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

二 教会大学建筑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复活

来 源
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教堂”一词来源于希腊文Kryiakon,意为“主的居所”,它是基督宗教最重要的物体承载形式,是一种功能独特的公共建筑。西方教堂主要产生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折衷主义式、拜占庭式等为代表的教堂建筑风格。随着基督宗教的传播,这些建筑风格在中国大地均有其代表性建筑。因受不同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西建筑理念与元素互补的“东方特色”教堂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从冲突到相容的不同意味和历程。有的教堂甚至成为当地著名景观或地标性建筑,如澳门圣保罗教堂(巴洛克式)、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圣依纳爵堂(歌特式)、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南堂(罗马式)、哈尔滨东正教索菲亚教堂(拜占庭式)等。
关键词

教堂

基督宗教

天主教

中国传统

天主教堂

教会大学

风格

基督新教

公共建筑

建筑风格

建筑理念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教会大学建筑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复活

字体:

遍布中国各地的17所教会大学建筑,是基督新教附属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因其规模大、建筑质量高、数量众多、功能多样,也成了当地近代优秀建筑的经典代表。多年以来,它们也是基督宗教建筑中研究最为深入和丰富的内容,其中以董黎的研究尤为专业和系统。

教会大学建筑基本都在20世纪以后得以建立,这时“本土化教会”呼声更为高涨,从神学思想上去除西方文化色彩,力求基督宗教的教义、礼仪、文字、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消除基督宗教的“洋教”名号。教会大学建筑群首先倡导了中西合璧新样式,基督宗教建筑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采用当时西方建筑的新型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平面设计符合西方建筑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外部造型则模仿或挪用中国宫殿寺庙建筑构图元素,辅之以西方建筑外观和技术上的装饰,形成了一种中西方建筑风格相糅合的新建筑式样。整体建筑从传统的全部采用木构架结构为主,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结构或多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方式。有些建筑还结合了所在当地的地域性风格,如江南民居样式,或将西方正在流行的复古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相结合。这种折衷主义的建筑理念和创作,在整个教会大学建筑中占据了主流。[※注]

教会大学建筑通过使用西方建筑设计手法来处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使之产生变异,构成中西融合的建筑形式,颇富有启示价值。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意识逐渐觉醒,这些夹杂着中国传统风格的新式建筑,被视为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成为追求近代化建筑的样板,并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的复兴和转型。中国传统建筑复兴的探索历程,促进了在建筑行业推行中国本位文化政策,影响到民国年间建立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的风格,并涌现出吕彦直、刘敦桢、梁思成等努力探索并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著名建筑师,使探索建筑“民族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注]

西洋建筑风格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也通过天主教传教士传入了欧洲。对欧洲建筑来讲,这些中式建筑几乎成为当时欧洲园林最时尚、影响最深远的外来文化。在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环境,改造和改善地形地貌,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尤其在体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方面,中国山水型园林已经形成系统的造园理论和丰富的造园艺术手法,这些理论和技艺拓展和丰富了欧洲园林建筑,对欧洲造园史发生巨大变革与获得新成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