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土教派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王治心的《中国基督教史纲》,是中国学者所撰写的第一本,也是影响极大的中国基督教通史著作。全书论述了自17世纪天主教再次传入中国,到1949年前基督新教在华活动的过程,强调传教士及其活动具有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同时,还突出了传教士活动具有引进西学的作用,从而为重新评价在华传教士的作用开了头。王立新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虽然是一本研究基督新教在现代化方面积极努力的专著,但却是基督宗教传教史的现代化范式研究的代表作,它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转型呈现出一致性。晏阳初少年时代便皈依基督教,教会组织、传教士、教会教育对晏氏的家庭、人生、事业等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
关键词
:
|
基督新教 传教士 通史 基督徒 神学 宗教 基督 文化 基督教 来华 基督教青年 |
在线阅读
四 本土教派
字体:大中小
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道路是艰难的。19—20世纪,正是借助“主归中华”的特殊路径,基督教才成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站稳了脚跟,在新的历史时期寻找到了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契合点。由于基督教在华传播过程中,与政治外交建立起来的不可回避的特殊关系,20世纪上半叶,一定数量的基督徒和基督教会也主动与政治结合起来。中华民国建立后,个别基督徒成为国民党中高官显要,彰显了基督教的社会身份,也促使他们进一步走近主流社会。基督教会通过医学、教育、新闻出版、社会救济等多方面来达到传教目的,使基督教会具有浓重的世俗化色彩,也使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有了最为广泛的联系。通过这些西学的传入,尤其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广义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思想和观念,也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主流之中。面对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时,他们还援儒引儒,借用儒、释、道的形式和内容来比附,用儒学观念附会基督教教义,以中国式的家庭伦理建设教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如1921年敬奠瀛在山东泰安创办的耶稣家庭、1922年倪柝声在福州创办的基督徒聚会处就是一例子。1917年,魏恩波在北京创办的真耶稣教会,就是以道教赶鬼、祷告、治病的方式来吸引群众。最为著名的则是,挪威来华的传教士艾香德在南京创办的景风山,则是最为著名的佛化基督教的典型。这些看似不合乎基督教最基本要道的行为和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宗教的色彩,偏离了宣教的宗旨。
但正是这样的偏离,才使基督教进入了中国。这些看似偏离的做法和想法,才是中国人所需要和渴求的。提取了基督教义中的有益精神和思想,填补了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空白,使中国社会获得了其他文化的补充和资助,更为健全和发展,更有活力和动力,这些正好彰显了基督教作为宗教意义上的“万能”和“普世”。正如耶稣所说,我来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成全,这正是实现了对基督精神的忠诚。在全球化进程中,基督教作为弥补性的因素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中国在更新传统价值观念时,可以需要汲取的其他文化的精华,以推动新社会秩序的建设。正是通过“中华归主”的追求和奋斗,才让“主归中华”。
在西方传教士传入的各类差会教派的影响下,中国基督教也产生了结合中国各类传统文化和模式的本土教派,它们以结合最为民间的文化和形式的方式逐渐形成。其中以耶稣家庭、真耶稣教、基督徒聚会处、基督徒会堂最为著名,并产生了一些研究论著。
耶稣家庭是1921年发端于山东泰安马庄的一个基督教社团,到20世纪40年代末已经扩展到七八个省100 多个“家庭”,直到50年代初期,在基督教“三自”运动的整合下才归于结束。它是以宗教为纽带,与生产组织相结合的“基督教共产主义”团体。在基督教特别宗教信仰和仪式下,实行取消私有财产、共同劳动和生活、集体从事劳动和商品生产、集体过宗教生活和传教活动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基督教团体。蒋铁生的《旧中国的一种特殊宗教团体:“耶稣家庭”探微》是最早研究耶稣家庭的论文。该文对创办人敬奠瀛与耶稣家庭的发端,其家庭的发展原因、宗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并提出研究基督教与中国民间文化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认识。[※注]
陶飞亚的专著《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耶稣家庭(1921—1952)》和多篇论文,对耶稣家庭在泰安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研究信奉五旬节派教义的山东土著教会的社会试验,受到广泛关注。1927—1952年以山东泰安马庄为中心的耶稣家庭,受当地五旬节派教会神召会活动的影响,将宗教与世俗生活结合起来,并声称按《圣经》中耶稣的教导,在团体中废除私产和血缘家庭,组织信徒在“共产式”的大家庭中共同劳动,过平均主义的集体生活,走上了建设基督徒理想社会的乌托邦道路。虽然在严酷的岁月中这个团体得以维持和发展,但终因其内在矛盾和社会变化而解体,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了乌托邦道路的魅力与局限。[※注]
对创建于福州的基督教团体“基督徒聚会处”的研究多为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学者和海外学者的著述,不在本研究综述要求选定之列。在大陆地区,对基督徒聚会处的研究论述很少。李少明根据发现的新材料,对福建基督教徒创立的国际性基督教派“基督徒聚会处”的创立时间、主要创始人和教派特点等重新做了考证和分析,同时对基督徒聚会处创立后在国内外传播发展的情况做了扼要的考察。[※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