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7.78.14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第一节 通论

来 源
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3
摘 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近代思想史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迎来了春天。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的上、下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986年版),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编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论著选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个人文集类有:《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庸庵全集》《庸庵文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关键词

现代政治

人民

文集

通论

思潮

太平天国

论著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教材

马克思主义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通论

字体:

一 资料的整理和出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近代思想史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迎来了春天。整理和出版的通论性质的资料集有:蔡尚思主编的五卷本《中国现代思想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的上、下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986年版),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编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论著选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央档案馆编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自1989年陆续出版)以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等等。

个人文集类有:《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庸庵全集》《庸庵文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987年版),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汤志钧编《康有为论证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栻《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丁文江、赵丰田编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葛懋春、蒋俊编《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孙中山全集》全十一卷(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秋瑾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邹容文集》(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陈旭麓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廖仲恺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葛懋春、李兴芝编《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朱执信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蔡元培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朱德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文集》《选集》的民主革命时期部分,《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恽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张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一至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87—1998年相继出版),《彭述之选集》第1、第3卷(十月出版社1983年、1982年版)。《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赵清、郑城编《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等。

专题性质的资料集有: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选编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党校系统内部参考,1987年),刘健清《中国法西斯主义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84年)以及葛懋春等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等。

二 通论性的论著、教材

侯外庐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中唯一做思想史的,由他主编,张岂之、林英、黄宣民、卢钟锋、樊克政、何兆武、殷瑞渊参与编著的《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虽以“哲学史”命名,却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本有关近代思想史通论性质的著作,论及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哲学与社会思潮,包括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思潮、19世纪60—90年代初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维新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该书在内容上,可与论述清朝末叶至民国初期的启蒙思想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互为补充。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也以“哲学史”命名,但思想史尤其是政治思想史所占分量很大。对此,冯先生在“自序”中交代:“这一册《新编》看起来好像是一部政治社会思想史,这种情况是有的,但这不是由于我的作风改变,而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在这个时候,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参加这个斗争。每一个大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社会活动家,他们都是一派政治社会活动领袖,他们的思想和活动就是这个时代思潮的中心。要想在他们的思想和活动之外另找一个纯哲学的中心问题,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该书以对洪秀全、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引人注目,“自序”中称:“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全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这是我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评价。这个评价把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贬低了,其自然的结果就是把它的对立面曾国藩抬高了。曾国藩是不是把中国推向前进是可以讨论的,但他确实阻止了中国的倒退,这就是一个大贡献。”[※注]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是作者继《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之后又一部力作,是第一部将近代中国百余年哲学发展作为一个逻辑体系考察的著作。内容包括4章: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龚自珍、魏源、洪秀全、洪仁玕);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孙中山);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开始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瞿秋白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李达、艾思奇、熊十力、朱光潜、金岳霖、冯友兰、毛泽东),等等。

蔡尚思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分通论与专论两大类,共收入作者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66 篇论文,计40余万言。通论部分10 篇,强调学术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百家争鸣,并论述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重点与方法,以及中国文化应走的道路等问题。专论部分,除少量文章是论述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外,主要是评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其著作,涉及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宋恕、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李大钊、胡适、梁漱溟、冯友兰、王国维等多位思想家。由于所收论文跨越了不同时期,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改革开放初期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中,李泽厚在学术界与社会各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以“文化热”为形式的启蒙思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先是结集出版了《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论集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做了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20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他后又出版了《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共收论文8篇,开篇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救亡压倒启蒙”的论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接着,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哲学上“现代新儒家”“三次学术讨论”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还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结合“青年毛泽东”,勾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释了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到80年代末,多本中国近代思想史通史性质的教材、著作相继出版。此类著作多以“政治思想史”命名,1840—1919年的叫“近代政治思想史”,1919—1949年的叫“现代政治思想史”。“近代政治思想史”的教材、著作主要有:邵德门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桑咸之、林翘翘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朱日耀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和姚凤莲、郑裕硕的《简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现代政治思想史”教材、著作主要有: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严怀儒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彭明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王金鋙、李子文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陈旭麓主编的《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李世平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谭双泉、王天文、沈骏、刘定祥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等。

80年代出现了三本较早以“思想史”命名、论述近代思想史的论著,即王永康的《简明中国近代思想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张锡勤的《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和李华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张两书,都分六章论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

80年代还出版了一批专门思想史领域的通史性论著,如赵靖、易梦虹重新修订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张晋藩的《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胡逢祥、张文建的《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郭朋的《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巴蜀书社1989年版),吴信忠、张云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熊月之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叶易的《中国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等等。

三 对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文化大革命”结束到80年代末,随着一批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教材的出版,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科意识有所增强,学者们围绕如何推进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与基本框架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如前所述,80年代初期,高校课程、教材和一些论著多以“政治思想史”命名。关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诸庆清提出:政治思想史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和范围,不能凡与政治有牵连的统统都列入。严格来讲,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任务在考察关于国家政权问题的各种理论观点(即各种国家观)的矛盾和冲突、发展与演变。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观,包括反对以儒家天命论为根据的君权神授说,反对维护专制宗法统治的纲常伦理观念,反对压制和摧残人性的封建道德论,这些是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最突出主题。据此可以确定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考察的中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开始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过程,也就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两种国家观的斗争过程。[※注]

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政党、团体及其代表人物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建国问题,各种建国纲领和方针的提出及它们之间的斗争,构成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内容。该书从而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三种建国理论与主张的相互关系及斗争为基本线索,系统论述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主要政派及其政治思想。

金冲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应该从四个方面加以突破。(1)把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重点来研究。(2)在时间上应该重点研究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二十多年,因为这二十多年是思想浪潮汹涌澎湃的时期。(3)要深入探索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关系。(4)要研究西方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各种重要流派,特别是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些思想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还要着重研究日本近代思想界对中国的影响,因为当时的日本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注]

蔡尚思在《和青年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一文中,提出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必须上通鸦片战争以前的思想史,下通五四运动以后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思想,内通同时代的中国近代各思想家之间的正反关系,外通西方的思想;必须注意争论不休的许多重大问题,注意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向前发展和后来居上[※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