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

一 基督教与灾荒

来 源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提倡各项社会服务,是基督教教义的要求之一,也是基督宗教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项事业。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开展社会服务,是其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中国学术界从社会角度所开展的研究,与针对基督宗教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基本上是在1978年以后开始的。针对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研究,更多的是以有基督教背景的机构为对象,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华慈善事业迄今为止是一个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除沿海地区略有涉及外,内地的基督教慈善事业几乎无人问津,特别缺乏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如有关东正教在华慈善事业,尽管尚未见到有期刊论文发表,但是已经有学生开始在学位论文方面涉足这一领域。
关键词

传教士

基督宗教

青年

慈善事业

事业

灾荒

中国传统

天主教

福音

教义

中华基督教青年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基督教与灾荒

字体:

深入研究传教士参与赈灾活动始末、动因与社会影响,对于更全面地考察近代中国荒政制度的变革历程、更确切地了解西方在华传教事业的历史真貌,乃至更细致地把握近代中国社会改革思潮的运行轨迹,都将不无裨益。在针对基督教慈善事业概述性研究中,夏明方的《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以19世纪70年代后半叶发生于华北五省的“丁戊奇荒”为背景,重点分析了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对华赈灾参与。指出这些赈灾活动,标志着具有近代文明特质的新型赈灾机制和救荒意识在中国诞生。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新型的救灾活动,除引人注目的江浙绅商的义赈外,还应包括活跃于灾区的另一支救灾力量,即以基督教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对华赈灾事业。具体地揭示其始末、动因与社会影响,对于更全面地考察近代中国荒政制度的变革历程、更确切地了解西方在华传教事业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在参与救灾的传教士中,来自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最为突出。除李提摩太成为维新派心目中“一位良师”“善人”外,是李提摩太的改革思想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现实内涵和理论指向,即从中国饥饿频仍的灾荒现状出发,以根治灾荒、改善民生为目标。由于李提摩太自始至终把他的改革计划与灾荒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就比单纯强调“御侮”、强调“自强”的言论,更进一步、更深刻地阐释了在中国进行近代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西方对华救济事业,堪称晚清传教史上“社会福音运动”的一部强有力的发动机和推进器,只是中国的改革者们并没有亦步亦趋地按照他们设计的轨道走下去。[※注]

张大海的《互动与博弈:李提摩太“丁戊奇荒”青州赈灾分析——以 〈万国公报〉 为中心的考察》指出,“丁戊奇荒”期间,在华传教士通过自办的《万国公报》对灾荒情况进行报道,李提摩太等传教士建立了赈灾关系网络进行赈灾,并与官方等赈灾力量展开了互动与博弈。通过参与赈灾,李提摩太等人对于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意识到只有通过广西学、采西法才能摆脱国弱民穷的根源,开始了对中国的启蒙,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注]刘招成的《华洋义赈会的农村赈灾思想及其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华洋义赈会的“建设救灾”“防灾救灾”等颇有特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出该机构发展、完善了一套赈灾运作机制,并在农村灾区实施了一系列赈务活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注]

在西北地区,也有基督教传教士进行的社会慈善活动。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水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西方传教士在着力布道的同时,密切关注该地区的自然灾害。传教士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调查,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记述灾情,撰写了详细调查报告,使外界对灾情有了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传教士身体力行参与灾区的救济,他们将各地捐来的款项用以工代赈、兴办贫儿院的方式救济灾民,使灾区得到部分复苏。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