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交叉学科与基督宗教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广东地区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最早传入的地方,学术界对此地区的研究也较多,其中不乏有分量的著作。潮汕地区是中国宗教生态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民众宗教心理复杂,其中基督徒比例及其社会影响,在中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关注这一地区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的学者逐渐增多,学术活动相对活跃。19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新教大举传入中国,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族群,对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做出了独特回应,引起了基督教传教士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与整合,提高了客家人的民族精神,并锤炼了一批重要精英。 | ||||||
关键词
:
|
客家人 基督宗教 天主教 传教士 基督徒 基督教文化 岭南文化 教案 宗教 新教 基督教 |
在线阅读
三 交叉学科与基督宗教研究
字体:大中小
交叉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趋势。历史学作为一门成熟的科学,有着自己丰富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在基督教研究方面如何采用新方法、新手段也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如与社会学、哲学、宗教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学、统计学结合等,有些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有些领域尚属空白。在有关华南基督宗教区域史研究中,有学者将地理学方法与历史学方法相结合,发表了一批学术成果,对于传统历史学者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与启发。这些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用统计学、类聚分析等多种方式,对于基督教在广东、广西的发展模式、传播特征进行了历时、共时性分析,使研究有了实证性结果。
彭静、朱竑以天主教在广西沿北部湾地区的传播、扩散为例,试图揭示其传播、扩散的地理学规律。研究表明,天主教在环北部湾地区的传播分布基本上符合清末年间传教士先从沿海港口登陆,渐次沿交通干道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点轴扩散模式。其中涠洲岛以其地理上的闭合性特征在天主教进入广西初期扮演了弹跳板和插转台的角色,进而直接影响到广西沿北部湾地区天主教分布格局的形成。[※注]薛熙明、朱竑通过对广东基督教教案时空演变的研究,直观地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在广东扩散的历史地理过程。研究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并运用GIS图形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发现1584—1910年,广东基督教教案大致经历了初生、多发、高潮和衰退四个时期。其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性:珠三角自始至终是教案发生的中心,潮汕地区和粤东客家地区也先后成为教案的分布次中心地。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进一步印证了教案分布的这一结构特征。薛熙明、朱竑通过对广东不同历史阶段基督教宣教地的空间分布形态的分析,发现宣教地的分布与广东交通的发展关系密切。基督教与广东地域环境的关系并非仅体现为单向的环境决定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注]
李凡、司徒尚纪从古地图和历史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以及教堂、寺庵、神庙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以教堂景观为视角,通过GIS空间分析表明,基督教各教会在佛山空间扩展可以概括为“中心型”和“边缘—中心型”两种类型,基督教循道公会势力最强,表现为从佛山城市边缘向中心扩展的态势,而其他教会则呈现出“中心型”的特征。[※注]薛熙明、朱竑、陈晓亮采用宗教扩散模式研究方法,对基督教自19世纪初传入广东后的空间扩散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多种扩散模式。其中,点轴式迁移扩散最为普遍,但中间障碍的存在常常使发展轴线发生变换;等级扩散呈现出按照人口分布规模、交通地重要性和行政等级的特征;传染扩散模式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依托海岛的跳板式扩散则是沿海地区基督教扩散的特殊形式。[※注]薛熙明、马创选取1920年和1990年两个历史断点,对广东基督教文化区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经过19世纪的广泛传播,至20世纪20年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区格局已基本形成。从信徒数量和教堂堂点分布的集中度来看,珠江三角洲及西部沿海地区、潮汕地区和东江―梅江流域是广东基督教文化三大核心区。[※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