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7.230.12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

三 抗日战争与伪满洲国、日本教会

来 源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政教关系范围既包括国家政权与宗教组织、信徒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社会政治生活与宗教之间的互相机制。作为对中国共产党对基督教的改革回应,为传达政治协商会议的精神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有关宗教政策,参加政协会议的基督教界民主人士、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以及中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四个单位的代表,共同发起组织了全国基督教访问团。安全主线经历了鸦片论—渗透论—保障人民宗教权利的宗教安全观上的转变,统战线则经历了管理协调—引导适应—和谐共存、从争取宗教上层人士到团结全体信众,以及从促进国内建设到推动祖国统一等的发展。
关键词

政策

宗教

基督徒

传教士

中国基督教

伪满

国民政府

宗教团体

天主教

民族危亡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抗日战争与伪满洲国、日本教会

字体:

“满洲国”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其基督教与日本教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徐炳三的研究。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政权对基督教会采取立法制约、监控打击、精神强制、组织改造、适度怀柔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实现了对基督教的控制。伪满政权对基督教会的监控是东北宗教控制工程的组成部分。各宗教的遭遇具有相似性,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从源头上讲,日本对东北基督教的控制手段是日本国内宗教控制模式的移植。张永广指出明治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敕语》激起了日本的反基督教运动。在“国家主义”的强势话语下,日本的基督教运动陷入困境。深陷社会舆论批判之中的日本基督教会和学校一方面消除自身的“洋化”色彩以满足“本土”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则顺从政府的要求,维护国家的利益。日本的基督教会在祛除“外来”色彩,消解同“国家”冲突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并最终卷入法西斯战争的旋涡。[※注]

关于日本基督教组织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徐炳三指出,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基督教会积极鼓吹侵略扩张理论、为日军军事行动提供服务、协助日本控制沦陷区的基督教会,有力地配合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教会主流选择了迎合侵略,反映出日本宗教团体面对战争时,宗教理念与世俗利益的纠结,最终世俗利益占据上风,但却需要用宗教资源对其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和辩护,欺人并自欺。在面对强大世俗利益时,宗教并没有起到阻遏对抗的作用,反而被集团作为特殊资源加以利用,通过宗教来进行精神整合和社会动员。宗教在战争面前成了一把双刃剑,值得深刻反思。[※注]从日本基督教发展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对战争的责任问题,这是少见的角度和研究。

那么在东北地区的基督新教团体是如何应对时局的呢?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日益紧缩,对教会的监控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并在日本教会的协助下重新整合东北基督教体系,将其改造为服务于侵略政策的工具。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西方传教士持低调忍让的态度,只有涉及原则问题时才进行有限度的抗争,即便如此也未能遏止教会的衰落。而日本教会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亦促使我们反思宗教在国际问题中扮演的角色。沦陷时期基督教会的遭遇,是伪满体制下各宗教团体命运走向的一个缩影,显示出国际政治博弈对宗教产生的深刻影响。[※注]

在有关伪满时期天主教与当局关系研究方面,吴佩军指出,东北沦陷之后,教会利益也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海北镇天主教教会秉承罗马教廷的旨意,采取与日本殖民主义者合作的政策。教会虽然得以存续下去,但却沦为伪满当局的统治工具。伪满当局在关押同盟国天主教神职人员的问题上基本遵守了国际公约,这反映出伪满当局以及日本政府对天主教会的“友好”态度和对欧洲文明的尊崇。[※注]

刘家峰比较了中日两国和平主义代表人物徐宝谦和贺川丰彦,认为和平主义虽然美好,却与当时中日两国占主流的民族主义思潮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很难为大家所接受,就是基督徒中也只有极少的赞同者。[※注]

中国基督徒的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抗战这一民族危亡的历史事件为其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检验的场域。在许多面临民族危亡时期的大变革局面时,事实上,除了个人信仰和民族认同的思考外,更多的中国基督教徒是直接投身民族救亡的伟大洪流之中。顾卫民简略地描述了中国天主教和新教教徒面对国难时的各种救亡活动。[※注]周东华分析了浙江基督教教育机构对抗战的积极参与,或在流亡中坚持办学,或严于律己抵制敌伪诱惑和后方安逸生活,修正了晚清以来其被固定化为“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形象。[※注]连洁平分析了在民族危亡关头,燕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大环境的因素是燕大学生民族意识觉醒不可缺少的条件;燕大教师的支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则是学生将自己的爱国热情付诸实践的有力支持。[※注]

金绮寅还研究了闽南基督徒救国会的救国思想和救国行动,闽南基督徒以自己的言行,证明了20世纪中国基督徒不是只希求彼岸世界、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社群,他们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希望找到拯救中国之路。他从多个角度对各地基督徒、教会机构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史实进行了分析与陈述,表明了在国家、民族危亡时期,中国基督徒的使命与态度。[※注]

南京大屠杀期间,一群来自欧美的具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第三国公民向南京难民伸出了援手。从基督教仁爱观入手分析,其动机不是反日,也不是亲华,而是为了结束战争,实现世界的和平。[※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