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49—1979年的中拉关系认知
来 源
:
|
当代中国拉丁美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晚清的几位重要知识分子,或前往拉美考察,或将这片次大陆纳入到他们的未来政治设想之中。他们对拉美的观察,寄托了中国人对平等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机遇的想象。与傅云龙类似,另一位晚清外交家崔国因也出版了共计16卷的《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这也是近代中国人观察拉美的重要文献。他们乐观地估计,在当时的世界霸权格局下,唯有拉美是一个尚能争取生存空间并发展盟友的地方。针对“你对中拉关系的评价和发展中拉关系的愿望”这一问题,中国民众表示了较为强烈的关注,相当多的受调查者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中拉关系,同时还表示应加强中拉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希望获得更多的有关拉美的渠道和信息。 | ||||||
关键词
:
|
拉美 中国人 华工 拉美国家 华侨 民间外交 华人华侨 帝国主义 概况 中国学人 中国政府 |
在线阅读
二 1949—1979年的中拉关系认知
字体:大中小
但中国学者真正建立起对中拉关系“不至漫无把握”的实质性构想,还需等待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创建之初到新时期莅临,是中拉关系研究的第二阶段。周恩来针对“冷战”的错综复杂局面提出渐进积累的发展模式,而毛泽东“三个世界”战略思想为这一时期的中拉关系认知提供了理论指导。
实际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国家是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最晚的一个区域,而且冷战时期由于美国在经济、政治上的阻隔,双边关系发展迟缓。黄志良大使撰写的《新大陆的再发现》一书提供了中拉交往的宝贵史料,书中指出,在冷战时期,美方“严格禁止拉美国家政府和新中国进行官方接触,甚至阻挠、破坏拉美和中国的正当贸易”。拉美国家也普遍对新中国存有较大疑虑,继续同台湾地区保持所谓的“外交关系”,并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追随美国,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鉴于发展中拉关系的多重阻力,周恩来总理确立了新中国与拉美国家应“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争取建立友好联系和发展文化、经济往来,逐步走向建交的基本方针,并具体指示: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要细水长流、稳步前进;即使民间往来也要从拉丁美洲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使拉美友好人士受到伤害和感到为难”。周总理将这一判断形象地表述为,中拉友好往来要采取渐进的积累方式,不要希望抱个“金娃娃”,以免过高地提出超乎实际的要求。而中国外交界也确实依据这一判断,“从一片空白起步,采取了一种‘累积式’发展、稳步向前推进的方针”。
1956年7月14日,毛泽东同两位拉丁美洲人士谈话时再次阐发“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论断,他指出,“我们和拉丁美洲的朋友,和亚洲非洲的朋友,是处在同一种地位,做同样的工作,为人民办点事,减少帝国主义对人民的压迫。搞得好了,可以根本取消帝国主义的压迫。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同志。”[※注]对于革命胜利后的中国而言,拉美朋友在最低层面上是一个有资质的对话者,在最高层面上是实现解放人类这一共产主义事业的合作伙伴。古巴革命胜利后,1960年9月中古两国建交,古巴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古巴及受古巴革命影响的反殖民斗争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瞩目。延续这一战略判断,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出“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由于这一时期,任何见诸报端的对中拉关系的表达都不可能脱离上述基调,因此这一时期的中拉关系研究是高度“一体化”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支持拉美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帝、反殖的正义斗争,如支持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拉美国家捍卫200海里海洋权和争取建立拉丁美洲无核区的斗争,而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是出现了《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章上的社论性文章及一批介绍情况性质的文章或编译书籍。譬如196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拉丁美洲不仅是美帝国主义独占的‘后院’,而且是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美帝国主义为了实行它的反革命全球战略,千方百计地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但是,事情总是走向美帝国主义愿望的反面。……拉丁美洲人民的革命斗争,同亚洲、非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汇合在一起,正在给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这样的文字背后是旗帜鲜明的第三世界解放斗争必将胜利的信念。同期也有不少文章保留了中拉民间外交的真情实感,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如《人民日报》1960年3月22日发表的罗叔章的智利访问记《在铜的故乡》等等。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