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

三 赞美诗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作为基督宗教最重要的经典, 《圣经》被翻译成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过程,无论对基督宗教本身,还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大陆地区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圣经》在中国的翻译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在1990年之前基本是空白。赵晓阳的《二马圣经译本与白日升圣经译本关系考辨》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文基督教《圣经》翻译史上几个早期译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她认为,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最早的《圣经》汉语完整译本——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统称“二马译本”)于1822年和1823年分别在印度和中国出版,从此开启了基督教新教陆续翻译出版多达三十余种汉语文言、白话和方言版本《圣经》的历史。
关键词

圣经

译本

赞美诗

传教士

方言

翻译过程

东正教

天主教

学者

满文

大陆地区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赞美诗研究

字体:

赞美诗虽然不属于基督教宗教经典,但它的应用范围却是在各类宗教仪式上,具有强烈的宗教神圣意义。赞美诗是基督教用来赞美上帝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其宗教仪式中所用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拜时信徒咏唱的诗歌和音乐作品。其主要内容都是歌颂上帝、表现教会生活和信徒灵修等。因此,我们把有关赞美诗的研究也列入本节范围。1979年以来,大陆地区学者逐渐开始对中国基督教界赞美诗创作、翻译和使用的历史进行研究,已经有数篇论文发表,包括对个别少数民族语言赞美诗的研究。

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可追溯到唐代景教时期。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手抄本《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和《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即是此音乐现象的文本。

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作为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开启了新教的中文圣诗的历程。1808年,马礼逊出版了《养心神诗》。之后,大量文言文赞美诗或方言赞美诗,或配五线谱,赞美诗不断出版,成为中国基督教会宗教活动的必需品。这些都成为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最大的赞美诗《普天颂赞》的生成背景。1936年,由基督教六公会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普天颂赞》。

目前,对中国赞美诗的研究还很局限,基本只有对《普天颂赞》的某一点做初步研究。林苗、和田飞分别研究了《普天颂赞》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这本赞美诗一经发行,即在基督教信仰范围里广受赞扬,在1947年曾发行了37.8万册。除所用曲调直接引进西方音乐外,还在中国基督教会本土化的号召下,有些曲调借用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诸如词牌、民歌、古曲、吟诗调等,在马革顺、周淑安、杨荫浏等著名音乐家的努力下,将传统音乐曲调改编而得以保存。歌词除直接翻译外,还有众多信徒的本土化努力和创作。[※注]赵庆文撰写了目前对中文赞美诗的编译过程展开系统梳理分析的少数几篇论文,分析了1936年由基督教在华六公会共同出版的《普天颂赞》圣诗集,认为《普天颂赞》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代表了其时基督教音乐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基督教本色化理论在音乐方面的具体体现。《普天颂赞》的出版,是近代赞美诗经由个人编译、团体协作、最终联合编译的结果,其影响巨大,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注]龙伟还研究了1818—1911年基督新教职工的方言赞美诗诗集的出版情况,可知早期的方言赞美诗的比例大于官话赞美诗,并集中在方言最为复杂、基督新教最早传入的东南沿海地区。[※注]

截至目前,有关天主教和东正教赞美诗的研究尚未见到。此外,对于汉语方言赞美诗和少数民族语言赞美诗的研究,也是有待未来学者开展研究的领域之一。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