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深入开展
来 源
:
|
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工人运动中对帮会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打入帮会,发动群众,利用帮会矛盾,各个击破,团结帮会下层群众,坚决打击明显破坏罢工的“老头子”,在某种情况下利用帮会的“调节”等策略,取得好的效果。就有陈卫民的《南方工会初探》和《“南方工会”再探——广东机器工会剖析》、周永祥的《评国民党御用工具——上海工统会和上海工总会》、郑庆声的《论一九二八年上海的“七大工会”》、饶景英的《关于“上海邮务工会”——中国黄色工会的一个剖析》等多篇。 | ||||||
关键词
:
|
工会 帮会 中国工人出版社 革命根据地 工人阶级 党史 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 工运 沦陷区 日伪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深入开展
字体:大中小
20世纪80年代工运史研究的广泛开展,为90年代的工运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工运史研究呈现出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这10年中,国内出版的工运史著作80余部,发表文章240余篇。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出版的工运史书中,资料书的数量大大减少了,但大多质量较高。由刘明逵编著的《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大型资料书,继1985年出版第1册之后,又于1990年出版了第1卷第2册。全书近80万字,辑录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自发的经济斗争、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早期组织的情况、辛亥革命前后与工人运动有关的政治派别、海外华工反压迫斗争及对革命的贡献的资料。上海市档案馆编辑的上海档案史料丛编继1989年出版了《上海工会联合会》后,又编辑出版了《五卅运动》(共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还编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工人运动和市民斗争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90年代各地继续编印了一些地方和产业的工运史大事记。特别是由唐玉良、王瑞丰主编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运大事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是一部资料翔实、准确的书。大事记较全面地记述了民主革命各个时期工人运动各方面的重大事件;注意了所记事件在地区分布上的广泛性;突出了工运史不同于近代史、中共党史、革命史的专业性质和特点,从而给读者研究和检索1840—1988年间的中国工人运动重大事件提供了方便。
在工具书方面,由常凯主编的《中国工运史辞典》(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年版),填补了中国工运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部辞典在收条标准、框架结构、条目释文等方面体现了历史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注意了评述的科学性。这部辞典突破了以往工运史研究中存在的仅仅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局限,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敌、我、友三方组织的工人运动的历史,体现了拨乱反正的精神,对工运史上的重要理论观点、重大是非、重要著作(包括台湾国民党官方编纂的《中国劳工运动史》)尽可能作了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此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编辑出版的《中国工会百科全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汝信主编的《中国工人阶级百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李国忠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工运思想文库》(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也为中国工运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90年代工运史研究的深入,更重要的表现是一批学术水平较高,论述比较全面系统的工运史专著纷纷出版。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由刘明逵、唐玉良主编的6卷本《中国工人运动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全书250余万字,是1949年以来论述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工人运动历史的内容最全、量最大、学术水平较高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部工运史著作。该书是在编辑出版大型史料书《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的基础上编写的,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广泛参考、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因此做到了史料丰富、翔实,立论准确,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历史特点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在此之前,王尔玺等主编的《中国工会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全国总工会组织编写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十年》(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版),也都以中国工会的产生及其组织、活动为中心,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百余年的工运史,是较有分量的著作。
邹沛、刘真编写的《中国工人运动史话》(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是颇有特点的工运通史。该书共5册130余万字,采用章回小说的技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描绘了自中国工人阶级产生至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的工运的历史发展,突出了一些重大事件。该书是将近代中国工运史通俗化的有益尝试。
90 年代在地方工运史研究方面也有较大进展,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沈以行等主编的《上海工人运动史》(上、下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996年版),上海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和《上海工运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以及《福建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年版)、《福建工人运动史要录(1927—1949)》(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济南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开封工人运动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洛阳工人运动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许昌工人运动史(1897—1992)》(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宁波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湖州工人运动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唐山工人运动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秦皇岛工人运动史》(1998年)、《大连市工会志(1923—1990)》(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保定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 、《长沙工人运动史》(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湖南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湖北工人运动史(1863—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江西工人运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郑州工人运动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杭州工人运动史(1876—1992)》(工商出版社1996 年版)、《绍兴工人运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厦门工人运动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l年版)、《广东工人运动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乐清工人运动史(1925年—199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版)等20余种。这些书大都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特别是沈以行等主编的《上海工人运动史》(上、下卷),共107万余字,详细地论述了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各个时期的工人运动,着重论述了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并对上海的招牌工会、黄色工会、国民党官办工会以及其他反动势力和民主力量在上海工人中的影响和活动,作了较多的论述和分析。该书在结构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像一般工运历史著作那样按革命时期分章,而是以各个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中心、重点问题作为专题,按这些专题的先后顺序,将全书上下卷共分30章进行论述。这种做法是否得当,自然还可讨论,但作者通过这种做法力图打破套用中共党史和革命史分期分章的老框框,设法创造出一种具有工运专史特色的框架体系,其用心和想法是可取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三省有编写统一的《东北工人运动史》的必要。为此,东北三省总工会的工运史研究室曾于80年代中期联合建立了协作组,共同编写了《东北工人运动大事记》,为进一步编写《东北工人运动史》做了准备。齐武撰写的《东北工人运动史纲(1866—194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18万余字,第一次简要地论述了从1866年至1949年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概况,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研究和编写东北工运史做了有益的尝试。
80年代中期兴起的几省协作编写革命根据地工运史的工作,90年代已见成效。湘赣两省工会的工运史工作者合作编写的《湘赣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概括地论述了毛泽东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工会运动的兴起、作用和经验教训,并附有一些重要的文献史料。1991年1月至1992年1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又连续出版了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内蒙古七省市自治区工会历时6年合作编写的《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晋绥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和《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书中翔实地记叙了“三晋”革命根据地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团结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是已出版的根据地工运史中最有分量的著作。这三本书的出版,大大丰富了根据地工人运动史的研究。此外,90年代出版的《福建工人运动史》《江西工人运动史》《湖南工人运动史》也都以较多篇幅论述革命根据地的工人运动。张希坡著《革命根据地的工运纲领和劳动立法史》(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版),是唯一一本研究根据地劳动立法的专著。该书系统地考察了根据地劳动法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真研究了解放区的劳动纲领和劳动立法的成就和存在问题,总结了劳动立法的经验教训。这也是革命根据地工运史研究开始深入的一个表现。
从80年代起,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编纂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史资料工作的推动下,县以上各级地方工会大多进行了工会组织史资料的编纂工作。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组织编写地方志的工作推动下,县以上各级地方工会也大都进行了工会志的编写工作。到90年代,各级工会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大量成果。特别是在工会志方面,到1998年,已有河南、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省级工会志和常州、徐州等地市级工会志公开出版。这些也都是地方工运史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90年代还出版了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厂矿企业工人运动史,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开滦工人运动史》(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山东煤矿工人运动史》(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5年版)、《广东海员工人运动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特别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市总工会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上海各产业系统的工厂企业党史工运史进行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抽调一批专业人员,编写一套《上海工厂企业党史工运史丛书》。经过10年的努力,从1991年起,陆续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丛书的第1辑19本已基本出齐,第2辑13本还在陆续出版。这套工厂企业工人运动史,一改以往仅限于罢工斗争的写法,增加了对本产业或本企业发展沿革和职工队伍的形成发展及在各时期处境的叙述,目的是说明工人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工人运动的描写,除着重于工人的重大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也反映了工人的组织状况、工人教育等内容。为了增加史料的权威性,便于读者查考,每本书中都收录了与本书内容密切相关的史料。
90年代继续出版了一些专题性的工运史著作,其中较重要的有卢权、禤倩红著《省港大罢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朱义宽著《狂飙——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70周年祭》(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等,特别是卢、禤合著的《省港大罢工》一书,共29万余言,从 “具有反帝传统的广东工人阶级”谈起,对这次震动中外,具有伟大意义的反帝大罢工的全过程,对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该书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有关著作。
在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方面,较有价值的是张祺《上海工运纪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1年版)、杨长春《一个联络员的自述——杨长春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何孟雄传》(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工人将军梁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卢权和禤倩红《苏兆征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注]。
除以上成果外,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的《中国工运史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有分量的一本工运史论文集。该书收论文40篇,内容包括对中国工运史上一些重大事件、人物作用的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中国工人运动史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可谓新见迭出。
90年代发表的工运史论文数量上没有80年代多,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却比80年代有较大进展。这10年的新进展主要是:
1.关于解放前的帮会与工人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使中国工人运动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帮会与工人运动的关系密切。这种状况在中国工运中心上海尤其突出。正确处理帮会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工运史研究中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有学者发表文章,分析帮会与工人发生关系的原因,阐述了帮会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帮会的策略,总结了历史经验。1985年朱学范在上海人民政协编辑部出版的《旧上海的帮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中发表《上海工人运动与帮会二三事》一文,根据亲身经历和深刻体会,论述了帮会问题在上海工人运动中的严重性及其利用帮会在上海工人中开展活动的经验,是研究中国工运史上帮会问题的一篇值得重视的文章。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运史研究室集中力量攻关,对上海工人运动与帮会关系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陈卫民的《解放前的帮会与上海工人运动》,张军、黄美珠的《秘密社会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邵雍的《五卅运动中的工人帮会问题》,饶景英的《三十年代上海的帮会与工会》,是研究这个问题的有代表性的文章。此外,刘明逵、唐玉良主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该书第1卷较全面地对中国工运影响很大的各种帮会的产生、特点和作用进行了探讨;第4卷分析了国民党工会和帮会的关系,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人运动深受封建帮会影响的原因。学者们在论著中客观地分析了帮会在上海工人运动中的作用,指出它在早期曾领导工人进行罢工,使工人得到一些经济利益,起到一些进步作用。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能参加反帝反军阀斗争。但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帮会逐步成为开展工人运动的绊脚石。1927年上海青帮与蒋介石勾结,参与“四一二”政变,复又依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组织工会,与中国共产党争夺工运领导权,捣毁革命工会,破坏,甚至武力镇压罢工,给工人运动带来了极大危害。特别是30年代,上海帮会势力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下迅速膨胀,并渗入工会,通过在工会中组织各种会社团体控制工人运动,以至国民党控制的上海市总工会的领导成员和各主要工会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杜月笙的门徒。学者们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与上海的经济政治状况有密切关系。在经济上,受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侵略的影响,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半破产境地,工人的就业和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为与恶劣环境抗衡,维持职业,保住饭碗,不得不寻求帮会保护。在政治上,国民党上海市总工会带头组织帮会社团;国民党为分化工人团结,控制工会和工人运动有意识地利用;中国共产党“左”倾领导人不顾白色恐怖严重,组织赤色工会,开展冒险活动造成的严重损失,使持中间立场的工人不敢接近赤色工会,又不愿依附国民党,于是选择帮会作为暂时保护自己的工具。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工人运动中对帮会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打入帮会,发动群众,利用帮会矛盾,各个击破,团结帮会下层群众,坚决打击明显破坏罢工的“老头子”,在某种情况下利用帮会的“调节”等策略,取得好的效果。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斗争,不断排除帮会阻力,赢得革命胜利。[※注]
2.关于国民党的劳工政策和国民党工会。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全国建立了政权。国民党有关劳工运动的理论、政策、法令、措施和组织活动演变和实施情况,同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工人运动理论和政策,胜利地领导工人斗争关系极大。虽然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合法开展国统区的工人运动,曾注意研究国民党的劳工政策、法令及国民党控制的工会的活动,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工运史学界却长期不重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影响了工运史研究的深入。80年代学者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下工夫研究,但成果较少。9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发表的文章,就有陈卫民的《南方工会初探》和《“南方工会”再探——广东机器工会剖析》、周永祥的《评国民党御用工具——上海工统会和上海工总会》、郑庆声的《论一九二八年上海的“七大工会”》、饶景英的《关于“上海邮务工会”—— 中国黄色工会的一个剖析》等多篇。陈卫民在文章中详细解剖了广东机器工会,展示了国民党御用工会中最反动的一种类型。郑庆声则对大革命失败后上海盛极一时的七大工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指出七大工会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在赤色工会受到致命打击,无法公开存在,国民党御用的工统会、工总会不得人心,工人群众需要工会保障他们利益的情况下产生的,尽管七大工会政治上反共,拥护国民党,但应当看到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说些话,为工人争得经济上的利益。因此不能把七大工会看作黄色工会。它们是中间性质的工会。与七大工会类似的工会,在国民党统治区是很多的。对这类工会,应当采取团结、争取的策略。饶景英的文章则在分析上海邮务工会演变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黄色工会的基本特征,即:以国民党为靠山,建立和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运用帮会组织强化统治;与邮政当局互相勾结,在政治上反共,在经济上施小惠。文章分析了邮务工会成为黄色工会的诸多条件,指出除了国民党的操纵外,与其内部条件有关。邮政作为国家企业,经济条件较好,有改良主义的土壤;邮务工人大多出身于知识分子,其先进分子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同时也有一部分人成为改良主义思想的支柱。从邮务工会的行为看,既有与西方黄色工会相似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属于西方黄色工会的变种。作者认为在中国,这种黄色工会是极少的,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策略应当在对黄色工会特点的正确把握中产生。[※注]
对国民党的劳工政策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刘明逵、唐玉良主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第4卷用两节的篇幅对大革命失败前后国民党劳工政策的变化,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立法,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主管劳工运动的机构,国民党对各地工会的整理、控制和国民党控制的工会的状况,以及国民党控制下的工会的国际联系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揭露了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扶助工农的政策,重在控制、限制和压制劳工运动的反革命实质。作者利用内地所能搜集到的大量统计资料,勾画了国民党控制的工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这些工会的不同类型,指出中国黄色工会与党派关系密切、与帮会关系密切的两大特点。指出国民党统治区工会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真正的黄色工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不可将非共产党领导的工会一律看作黄色工会。即使是其中的黄色工会,也与资本主义国家黄色工会有很大不同,应当根据各种工会的具体特点及其内部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策略,利用其合法性,抵制和限制其反动性,以利于革命职工运动的开展,不应不加分析地统统打倒。[※注]
3.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工人运动的几个问题。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全国性纪念活动,推动了抗日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史的研究,使之取得了较大进展。10年中发表的论文有20余篇。内容涉及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工人的抗日武装斗争、沦陷区工人斗争、华侨工人与抗战,等等。其中,沦陷区工人运动的研究比较深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东北工运很快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斗争的转变。肖同水的《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工人抗日救亡运动》(《学术交流》1994年第1期),孙继英的《1931年至1937年东北工人的抗日斗争》、《1938年和1939年的东北工人反满抗日运动》(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较详细反映了东北工人阶级的反日斗争,写出了斗争极其艰难曲折的特点。
沦陷时期的上海工运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黄美真在《沦陷区的上海工运》(《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的文章中,分析了上海沦陷后社会矛盾变化对工运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新特点,论述1938年工运低潮的原因及1939年以后再趋活跃的社会背景和种种表现,揭示了促进工运高涨的经济驱动力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引导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工运中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策略。文章还对这一时期出现在沦陷区上海工运中的一股逆流——日伪工运团体的形成和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饶景英撰写的《上海沦陷时期“伪工会”述评》,对沦陷初期的伪工会、汪伪时期的伪工会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全面沦陷时期的伪工会进行了考察,指出这些工运团体具有稳定性、独立性极差,号召力和凝聚力极差的特点,阐述了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伪工会组织的不同状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不同的策略。王仰清的《论孤岛时期上海工人求生存斗争及其策略运用——兼评日伪势力对租界的渗透》一文,引用较多的统计资料,详细地论述了工人斗争渐次萌发、形成高潮和曲折回落,日伪势力向租界渗透控制工人斗争的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同日伪工会较量,采取正确策略,有效地防止日伪利用工人,争取罢工胜利。[※注]
4.关于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就使中国的工人运动不仅是在城市中进行,而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存在,并且随着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的工人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学者们加强了对根据地工人运动史的研究,陆续有一批成果问世。其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工会工作方针的演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右江、湘赣、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工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晋冀鲁豫边区工人阶级在建立和巩固民主政权中的作用、根据地的工会整风运动、赵占魁运动的作用及其经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职工生产竞赛运动等。论文的覆盖面较广,有关各个时期根据地工运的文章都有一些。其中,有些文章的学术水平也是较高的。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