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9.72.23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拉丁美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拉丁美洲研究

二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

来 源
当代中国拉丁美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中国拉美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拉丁美洲的工业化进程,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且在促进地区发展与经济变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拉美学界给予高度重视,汲取拉美二战后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教训,以期使中国在经济转型期不致重蹈覆辙。另一个是东亚、拉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研究对象分别是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却深陷债务危机的拉美各国,以及同样经历该模式但及时并成功转型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崛起的“亚洲四小龙”。
关键词

发展模式

拉美

初级产品

拉美国家

学者

债务危机

工业化模式

经济发展模式

拉美经济发展

工业化进程

中国拉美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

字体:

从20世纪30年代起,因大萧条时期的世界贸易萎缩,拉美各国希望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依赖,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加快本国工业化步伐,从而尽快完成本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各国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向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内向型发展战略转型。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进口替代政策实践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五六十年代以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美结构学派对前期尝试进行理论概括后,这种早期带有自发性质的进口替代措施才提升为一种发展模式,并由此进入了其实施的“黄金期”[※注]

对于这一模式的定位,有的学者认为拉美现代化模式就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注],也有观点指出拉美经历了两种发展模式:早期工业化模式,即初级产品出口这样的“欧化”模式,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后实施的、自主探索的发展道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注]

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使拉美经济陷入困境,工业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指出,要认识拉美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正确把握拉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趋势,必须研究工业化模式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这一具有进口替代性质的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有二:国家在直接参与工业化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以及相对封闭的经济与高保护政策[※注]。此外,也有学者强调不应忽视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城市工业化、工业技术和消费领域中所呈现的明显的模仿倾向和行为[※注]

对于这一模式衰落的原因,我国学者所持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普遍结论是贸易保护、国家干预和面向国内市场等原因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国家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缺乏活力等[※注]。在《对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初步总结》[※注]和《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演变》[※注]中,作者通过简析世界经济史,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环境下,拉美国家选择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强调了该模式的三大弊端:劳动生产率低下、国际收支持续得不到改善、劳动力资源优势难以发挥。这些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共同促成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衰落,及拉美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然而,有学者表示,尽管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自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该模式的失败并不能代表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工业化道路,或者不能理解为对国家促进工业化政策的否定,所谓“进口替代”实际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改变工业品完全依赖进口的落后状况,因此,否定进口替代就是否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之路和现代化之路,但也应注意,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其进口替代的范围和程度应当因地因国而异[※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