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太平天国的宗教活动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长期以来,太平天国起义作为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重点。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又以宗教立国,太平天国和宗教已经结下不解之缘,太平天国的宗教是中国旧有的民间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混合,却是不争的史实。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否定了太平天国为宗教革命、西方基督教诱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但因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观点,在正面歌颂太平天国的时代,仍然错误地回避或忽视了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存在。1978年以前,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只有一篇正面探讨宗教的论文,即徐绪典的《论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关系》,是论述太平天国宗教的,而专著则更无一本。 | ||||||
关键词
:
|
太平天国 上帝 宗教 圣经 邪教 教义 民间宗教 宗教思想 译本 中西合璧 基督教 |
在线阅读
二 太平天国的宗教活动
字体:大中小
太平天国是唯一刊印圣经的农民起义组织。彭泽益从《劝世良言》入手探讨了其与汉译圣经之间的关系,说明太平天国与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启发了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注]对1853年和1860年太平天国两次大量刊印圣经,印本到底以众多圣经汉译本中的哪个译本为底本,学术界一直持有两种观点。赵晓阳通过中外文文献资料分析双方原文献,以及圣经汉译本的校勘对比,认为太平天国刊印本圣经是以郭士立译本为底本,而且对圣经汉译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注]
在宗教与太平天国的成败问题上,方志钦认为,太平天国在短短的14年间,把一种变了形的基督教传遍半个中国,并起到了西方殖民者所不愿看到的作用——与西方基督教国家分庭抗礼。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世界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是与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这个宗教进行政治改革的意图分不开的,而这个意图使拜上帝教偏离了所谓的“正统基督教”,导致信仰上帝的西方国家和不信上帝的清政府的联合镇压。[※注]
拜上帝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宗教,其教义中有不少基督教的成分。但是,就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而言,在如何取舍基督教教义这一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洪秀全与洪仁玕之间的分歧。洪仁玕更多接受了以基督教为代表象征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而洪秀全则注重拜上帝教的宗教因素和本质。[※注]
对太平天国拜上帝会毁庙事件的性质和渊源,学界多从信仰上帝为独一真神、反对偶像崇拜的角度进行解释。唐晓涛指出在明清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的过程中,地方往往将社庙神明“正统化”并依赖其来维系既有的地方社会秩序,清中后期更以社庙祭祀为中心形成了村落联盟组织。拜上帝会一系列的毁庙举动,表面上以打破民间偶像崇拜为旗号,实际上蕴含了对抗当地社会正统的意义。[※注]
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基督教史观指洪秀全、洪仁玕、李秀成等人关于拜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一些观点,涉及中国人拜上帝的历史、创世记与人类始祖、洪秀全的宗教使命等。他们认为中国人拜上帝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他们倾向于认为,中国传说中的“盘古”就是上帝始造之亚当,中国人来自西方,于“伏羲前一二代间”“由川陕而入中土”;洪秀全就是《圣经》中的麦基洗德,洪秀全不同于耶稣的宗教使命是扫除偶像,建立地上天国。这些观点显然与正统基督教史观不相符合,究其原因,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无知和猜测,或出于对基督教史的误解。其出发点是让拜上帝教与基督教史的阐述和解释适合于他们领导的运动的需要,而这些特别的认识和理论则形成了有别于正统基督教的“中国基督教”。[※注]
总之,太平天国与宗教的兴亡始终息息相关。洪秀全等人一方面借用了基督教的教义组织和领导起义,另一方面拒绝认同基督教的立场,使这场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同时还吸收了儒家和中国民间宗教的大量内容,渗透着反清的政治理念,是以“洋为中用”的展开方式和进行的。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