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督宗教与东南亚华人华侨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在1949年以前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中,有关海外中国基督教徒和组织的研究也应包括在内。1949年以前,华侨的数量大大多于华人的数量。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出于政治需要,重新明确了国籍政策,此后有关外籍华人与华侨的研究,属于中国史还是外国史范畴,成为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本部分涉及文章主要以古代、近代为限,现当代华人基本不涉及。这也是未来学者需要提高的问题,希望更多掌握英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民族语言学者如孔远志先生这样著名的马来文化学者加入研究行列中,以使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更为深入、广泛。 | ||||||
关键词
:
|
华人 基督宗教 东南亚华人 华侨 基督徒 天主教 基督教徒 学者 新加坡华人 侨民 东正教 |
在线阅读
一 基督宗教与东南亚华人华侨
字体:大中小
有关近代海外华人基督宗教信仰的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综合研究方面,朱峰初步勾勒出基督教在近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发展脉络,探讨基督教与海外华人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近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过程中,中国本土社会与殖民统治的变化是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在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拥有西方宗教、移民宗教与海外华人宗教三重身份,反映殖民地背景下华人社会的现实处境,为华人基督教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注]朱峰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在近代福建地区,天主教区、华人基督徒、基督教传教士分别参与、发动和组织了当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移民非洲、东南亚地区的集体移民活动。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人移民海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多元、性质复杂,不仅影响着华侨华人移民运动的发展,也为华人信徒提供了一个普世性的社会流动网络,使基督宗教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注]
西班牙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是攫取东方财富和传播天主教,企图在亚洲建立“东方天主教帝国”,这使得它在海外殖民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政策与其他殖民国家显著不同,即注重从宗教文化上对殖民地人民进行同化。施雪琴探讨了西班牙在天主教语境下对菲律宾华侨的宗教政策和华侨的反应,以及这种政策所产生的结果。菲律宾是亚洲最大天主教国家,施雪琴是目前我国极少数从事有关研究的学者之一。[※注]
陈凯的《福建兴化美教会与砂捞越“兴化芭”的建立》对1912年兴化美以美会传教士蒲鲁士利用教会网络组织发起了移民到马来西亚砂捞越诗巫、建立“兴化芭”的活动进行了探讨。砂捞越“兴化芭”的建立应属于非强制性移民运动,经济利益是移民的根本动机,“兴化芭”的建立是经济移民的结果,是迁出方与迁入方利益和目标的契合。教会网络的影响伴随着移民活动的全过程,蒲鲁士组织移民活动是以教会作为发动的主要形式,招募对象亦以基督徒为主。这场持续数年的有组织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福建侨乡和东南亚华人的空间分布,促进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注]
马来西亚是除中国以外中华文化呈现最为完整的地区,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尚没有大陆地区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张禹东的《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涉及华人、华侨的基督宗教信仰问题。[※注]印尼是世界上华人、华侨人数最多,居住时间最久的地区之一。孔远志的《印尼华人中的天主教与基督教徒》涉及了华人基督教信仰问题。[※注]
新加坡是目前华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也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史的研究,成果相对略多。近代新加坡华人基督教的发展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独特性息息相关。新加坡华人社会严重的烟赌恶习是影响华人教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会立场坚定地反对烟赌恶习,反使原已信誉受损的基督教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移民的流动性是影响新加坡华人教会发展的另一独特因素。在华人传统礼俗方面,新加坡华人社会与华人教会均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缓和了双方之间的矛盾。而新加坡华人私会党对华人的控制与威慑,是20世纪以前阻碍华人教会拓展的又一要因。[※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