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91.36.24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

一 教育传教士

来 源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有关基督教人物与基督教教育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教会大学领域,其他教育领域研究尚为少见。有关基督宗教教育人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人物,一部分是有基督宗教背景或身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如传教士、教徒等,另一部分是专门从事基督宗教教育的人士。在以往的研究中,第一部分人物多被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其基督教背景,更强调其职业属性,如司徒雷登的传教士身份,吴贻芳、刘湛恩、陶行知等人的基督徒身份等,实际上这些人物并不少为人知,但是其基督教背景并不被多数人所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也逐渐从基督宗教角度对相关人物展开研究,并逐渐产生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传教士

人物

基督宗教

校友会

大学

教会大学

大学校长

中西文化交流

校长

校友

教会学校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教育传教士

字体:

顾长声的《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从众多的传教士中选取了29位,分别立传,关于他们的基本生平和活动情况提供了很多资料,其中对早期来华的传教士更重视,该书内容详细,可读性很强,开始了从个人传记角度研究传教士的方法。[※注]史静寰的《狄考文与司徒雷登在华教育活动》是最早研究教育传教士的专著,资料丰富,视角独特,抛开了过去研究者更为关注的传教士的政治含义,详细论述了他们在华的教育活动,开启了关注教育传教士的各种意义的研究。[※注]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建华较早地发表了论文,从分析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D.Z.Sheffield)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引发了对教育传教士的评价问题的看法。首先,近代中西关系是不平等的。在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来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和教育活动,从始至终都是在中西关系不平等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受不平等条约保护的。我们看到,谢卫楼自觉地利用不平等条约,要求西方列强保护和帮助教会和教会学校在中国扩张势力,这实际上构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部分内容。在上述认识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承认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如何准确评价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谢卫楼对学校的宗教性质和宗教目标的强调达到了极端的程度。但他的学生在接受基督教的同时也在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熏陶,在接受教会工作训练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他用中文编写了一批教科书,提出发明中文打字机的任务,这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上,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绩。[※注]

在基督教教育人物中,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他参与创办了燕京大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不同角度对他展开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都比较多。司徒雷登长期担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期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并积极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燕京大学在短短几年发展成了国内外著名的高校。[※注]关于司徒雷登的研究很多,有多本传记与研究专著,内容更多侧重的都是他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其中郝平的《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是颇受好评的一本。[※注]而程宗家翻译的司徒雷登的自传《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则描述了作为传教士的司徒雷登对宗教和传教运动、传教运动与帝国主义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非常富有启发性。[※注]

圣约翰大学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关其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的研究,也是一个相对热点。项建英指出,卜舫济以“生命之丰富”和“性格之培养”作为大学教育宗旨,他把训练学生成为“未来领袖”和“司令官”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余骏一文比较了圣约翰大学卜舫济和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两位著名教育家在教育理念上的异同,指出他们的执掌校政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注]

1882年来华英国传教士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在温州传教的同时兴办新式学堂、医院,尤其是苏氏所办的艺文学堂开温州新学之先,对温州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示范、普及和启蒙的作用,对温州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温州近代文化交流史上一件令人瞩目的事件。回国后任牛津大学中文教授的苏慧廉,继续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介绍,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实际贡献。[※注]

吴青的《何明华与基督徒学生活动之研究》指出,香港圣公会第七任英籍会督何明华(Ronald Owen Hall)是一位香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华历时44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变迁,他与中国的渊源始于基督徒学生活动,该活动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注]

校友会是西方教育的产物,1900年创建的圣约翰同学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校友会组织,同学、校友代替了科举时代的“同年”,成为人际关系网络建构的重要依托。圣约翰大学校友会的案例向我们证明,校友会不仅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延续,而且也不再单纯是为校方提供经济资助的来源。校友在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以及母校为校友服务这两方面相互发挥作用,成为近现代学校校友会的主要内涵。校友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为母校提供经济资助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校友会如何为校友提供各项服务,如何在走出校门后以满足大学和校友的多方位需求。[※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