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2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

三 逻辑现代化:一个战略口号的提出

来 源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该大学自1982年创建到20世纪末,招生人数超过40万,在传播逻辑学知识,培养逻辑学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二,站在现代逻辑的高度,纠正传统逻辑教材中不准确的内容,删除不恰当不必要的内容,增加超越传统逻辑但有利于通识教育的现代逻辑内容。在大学逻辑教学中应逐步由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主张以传统逻辑为基础,适当吸收现代逻辑的内容,丰富普通逻辑的内容,使之精确化。主张在保留传统逻辑一切合理、有用内容和充分吸收数理逻辑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逻辑为统率建立一门统一的逻辑学。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规模的逻辑专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逻辑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界限不分明,相当多院校的逻辑专业教育仍然基于传统逻辑。
关键词

传统逻辑

逻辑学

现代逻辑

专业教育

普通逻辑

逻辑通识

数理逻辑

传统形式逻辑

课程

逻辑教学

取代论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逻辑现代化:一个战略口号的提出

字体: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学者就提出了逻辑现代化的问题。

第一个明确提出逻辑现代化口号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家龙。1978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逻辑讨论会上,张家龙提交了题为《形式逻辑要现代化》的论文。论文分析了传统逻辑教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包括:(一)把概念外延间的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并列,而实际上交叉关系是类的一种运算。(二)传统逻辑不讨论直言命题对主项存在的断定问题,因而一些不正确的逻辑推演被当做正确的。(三)日常语言中的系词“是”有多种含义,如表示类的包含、个体属于类、相等。现有的一般逻辑教材对此不作区分,因而很不精确。(四)传统形式逻辑不区分专名和摹状词,这会导致命题意义和命题性质的错乱。(五)传统形式逻辑不研究关系命题,把关系命题牵强地化为主谓命题,这是重大缺陷。有些关系命题因而在传统形式逻辑中根本无法表示。(六)传统形式逻辑缺乏许多处理问题的逻辑工具,如它很难处理对一个结构复杂的命题的否定。作者最后提出要用现代逻辑为工具来丰富和发展传统形式逻辑,并建议编写新的现代化的形式逻辑教科书。张家龙的“形式逻辑要现代化”的提法曾被认为不准确,理由是形式逻辑早就现代化了。这一质疑是不成立的。按照这一质疑,逻辑现代化也不准确,因为逻辑学早就现代化了;甚至四个现代化也不准确,因为那四个东西在发达国家早就现代化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质疑,淡化和模糊了“逻辑现代化”这一发展中国逻辑学的战略口号在首次提出时的意义。正如张家龙后来对此解释的:“我们提出我国形式逻辑的现代化问题,不是因为这门学科没有现代化,而是基于我国的形式逻辑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注]

1979年8月,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全国逻辑讨论会。北京大学王宪钧在会上作了题为《逻辑课程的现代化》的报告,主题是我国高等院校为文科开设的逻辑学课程要改革,要现代化。王宪钧说,形式逻辑是学科名称,在我国它也被当做课程名称,里面讲的东西有些不是形式逻辑,如归纳法。他建议把这门课程改为“普通逻辑”,包括演绎和归纳。王宪钧指出:“目前这一课程内容基本上还是所谓的传统逻辑,加上19世纪50年代的关系推理及密尔五法,是比较陈旧的。目前欧美不这样讲,苏联东欧也不这么讲。他们都增加了数理逻辑的内容。”他说:“19世纪末叶以来,形式逻辑亦即演绎法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且得到了丰富和重要的成果。这百余年的成果是不是应该适当地吸收到普通逻辑课程里来呢,是不是在这课程里应该有所介绍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所以我说,普通逻辑课程要现代化。”[※注]关于高等院校普通逻辑课的目的和作用,王宪钧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二)提高识别逻辑错误并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的能力。(三)提供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预备知识。(四)为进一步研究逻辑学、心理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做准备。(五)提供研究语言学的工具。(六)普通逻辑是一门导论课,它应该把形式逻辑的现代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参考。王宪钧还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可以把课程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传统逻辑,后一部分讲现代形式逻辑。但无论如何,改革和提高是必要的,吸收现代成果是必要的。[※注]

显然,张家龙和王宪钧把形式逻辑的现代化和逻辑课程的现代化解释为改革传统逻辑,指的是逻辑通识教育的现代化。1952年,王宪钧所在的北京大学哲学系设立逻辑专门化,开设的逻辑课程有数理逻辑、西方逻辑史和逻辑理论专题,但没有传统逻辑。王宪钧没有在这一教学领域提出改革传统逻辑问题,因为它属于逻辑专业教育,不属于逻辑通识教育。逻辑专业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用现代逻辑而不是用传统逻辑,哪怕是加以改革的传统逻辑,来培养专业人才,这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