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国文化名人与基督宗教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在近代中国,许多中国思想家和学者,在思想意识上与基督宗教思想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交集。中国大陆地区学术界对于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及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迁中的意义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基督宗教历史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在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中,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卫生、教育、文化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关系,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出版或发表了大量的专著与研究论文,是中国学术界有关近代基督宗教史研究中较为深入、成熟的领域。 | ||||||
关键词
:
|
基督宗教 宗教 思想家 基督教思想 思想文化 中国文化 宗教思想 人物 人本主义 教育家 教义 |
在线阅读
第五节 民国文化名人与基督宗教
字体:大中小
在近代中国,许多中国思想家和学者,在思想意识上与基督宗教思想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交集。这些中国近代文化人物,或作为信仰者探讨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践行基督宗教教义;或作为一名学者和思想家,分析基督宗教,甚至广义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和影响。有关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人物与基督宗教关系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涉及的人物也越来越广泛。
蔡元培和胡适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作为非宗教信仰者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对基督宗教的看法,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不仅在教育、科学、哲学等领域著述甚丰,而且对宗教也颇有研究。作为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针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他坚决主张非宗教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宗教以及宗教思想的改革与发展是近代文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当时一些学者的广泛关注。蔡元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于宗教问题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及“非宗教”,主张应认真对待宗教问题上的扬弃与吸收,同时强调将“非宗教”思想与国家教育的民族性问题相结合,其理性的分析为中国宗教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参考。徐建平的《蔡元培宗教思想评析》进一步指出,蔡元培的非宗教思想主要是针对基督教而言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基督教不仅在宗教领域而且在教育领域加紧渗透,教会学校使中国的宗教文化色彩越来越浓,为了使“科学”和“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蔡元培从哲学伦理的角度质疑基督教。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宗教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个人的精神界,可算是侵犯人权的”,更是侵害了我国人民的信教自由,为了从根本上维护我国公民的利益,摆脱或改变宗教在中国的这种侵略方式,蔡元培认为必须从教育开始,发展非宗教教育,即首先要使教育摆脱各派教会的控制。尤其在1922年之后的非宗教运动中,蔡元培提出的“大学不设神学科,但哲学学科中可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学校中不准举行祈祷仪式或设立宣传教义的课程;以传教为职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三项要求,几乎成为非宗教运动的指导思想。蔡元培提出这三项主张的目的是使教育独立于宗教和教会之外。他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外国人手中收回教育主权,同时也从教会手中收回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权。他关于教育与宗教分离的论述及活动,对于我国当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显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注]
胡适作为另一位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其对于包括基督宗教在内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着深入的看法。在“五四”提出“科学代宗教”作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思想背景下,胡适对中国有丰富的天人观思想,但宗教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主要是自老子开始形成了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它与主要由孔子开启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一道,使中国人能够认清人道和天道的关系,由神道入人道,将人生的主要精力面对现实世界。这是中国主流思想传统能够成功地远离宗教的原因。胡适据此提出现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引进与中国自然主义天道观、儒家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复兴的结合,应该取代各种宗教,建立“人化”世界。胡适作为一个开放型的现代学者,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文明而唯独扬弃了它的宗教与上帝,这个看似矛盾的文化态度是值得注意的。[※注]耿成鹏对留学美国时期的胡适对于基督教的认识演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文章从美国基督教的精神熏陶、听人讲授《圣经》和反复阅读《圣经》等五个方面,说明了胡适早期对基督教思想的认识背景。认为对耶稣容忍精神的体认、对耶稣人格的崇高评价、关于上帝的独特见解等方面构成了胡适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胡适早年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以上帝为人之至极,人为具体而未臻之上帝”以及耶稣的容忍精神,对胡适有重要的影响。[※注]
有关中国信仰基督宗教的著名思想人物的研究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者或多或少忽略了其信仰对其行为的影响,如有关陶行知、晏阳初等人的研究。只有少部分学者关注到他们的基督教信仰对其行为的意义。梅川指出,被中国人民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负有盛望的教育家,但陶行知与基督教的关系及其所受基督教的影响,却鲜为人知。作为一个基督徒,陶行知的言行有三方面明显地受到了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爱”的精神影响;基督化人格的影响;牺牲服务精神的影响,基督教信仰贯穿了其大部分生活与工作过程。[※注]
中国大陆地区学术界对于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及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迁中的意义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基督宗教历史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众多历史、文化、宗教学者参与研究,发表了一批研究专著与论文,这些论著对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评价有着重要价值。
在基督宗教重新进入中国以后,为博得中国不同阶层民众的信任,它采取了多种传教方式,如文字传教、农业传教、医学传教、教育传教等。这些传教方式,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容易直接获得中国人的好感,促进了基督宗教的传播。同时,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近代社会,客观上也对其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中,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卫生、教育、文化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关系,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出版或发表了大量的专著与研究论文,是中国学术界有关近代基督宗教史研究中较为深入、成熟的领域。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