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出版机构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产生与发展,与基督宗教在华机构、在华传教士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机构和报刊的创立与出版,终极目的是促进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但客观上也对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对基督宗教与中国出版事业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基督宗教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相关文献的数量在文献总量中名列前茅。何绍斌的《越界与想象: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介史论》,从译介学的视角讨论了传教士在晚清的翻译活动,更多地侧重了文学译著的研究。邹振环的《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89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主要探讨了传教士在晚清的西方历史学翻译与传播问题。 | ||||||
关键词
:
|
传教士 基督宗教 报刊 刊物 出版机构 期刊 学者 事业 汉学 中文报刊 书局 |
在线阅读
二 出版机构
字体:大中小
关于基督宗教在华机构、人员在中国创办出版机构历史的研究,1979年以前,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1979年以后,逐渐开始有学者涉及该领域,而大量研究文献的问世则是在2000年以后。
陈建明的《基督教在中国西南的出版机构:华英书局》是较早涉及有关基督教在华出版机构的论文。他认为“文字事工”是基督教在华传教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华差会开办的出版印刷机构多集中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上海及沿海一带。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教会出版印刷机构只有寥寥数家。与基督宗教出版有关的机构只有成都华英书局、重庆华西圣教书会、重庆白果树书院和书局、打箭炉西藏宗教书站。其中华英书局较具规模,对基督教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其发展历史、经营管理状况、出版物内容以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注]
周蜀蓉则对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文字出版机构之一——中华基督教文社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中华基督教文社是本色化运动的产物,它于1924年在上海成立,至1930年解散,虽仅存在七年,但它在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重要印迹。它不仅是中国基督教文字事工本色化最为积极、立论最多的一个团体,也是中国基督教徒对高涨的民族主义的一个反应。[※注]
华西圣教书会于1899年初成立于重庆,1941年关闭,是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最重要的文字机构之一。龙伟、陈建明的《华西圣教书会的文字事工及其影响(1899—1919)》以清末民初为时限,考察华西圣教书会成立过程及其出版、发行状况,并分析了基督教文字事业对华西社会变迁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注]
上海广学会(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的重要的文字出版机构之一。自1887年创办(初名同文书会)至1951年与其他基督教出版机构合并,历时64载。广学会出版的主要报刊有《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女铎报》《福幼报》等,其中《万国公报》影响最大。因此,过去对广学会的研究,基本都是针对广学会出版的报刊书籍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着手的[※注],而对广学会的本身,甚至其出版情况并不甚清楚。陈喆针对进入20世纪以后广学会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辛亥革命前后广学会在文字出版方针上的调整,再现了这一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基督教出版机构对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所做出的回应。[※注]广学会是在1887年由新教传教士韦廉臣发起而创办的,它与近代寓华西人所设立的其他传播媒介的重要区别,在于它从一开始就确立了面向中国官员和文人传播西方文化的宗旨,但是这一传播宗旨的凸显和真正实施,是在1891年李提摩太继任总干事之后。在戊戌变法时期,广学会成为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传播西学和鼓吹变法的文化机构。[※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