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通论性近代思想史论著、教材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4 | ||
摘 要
:
|
收录有《孔子学说的重光——梁漱溟新儒学论著辑要》《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新儒学论著辑要》《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新儒学论著辑要》《现代新儒学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学论著辑要》《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默然不说声如雷——马一浮新儒学论著辑要》《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人文精神阐扬——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内在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精神自由与民族文化——张君劢徐复观新儒学论著辑要》。 | ||||||
关键词
:
|
论著 思想家 辑要 文献资料 吕澂 弢 儒学 思潮 学术论著 思想史 思想史学 |
在线阅读
三 通论性近代思想史论著、教材
字体:大中小
90年代仍以1840年、1919年为上、下限的“近代政治思想史”著作或教材有:王有光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刘健清、李振亚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田海林主编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1840年、1949年为上、下限的“近代政治思想史”“近现代政治思想史”著作或教材有:谭双泉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840—1949)》(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许光怅的《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陈哲夫、江荣海、谢庆奎、张晔的《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等。俞祖华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8年第2版),其上、下限是1919年、1949年。以“思想史”命名的论文集,主要有许纪霖等主编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系统地汇集了研究思想史的一些学者自1980年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四辑,收录了23 篇论文: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启蒙与救亡、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个角度解析了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两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则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90年代出版的专门思想史领域的通史性论著有张晋藩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陈其泰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田震亚的《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胡大春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徐宗勉主编的《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刘增杰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通论性论著的撰写方面呈现出新的动向和特征。雷广臻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晚清洋务派、太平天国、维新派和梁启超的思想进行了论述。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则对近代思想史范畴的一系列观念、概念、思想、思潮的创生、衍变、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分别进行了认真的别开生面的考论,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思潮的反应与理解。汪荣祖的《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主要关注晚清变法思想、康有为和章炳麟思想的研究。汪学群、武才娃的《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对清代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宗教思想、经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进行了研究。启良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从大历史和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的中国各种思想,提出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实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种思想并存、斗争、实践并发展变化的历史。黄顺力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岳麓书社2005年版)内容涉及传统心态与鸦片战争、曾国藩与洋务思潮、人物思想刍议、海洋观探微、史学漫谈五部分。李华兴的《民主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和汤奇学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内容涉及近代人物思想和时代思潮。谢世诚、朱小玲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内容涉及近现代各政治派别的思想。郑大华先后出版了《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民国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等研究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其中《晚清思想史》分六章分别考察了晚清思想的演变,与以往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或以思想家的思想为主,或以各种思潮的演化为主不同的是,该书将思潮史与思想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以近代思潮的演化脉络为经,以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为纬、经纬交织,一方面以思想家的思想来见证思潮的演化,另一方面又以思潮的演化来加深对思想家思想的解剖。在“结语”部分,该书用近六万字的篇幅对晚清留下的思想遗产进行了认真梳理,认为晚清给后人留下了三个遗产,即(1)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思想;(2)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3)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这是其他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没有的内容。同时该书对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太平天国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冯桂芬的思想属性,清末立宪的性质,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的关系,改良与革命的评价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其他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很少涉及的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以及《新政真诠》等都辟有专章或专节论述。《民国思想史论》涉及民国思想史的特点、西学在民国时期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20世纪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抗战时期的新儒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问题。《民国思想史论续集》则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以及3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变化、苏联“一五计划”对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以及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2012年郑大华又出版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一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分“理论与方法”“热点与难点”“交流与碰撞”和“回顾与展望”等六编,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些重大理论、方法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多有创新。
从以上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发现,进入21世纪后,思想史的通论性著作的撰述除了对思潮史的继承外,更多的是学者试图结合思潮以外的一些变量和因素,从各个侧面对思想史进行描述,使得通论性思想史的撰述更加全面和深入。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