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28.24.18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第一阶段:“大跃进”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

来 源
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1953年提出了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市长在天安门城楼上告诉他,中央一位领导人曾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囿于当时的眼界和认识水平,在领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要强大就必须建成一个工业国,而工业国的标志就是烟囱,实为“污染”。“大跃进”后,中国出现了全国性的饥馑和大量的人口非正常死亡。
关键词

大跃进

总路线

工业国

烟囱

过渡时期总路线

现代工业

领袖

领导人

国民经济

经济规律

农业国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第一阶段:“大跃进”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

字体:

一、旧中国的凋敝和新中国的发展冲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几乎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非常落后;长期的战乱,使本来就脆弱的工业体系陷于崩溃的边缘。由于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当时城市化率大体为10%。从经济发展布局上看,有限的工业主要布局在沿海一带,广大内地现代工业发展非常有限,许多地区甚至为零。在这个大背景下,党领导人民迅速地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提出了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当时,普遍存在一种发展冲动,共和国的领袖们踌躇满志,试图用最短的时间来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市长在天安门城楼上告诉他,中央一位领导人曾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注]囿于当时的眼界和认识水平,在领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要强大就必须建成一个工业国,而工业国的标志就是烟囱,实为“污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漠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仅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经济自身的发展也在大起大落,付出了异常沉重的代价。

二、“大跃进”运动的破坏

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跃进”运动。1958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在农业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大跃进”。在“大跃进”运动中,把人与自然完全置于对立的境地:“让高山低头,让河水开路”,试图要通过人力,变山湖为良田,变丘陵为平原,并鼓励大家“人定胜天”,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荒唐”来形容。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跃进”运动曲终人散。

“大跃进”运动中表现出的疯狂是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危害程度极深。“大跃进”后,中国出现了全国性的饥馑和大量的人口非正常死亡。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