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教堂建筑
来 源
: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教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Kryiakon,意为“主的居所”,它是基督宗教最重要的物体承载形式,是一种功能独特的公共建筑。西方教堂主要产生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折衷主义式、拜占庭式等为代表的教堂建筑风格。随着基督宗教的传播,这些建筑风格在中国大地均有其代表性建筑。因受不同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西建筑理念与元素互补的“东方特色”教堂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从冲突到相容的不同意味和历程。有的教堂甚至成为当地著名景观或地标性建筑,如澳门圣保罗教堂(巴洛克式)、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圣依纳爵堂(歌特式)、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南堂(罗马式)、哈尔滨东正教索菲亚教堂(拜占庭式)等。 | ||||||
关键词
:
|
教堂 基督宗教 天主教 中国传统 天主教堂 教会大学 风格 基督新教 公共建筑 建筑风格 建筑理念 |
在线阅读
一 中国教堂建筑
字体:大中小
在基督宗教本土化观念下,中国的绝大部分教堂建筑都采用了中西合璧样式。或主体采用翘檐式大屋顶,立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横向三段式构图,使整个建筑定位于中式,塔楼具有西式教堂的特征,细部配有西式装饰元素,如连续拱券、柱廊、拱券、古典柱式、尖券、凹凸线脚和涡卷等,如苏州黎里天主教堂、成都平安桥天主堂。一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堂,甚至还拥有了民族建筑风格,如大理天主教堂、贵阳天主教堂。或主体采用西方竖三段式构图,建筑整体造型比例与建筑方式定位为西式,细部装饰及施工做法夹杂中国元素,如清水砖砌墙、传统梅兰菊荷龙牡丹式砖雕、中式楹联字匾、木本色门窗等,使之拥有了与欧洲教堂不同的中国本土特色,如北京王府井天主堂(罗马式)、广州天主教圣心堂(哥特式)、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罗马式)、银川天主教堂(哥特式)、西安五星街天主教堂(巴洛克式)。[※注]
基督新教是自天主教分裂出的教派,为了完全摆脱罗马天主教的阴影和约束,以及经济财力方面的原因,在建筑理念和样式上都进行了改变。教堂建筑平面纷纷放弃了拉丁十字形平面以及传统天主教堂铺张华丽的形式,多采用简单朴素的长方形或“T”字形平面形式。相对天主教的教堂而言,基督新教的教堂都更趋平民化,更为朴素简约。由于基督新教传入时间较天主教更晚,近代大多数基督新教堂选择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更为流行的折中主义样式,如上海基督教圣三一堂、厦门鼓浪屿协和礼拜堂等。民族地区的教堂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云南澜沧县糯福拉祜族教堂。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新教教堂的艺术力不如天主教堂,建筑水平和细节也略逊一筹,故而从建筑学角度的研究相对少些。[※注]
这些引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中西合璧样式建筑,基本上都是当地最早出现的含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对当地建筑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借鉴和引领作用。民国年间后,西式建筑做法和装修手法被吸纳到公共建筑、民居、商铺上,成为一时之尚,如北京前门的大栅栏地区多处含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就是一例。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