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0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

一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背景

来 源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在我国的逻辑教学中,传统逻辑实现了两个转变。和“导论”模式相比, “批判性思维”更注重日常思维实际,更注重非形式论证,更注重思维训练及其素材的选择。诺尔特本人可能不知道,直到1988年,中国出版的《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仍然把他的一部重要著作“Informal Logic:Possible Worlds and Imagination”书名中的“非形式逻辑”译作“非正统的逻辑”。2010年3月, 《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的修订版——《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武宏志和周建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世,该书吸收了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研究的新成果,比第一版内容更为丰富。
关键词

逻辑学

思维

论辩

导论

传统逻辑

学报

数理逻辑

自然语言

谬误

诺尔

哲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背景

字体: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在我国的逻辑教学中,传统逻辑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在专业教育中转型为数理逻辑,即用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二是在通识教育中转化为逻辑导论,即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逻辑。国际上以北美为例,上述转变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从20世纪70年代起,北美开始出现一种新的逻辑学发展趋向并扩展到全球,这就是非形式逻辑的兴起。非形式逻辑从字面上看是强调和“形式的”特别是“形式化”的区别,实质上是强调关注逻辑和日常思维及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关注逻辑的社会功能。

当时的美国社会包括一部分逻辑学者对逻辑的社会功能产生困惑,这也是这一逻辑发展新趋向在北美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弗雷格、罗素到哥德尔,逻辑学已发展为一门纯形式的数学学科,现代逻辑就是数学逻辑。这门科学与人的日常思维的距离越来越远。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正是美国国内外矛盾丛生,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充满困惑的年代。逻辑学,作为一门产生并服务于人的日常思维的学科,能给当代美国人的解惑以何种帮助?《逻辑与当代修辞学——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Logic and Contemporary Rhetoric:The Use of Reason in Everyday Life)的作者卡恩(Howard Kahane)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正当他要学生复习那些“精巧的谓词逻辑的量化规则”时,一个学生以一种颇为反感的口气质问,他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所学的这些东西与约翰逊总统有关使越南战争升级的决定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卡恩所提到的这个问题是成立的,并且是尖锐的,是逻辑学家不能回避的。特殊地,数理逻辑可以说,我不回答这个问题;一般的,逻辑不可以这么说。这一问题不仅是针对“数理逻辑”的,也是针对“导论”的。在逻辑导论的教科书中,太多的实例都是逻辑学家为说明某种学理编出来的。这一背景促使非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个新的逻辑学分支的产生。

和非形式逻辑密切相关并同时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概念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非形式逻辑不同,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教育学理念。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比非形式逻辑宽。批判性思维不限于逻辑思维,但其实质部分是逻辑思维。作为逻辑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或作为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思维,就是日常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逻辑,有形式的,也有非形式的;大量的是非形式的。和非形式逻辑相比,批判性思维更强调逻辑知识和技能(形式的和非形式的)通过训练转化为思维素养。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在北美被称为一种新浪潮。

推动这一浪潮的动力,除了上述非形式逻辑兴起的原因以外,还有美国面临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压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教育评估系统连续对美国这一世界公认的教育大国的教育现状发出警告。据研究数据显示,和以前相比,一方面,现在的美国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但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美国人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训:我们应当教学生如何思考,但我们只是教学生思考什么。这是美国人意识到并强调在大学教育中能力培养高于知识传授。这一背景使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对美国的大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产生两个重要结果。

第一个结果,以“批判性思维”命名的课程及教材成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和“逻辑导论”并列的一种显示出生命力的新模式。和“导论”模式相比,“批判性思维”更注重日常思维实际,更注重非形式论证,更注重思维训练及其素材的选择。“批判性思维”对逻辑知识的覆盖,较不关注它们的“新”或“旧”,“现代”或“传统”,而更关注它们和人的日常思维和逻辑素养的实质性关联。

第二个结果,出现了一种以测试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综合能力标准化考试模式,即以美国的GRE、GMAT、LSAT等为代表的考试模式。这种考试的逻辑部分就称为Critical Reasoning(批判性推理)或Logical Reasoning(逻辑推理)。在逻辑教学史上,这种逻辑试题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它的科学性经受了时间和技术的严格检验。什么是逻辑思维素养,如何有效测试此种素养,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说明。这种逻辑试题,是批判性思维理念的实体形态。研究这样的试题,或许比研究繁多的定义更能理解什么是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南佛罗里达大学的托马斯的《自然语言中的实际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 in Natural Language)被看成是非形式逻辑的奠基性著作。此书展示了分析、评估出现于自然语言语境如书、论文、随笔、演说、社论、交谈中的实际推理或论证的技巧。从地域上说,非形式逻辑起源于北美。在其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加拿大温莎大学的约翰逊和布莱尔。他们的《逻辑的自我辩护》(Logical Self-Defence)是第一个强调非形式推理具体例子的导论性教科书之一。1996年开始,《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列上了“非形式逻辑”词条,并解释为“一种发展能够用于评估、分析和改进非形式推理的逻辑的尝试,而这些非形式推理不仅出现在人际交流、广告、政治辩论、法律论证之中,而且存在于报纸、电视、互联网和别的大众媒体所刊载的社会评论中。”

非形式逻辑最早被我国大陆学者了解是在1984年。当时,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尔特(John Nolt)在中国旅游期间顺访南京工学院,在该校作了一个报告,介绍了非形式逻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发展。诺尔特后来说,虽然中国的哲学教授对西方逻辑学新近的发展(如模糊逻辑和蒙太古语法)了解不少,但没有一个人听说过非形式逻辑。诺尔特本人可能不知道,直到1988年,中国出版的《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仍然把他的一部重要著作“Informal Logic:Possible Worlds and Imagination”书名中的“非形式逻辑”译作“非正统的逻辑”。诺尔特这样表述此次中国行给他的印象:“在中国的大学里,非形式逻辑的教学和发展有巨大的潜力(分析材料并不缺乏;普通中国出版物中最为频繁使用的论证模式似乎是诉诸权威)……如果中国人参与到非形式逻辑领域,他们将无可怀疑地带来他们新的理念,这将在实质上丰富我们的学科。”[※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