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督宗教与社会服务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提倡各项社会服务,是基督教教义的要求之一,也是基督宗教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项事业。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开展社会服务,是其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中国学术界从社会角度所开展的研究,与针对基督宗教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基本上是在1978年以后开始的。针对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研究,更多的是以有基督教背景的机构为对象,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华慈善事业迄今为止是一个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除沿海地区略有涉及外,内地的基督教慈善事业几乎无人问津,特别缺乏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如有关东正教在华慈善事业,尽管尚未见到有期刊论文发表,但是已经有学生开始在学位论文方面涉足这一领域。 | ||||||
关键词
:
|
传教士 基督宗教 青年 慈善事业 事业 灾荒 中国传统 天主教 福音 教义 中华基督教青年 |
在线阅读
第二节 基督宗教与社会服务
字体:大中小
提倡各项社会服务,是基督教教义的要求之一,也是基督宗教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项事业。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开展社会服务,是其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其中所提倡的慈善、救济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中国传统救济活动相比较,基督教组织所开展的工作更加系统、规范。中国学术界从社会角度所开展的研究,与针对基督宗教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基本上是在1978年以后开始的。
一 基督教与灾荒
深入研究传教士参与赈灾活动始末、动因与社会影响,对于更全面地考察近代中国荒政制度的变革历程、更确切地了解西方在华传教事业的历史真貌,乃至更细致地把握近代中国社会改革思潮的运行轨迹,都将不无裨益。在针对基督教慈善事业概述性研究中,夏明方的《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以19世纪70年代后半叶发生于华北五省的“丁戊奇荒”为背景,重点分析了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对华赈灾参与。指出这些赈灾活动,标志着具有近代文明特质的新型赈灾机制和救荒意识在中国诞生。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新型的救灾活动,除引人注目的江浙绅商的义赈外,还应包括活跃于灾区的另一支救灾力量,即以基督教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对华赈灾事业。具体地揭示其始末、动因与社会影响,对于更全面地考察近代中国荒政制度的变革历程、更确切地了解西方在华传教事业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在参与救灾的传教士中,来自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最为突出。除李提摩太成为维新派心目中“一位良师”“善人”外,是李提摩太的改革思想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现实内涵和理论指向,即从中国饥饿频仍的灾荒现状出发,以根治灾荒、改善民生为目标。由于李提摩太自始至终把他的改革计划与灾荒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就比单纯强调“御侮”、强调“自强”的言论,更进一步、更深刻地阐释了在中国进行近代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西方对华救济事业,堪称晚清传教史上“社会福音运动”的一部强有力的发动机和推进器,只是中国的改革者们并没有亦步亦趋地按照他们设计的轨道走下去。[※注]
张大海的《互动与博弈:李提摩太“丁戊奇荒”青州赈灾分析——以 〈万国公报〉 为中心的考察》指出,“丁戊奇荒”期间,在华传教士通过自办的《万国公报》对灾荒情况进行报道,李提摩太等传教士建立了赈灾关系网络进行赈灾,并与官方等赈灾力量展开了互动与博弈。通过参与赈灾,李提摩太等人对于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意识到只有通过广西学、采西法才能摆脱国弱民穷的根源,开始了对中国的启蒙,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注]刘招成的《华洋义赈会的农村赈灾思想及其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华洋义赈会的“建设救灾”“防灾救灾”等颇有特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出该机构发展、完善了一套赈灾运作机制,并在农村灾区实施了一系列赈务活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注]
在西北地区,也有基督教传教士进行的社会慈善活动。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水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西方传教士在着力布道的同时,密切关注该地区的自然灾害。传教士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调查,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记述灾情,撰写了详细调查报告,使外界对灾情有了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传教士身体力行参与灾区的救济,他们将各地捐来的款项用以工代赈、兴办贫儿院的方式救济灾民,使灾区得到部分复苏。
二 慈善救济与社会改良
有关具体基督教机构对于慈善救济事业的参与,主要包括两类机构,一类是教会,另一类是有基督教背景的机构。有关教会机构对于慈善活动的参与,专题研究比较少。陈亚南的《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的慈善活动初探:以 〈麦路得〉 回忆录为中心》,具体分析了麦路得医生在梧州地区开展的慈善活动,如水灾赈济、卫生防疫、饥荒救助、建立医院等工作,指出循道会所开展的工作,是对广西地区政府和民间慈善事业的有力补充。19世纪中期,随着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英国循道会在华传教活动亦拉开序幕。梧州开埠通商后,在麦路得医生的带领下,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积极宣讲教义,传播福音,开展各项传教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以慈善救助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各种具体行为,再现了这些慈善活动对教会和当地百姓的双面向影响。文章指出,循道会在麦路得医生的积极努力下,在梧州地区开展各种慈善救济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为百姓提供了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转变了当地百姓对教会的印象,从而为教会自身在地方的传播和发展争取到更多民众的认同。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一切活动都稳定了梧州当时的社会秩序,可以说,循道会的这些慈善活动是广西政府和民间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的一种有力补充。有关基督教历史研究的文章发表在神学院专业刊物上,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教会内部学术研究的一种新动向。[※注]
张德明的《福音与改良:英国浸礼会在华农村社会改良活动考略》通过一些事实列举,指出英国浸会在华的农村社会改良活动,虽带有传播福音的功利动机,但却给活动地区带来了急需的西方现代文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面貌。[※注]
目前,大陆地区学者对于教会开展慈善服务工作的评价日趋积极,但是研究也多显示,至少在1949年以前,这些活动与传教士希望达到的传教效果是不成比例的,如同前述医疗、教育活动一样。这一现象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还足以抵抗外来思想的影响,同时,在中国文化“灵活性”影响下的中国民众,以相对宽容的姿态,对基督教思想及在华事业有选择地接受。
针对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研究,更多的是以有基督教背景的机构为对象,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华慈善事业迄今为止是一个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除沿海地区略有涉及外,内地的基督教慈善事业几乎无人问津,特别缺乏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谭绿英的《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华慈善事业:以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为例(1921—1940)》对该机构的历史和作为进行梳理后指出,20世纪前半期,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宣教方面为了减少阻力,将基督教的教义尽可能地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这个时期,贫穷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多数在华传教士在社会事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并在办理社会事业上,注重与地方社会的调和性;中国地方社会人士及地方政府也开始意识到有必要联合外来力量救济贫困。中西双方在办理慈善事业上的教化目的均有所淡化,救济本身逐渐上升到第一位,这就为中西双方在社会事业上的合作提供了客观可能性。20世纪20年代中西组合慈善会的出现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注]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和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是近代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基督教机构之一。这两个机构所开展的工作,很多都是在中国社会开先河的事业,有关这两家机构参与社会服务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基督宗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关女青年会方面,非基运动和五卅惨案发生后,女青年会开始调整劳工事业的方向和内容。它在女工中开展的女青年运动,对女工的个体成长和团结精神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表现出一个民间妇女团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独特救助。[※注]
与女青年相比,青年会无论在社会影响、服务领域还是开展活动规模方面都要大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所涉及领域也更为广泛。侯杰、王文斌的《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和谐: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为例》指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为实践其社会福音的宗旨,针对近代中国民众素质低下、社会矛盾丛生等问题,重点开展了改造青年的“德、智、体、群”的四育活动和改造社会、救灾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作为一个有基督教背景的社会团体,青年会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采取了走上层路线、影响精英人物的发展策略。青年会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仅在化解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注]
李文健以天津青年会为对象,从当地报刊寻找资料具体分析了青年会社会服务和慈善赈济的方法与实践。[※注]崔鲁威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学生义工服务探析》讨论了青年会如何引入“义工”这种方式在中国开展社会服务。指出青年会义工服务是宗教性与社团性的结合,其主体为青年学生,通过会员直接参与和招募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服务,服务范围广、领域宽、贯通中外,具备很大的社会动员力和实际效力。义工服务最终起到了缓和中西文化冲突、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作用。[※注]赵晓阳的《福音与社会的契合:以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与劳工问题为例》则讨论了青年会所开展的各项劳工服务。无论青年会侧重于福利方面,还是女青年会侧重于教育方面,其劳工工作始终局限于调理层面上,而没有涉及制度的改变。事实上,美国男女青年会因常常被大企业资助而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大企业而被称为“商人组织”,青年会与美国重要经济财阀麦克米克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的联系,阻碍了它进一步推动社会方案。作为美国男女青年会海外分支机构的中国男女青年会,经济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社会各工商实业界的捐款,如何能在让富人捐献财富的同时,又激烈地批评甚至改革他们的挣钱方法或他们企业里存在的不公正呢?这些不触及深层痛痒的“小改变”就为更大的社会革命、社会改造的发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注]
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李陵通过对地方青年会参与抗战的研究,分析其活动表现出战时难民救济的新特征。[※注]邓云、刘婷婷则分析了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团体的基督教青年会参与救助青年学生的工作,讨论了其工作的特点及意义。上述研究都是中国传统抗日战争研究中极少涉及的角度与领域,在基督教参与抗战方面,有许多空白点需要研究。[※注]
有关基督宗教在华慈善与社会服务的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基督教机构的,有关天主教的文章较少,针对东正教的研究更是空白。在有关天主教慈善的研究中,汤开建、张中鹏的《晚明仁会考》对晚明时期出现的天主教在华慈善组织仁会进行了研究。指出虽然仁会带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善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其天主教的宗教色彩,同时此一特征亦可视为中国天主教慈善团体本土化过程的必然显现。[※注]陈青松、汤开建的《明清之际天主教在华救婴事业述评》研究了明清时期天主教救婴活动,指出出于天主教宗教理念,有些传教士参与中国的救婴事业,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救治弃婴也成为传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注]
有关在华基督宗教与慈善事业的研究,尽管仍显薄弱,但却是一个发展较快的领域。有关研究文献数量增长明显,涉及领域日趋广泛、深入。如有关东正教在华慈善事业,尽管尚未见到有期刊论文发表,但是已经有学生开始在学位论文方面涉足这一领域。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