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宗教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是有深刻政治背景的。宗教非“道德之根源”,宗教乃思想自由的“障蔽”,宗教没有自由平等作基础,不能真正实现博爱,宗教的本质就是不平等关系的表现,宗教妨碍进步,是“廉价的幻想”。他对基督教的实用主义态度和皈依基督教而不媚外,由“基督将军”到三民主义信徒的演变,是社会的产物,是个人追求救国救民和扩张个人权力的双重目标下的努力和作为,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潮流中政教关系的复杂性。 | ||||||
关键词
:
|
宗教 宗教问题 基督徒 基督 孔教 基督教青年 圣经 政治 博爱 资产阶级 教义 |
在线阅读
二 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
字体:大中小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也是近代中国信仰基督教的著名人物。基督教对他的革命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的基督徒身份对处于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中的基督教的存在和发展,有过什么影响和作用?这些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孙中山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对基督教的信奉重精神而轻形式,不甚信仰神化的上帝而崇信作为革命救世者的耶稣,不恪守基督教义中的救赎神学而取其济世救人的积极精神,基督教信仰始终是为其革命政治活动服务。他一生的革命活动中,利用基督教组织、发动革命起义,始终有一批信仰基督教的志士追随其左右,他的革命活动中也曾有过获得基督教人士的帮助而脱险的经历。[※注]他在许多时间和场合,还运用基督教对社会和青年进行指导和宣传。通过基督教青年会,来表达他的政治主张。[※注]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政府及社会各界在纪念活动中,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孙中山的基督教徒身份。而基督教会的人士则努力刻意强化孙中山的基督徒身份,强调他基督教信仰与中国革命的紧密关系。部分基督教会将孙中山形象构建成“革命的耶稣”,其目的是调适基督教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紧张关系,回应当时激烈的非基督教运动。透过这时期基督徒对孙中山的形象塑造和记忆,一方面可以了解当时不同社会群体对孙中山记忆和构建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基督教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困境。[※注]关于孙中山去世后举行过基督教葬礼,是否是孙中山的遗愿,林辉锋也进行了研究,说明围绕着这一事件产生的种种争论和纠葛,反映了趋向革命的基督徒在特定历史环境中面临的某种紧张的关系和局面,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教关系的突出表现。[※注]
另一位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也是基督徒,他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一直不被重视,只是近年才有个别论文涉及,这在日渐成为学术研究新热点的“蒋介石研究”中,成为一个冷门。蒋介石受洗成为正式的基督徒后,基督信仰即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日早晚必定读《圣经》、静坐、默祷。他在处理军政事务时,亦往往求助于信仰,由日记中提到上帝、天父之次数频繁,以及所记由《圣经》中得到的种种启示来看,可以发现蒋氏实际上已经将他的基督信仰内化为处理军政事的辅助力量和动力来源。[※注]在抗战时期,他甚至不惜每天用宝贵的一小时来修改讨论吴经熊所翻译的《圣经》译本,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参与《圣经》翻译的著名政治家。[※注]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只有陈家不是基督徒。张建华还对孔祥熙早期发达与美国教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说明在孔祥熙的发达过程、走出山西太谷的过程中,美国基督教会给予了许多培养和帮助,并在家乡创办了铭贤学校。[※注]
民国著名的“基督将军”冯玉祥,也是受到关注的研究人物。他信仰基督教是他追求自我完善的因素与扩大个人权势的企图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尤其在他早年发达的北洋时期的军政活动中都有所体现。五卅惨案后,他对基督教的态度有所转变。他对基督教的实用主义态度和皈依基督教而不媚外,由“基督将军”到三民主义信徒的演变,是社会的产物,是个人追求救国救民和扩张个人权力的双重目标下的努力和作为,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潮流中政教关系的复杂性。[※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