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明末天主教与佛教之间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有所接触时,必然相互发生激荡。从宗教的观点而言,基督教和佛教都是超越文化的。佛教与基督宗教是两大世界性宗教,所谓世界性宗教,即超越了民族,以思想为基础的宗教。更多的学者认为,基督教传教士对佛教的力图理解是显而易见的,力图理解体悟佛教这个所谓的外来宗教在中国扎根的基础,如何将基督教传教的宗教理念与中国国情和文化相结合,以便为基督教所借鉴,以此来打通探索出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道路。王志成、赖品超的《文明对话与佛耶相遇》一书中收入23篇论文,分别探讨了古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现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佛耶相遇与宗教对话、佛耶比较与对话文明四个方面的问题。 | ||||||
关键词
:
|
佛教 宗教 传教士 天主教 基督宗教 中国佛教 文化 佛教经典 中国文化 来华 理念 |
在线阅读
二 明末天主教与佛教之间
字体:大中小
明清时期,天主教传教初期亦借助佛教形式融入中国文化,后逐渐由于传教策略的变化(易佛补儒)和基督宗教强烈的排他性,与佛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代表人物利玛窦对佛教的批判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利氏主要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而展开对佛教的批判的,他对佛教的批判触及了佛教的一些核心教义和宗教行为,但其中有曲解,且独断性成分居多。此种批判一方面为一些士大夫反思和批判传统中国文化和宗教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他们能较轻易地克服改宗的心理障碍,最终弃佛归耶;另一方面则激起了一些佞佛的士大夫和名僧的反击,人为地增加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障碍。利玛窦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与晚明佛教三位大师紫柏、云栖、憨山的交往与争论,都说明中西两大宗教相遇后,各自护教而出现了冲突。[※注]
天主教初传入之时,开始利用佛教,后转而激烈排斥佛教。为了排斥佛教,他们在世界本原、天堂地狱、杀生、轮回等问题上,与佛教人士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开始之初,双方语言平和,地位对等,随着辩论的激化,许多人意气用事,且有意识地将争论引向政治,均希望有官府介入的倾向。其结果是,任何一方都未能得到真正的话语权,佛教与天主教都不得不臣服在皇权的阴霾下,失去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和权利。双方都希望通过对对方信仰的贬低和批判来证明自己真实唯一的性质并提升自身信仰的高度,都缺乏冷静的态度。[※注]
明末清初时期,在汉文化语境下,天主教耶稣会和佛教之间对话的主要议题都是围绕着宇宙观或生成论、人生观或价值观、解脱观或救赎论,围绕着基督教创世神学和佛教宇宙生成论之间展开的争论,都注意到了对方的理论存在,但都理解为对方剽窃自己一方的理论,从而希望将对方重新纳入自己的体系。由此可知,如何认识差异性,寻求同一性,所谓“求同存异”才是不同宗教乃至不同文化交流的必然途径。[※注]
天主教入华后激烈排佛,目的在于取代佛教地位,并借助排佛以达到批儒的目的。其争论的焦点主要表现在本体论和神人关系上的不同见解,以及对于轮回观念的不同认识等方面。天主教以佛教为批判对象,也与明代佛教自身的衰落有巨大的关系。在整个天主教与佛教的争论之中,佛教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虽然天主教一直处于上风,但并不意味着胜利,同时也使天主教教士们多少在上风中失去了理性,忽略了佛教已经成为广大中国民众的精神归宿,在民间具有很大的无形号召力。耶稣会只注重与官方士人的适应和融通,将重点放在儒家知识分子身上,而忽略甚至排斥代表民间力量的佛教,这一做法或许是它最终未能融入中国文化的原因之一。[※注]
历史上发生的佛耶对话主要都是基于传教和护教的目的,因而没有通过双方交流而创造出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新文化。因此,基督宗教也没有进入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去,仍然处于中国的“亚文化”状态。希望今后在汉语语境下发展双方对话,能促进佛教和基督宗教的自省更新,促成两大宗教向对方汲取借鉴先进合理的传教经验,并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产生积极影响。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