆奏复核民政部修订法律大臣会奏禁烟条例折》等。二为与预备立宪公会有关的档案文献,如《预备立宪公会第一年收支清册》 《咨议局章程讲义》 《议员要览》等。三为荣宝斋所刻四种宣统年间《最新职官全录》。此外还收录了《考察英国政府臣民答问》《重订立宪国民读本》《摘报》等资料。
军政资料之前是晚清史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由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编辑的10册本《清代军政资料选萃》(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印),精选了其馆藏的有关清代军政古籍的稿、抄本二十余种,内容涉及军法、军纪、练兵、防海、乡守及操练图法等诸多方面。包括李鸿章亲笔批校介绍外国军事情况的《军制》,丁日昌撰、李鸿章作序的《枪炮操法图说》,丁日昌、李鸿章所编《海防要览》等,对研究清代的军政情况和军事发展提供了依据,弥补了档案资料的空缺。
有关清代学术源流及发展方面,比较集中的史料,主要有中华书局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出版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齐鲁书社出版的《清代笔记丛刊》(刘献廷编,2001年版),以及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学术笔记丛刊》(徐德明、吴平编辑,2005年版),三者各有特点,可互为补充。
在晚清法制史资料方面,最引人关注的是龙泉司法档案的发现和整理。据介绍,该档案于2007年在浙江龙泉市档案馆被发现,规模巨大,年代完整,从晚清咸丰元年(1851)至民国时期,共计17333个卷宗,88万余页,是国内迄今所见民国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司法档案。档案清晰记录了中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从传统到近代变革的完整过程;同时也记录了近代地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家庭婚姻、民众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几乎涉及民众生活的所有方面,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社会史、近代化进程的珍贵史料。该档案的发现,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由龙泉市档案局与浙江大学地方历史文献编纂与研究中心合作整理的《龙泉司法档案选编》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第一辑二册(2012年版),收录了咸丰元年(1851)至宣统三年(1911)晚清时期28个案例档案。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