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0.224.11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

二 非形式逻辑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来 源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0
摘 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在我国的逻辑教学中,传统逻辑实现了两个转变。和“导论”模式相比, “批判性思维”更注重日常思维实际,更注重非形式论证,更注重思维训练及其素材的选择。诺尔特本人可能不知道,直到1988年,中国出版的《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仍然把他的一部重要著作“Informal Logic:Possible Worlds and Imagination”书名中的“非形式逻辑”译作“非正统的逻辑”。2010年3月, 《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的修订版——《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武宏志和周建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世,该书吸收了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研究的新成果,比第一版内容更为丰富。
关键词

逻辑学

思维

论辩

导论

传统逻辑

学报

数理逻辑

自然语言

谬误

诺尔

哲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非形式逻辑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字体:

我国非形式逻辑的传播和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谬误研究。

谬误是传统逻辑教材中重要的非形式内容。从1988年开始,谬误研究在我国和非形式逻辑结合。一批在非形式逻辑框架内研究谬误的论文和专著发表和出版。如武宏志、丁煌的论文《谬误研究对传统逻辑的意义》和《当代谬误研究评论》,先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发表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和《哲学动态》。丁煌、武宏志所著《谬误:思维的陷阱》一书于1990年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华新、汤军所著《雾区的寻觅:谬误学精华》于1990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90年代末起,香港学者黄展骥在大陆连续发表数十篇论谬误的文章,他的谬误分析突出了非形式逻辑的两个精神要点:脱离形式有效性标准;集中自然语言论证分析。特别是他对歧义谬误的分析很有新意。

第二个阶段是非形式逻辑的专门研究。

虽然“非形式逻辑”一语在研究谬误的著述中就已提到,但介绍非形式逻辑的专文是在90年代出现的。首篇介绍非形式逻辑的论文是南开大学王左立于1990年1月在《逻辑与语言学习》上发表的《非形式逻辑——一个新的逻辑学分支》。之后华东师范大学阮松于1991年7月在《哲学动态》发表的论文《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及其哲学意蕴》;随后,他在《逻辑与语言学习》杂志上开设专栏,连载“非形式逻辑讲座”,内容涉及非形式逻辑的兴起、论证的评估、预设、非形式谬误以及论证的建构等方面的内容。1996年,他在《南开学报》第6期发表《西方的非形式逻辑运动与我国逻辑学的走向》一文,介绍了非形式逻辑主要研究的11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中国当代逻辑学的走向以及非形式逻辑与传统逻辑、现代逻辑的关系提出了看法。

刘春杰1991年出版的《论证逻辑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非形式逻辑的专著。该书整合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论辩和谬误等互相关联的内容和方法,展开讨论了论证的各个方面,分析了传统论证理论中未曾考虑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论证的终点、论证的预设、论证的运动等,而且对一些老问题析出了新意。有学者认为,这部著作是传统论证理论的现代化。该书于2003年获第三届金岳霖学术奖(逻辑学)三等奖。

2003年,中山大学梁庆寅与其学生赵利合作撰写的《非形式论证的评价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提出,非形式论证是与形式论证相区别的逻辑论证,并进一步认为前者是非形式逻辑研究的内容,而后者是形式逻辑研究的内容。他们认为,非形式论证的结构常常是不明显的,因此,非形式逻辑是一种不严格的逻辑。论证评价方法是非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文中他们重点介绍了沃尔顿(Douglas Watlon)的谬误评价法、托马斯(Stephen Thomas)和格林南(Wayne Grennan)的矩阵评价法以及诺尔特(John Nolt)的可能世界评价法。

语用论辩学派是当前非形式逻辑的非常有影响的学派。语言学家们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引入了两本语用论辩理论经典著作:(1)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著《论辩、交际、谬误》(施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著《批判性论辩:论辩的语用辩证法》(张树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为了展现逻辑学家视角下的语用论辩理论,熊明辉和赵艺共同翻译了凡·爱默伦和汉克曼斯的《论辩:分析、评价与表达》一书,该书中文名更名为《论辩巧智:有理说得清的技术》,由苏天辅先生校对,2005年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晋荣东在《论非形式逻辑的现代性特征》一文中提出,非形式逻辑是现代逻辑。他认为,作为新的逻辑分支,非形式逻辑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特征的逻辑:从其兴起的动力说,它是一种旨在应对现代性问题的逻辑;从其发展的方式看,它是一种体现着逻辑自身现代性的逻辑;从其在中国的引入历程讲,它是一种对传统逻辑的现代化具有示范意义的逻辑。

根据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上“非形式逻辑”词条,演绎主义、谬误理论、论辩术与修辞学均是非形式逻辑的理论前提。2007年,梁庆寅与其学生江龙发表了《论辩术的新发展及其对科学论证的贡献》(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一文,他们讨论了从古希腊的论辩术到当代的语用论辩术以及沃尔顿的新论辩术的发展。然后,他们重点讨论了沃尔顿的新论辩术对科学论证分析与评价的贡献所在。

自2003年至2008年,延安大学武宏志发表了关于非形式逻辑的一系列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共计十余篇,分别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延安大学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佳木斯大学学报》、《榆林学院学报》、《求索》杂志和《法商研究》杂志。这一序列论文系统地介绍和探讨了非形式逻辑产生的背景,相关核心概念的含义,它在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作为一门新学科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创新性的应对,以及这门学科和我国逻辑教学的关系。2009年,武宏志、周建武和唐坚合著的《非形式逻辑导论》(上、下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对近十年来非形式逻辑研究的系统总结。武宏志教授是我国最早关注西方非形式逻辑的兴起,并在这一领域中研究著述最为丰富的学者之一。

2005年至2008年间,中山大学熊明辉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山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以及第六届国际论辩大会(ISSA 2006)公开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讨论了当前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势,讨论了当前非形式逻辑视野下的论证评价理论及其逻辑困难,探讨了阿姆斯特丹大学凡·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共同创立的语用论辩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结合北美的非形式逻辑理论给出了一个以自然语言论证的分析与评价为中心的论证评价框架,并提出了一个“广义非形式逻辑理论”的基本思想。

第三个阶段是和批判性思维结合。

非形式逻辑的前两个发展阶段侧重于研究,而和批判性思维的结合则侧重于教学。

我国的逻辑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传统逻辑向数理逻辑(针对专业教育)和逻辑导论(针对通识教育)的转化。到90年代中后期,在逻辑专业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在当代曾数度辉煌的我国逻辑通识教育却出现了停滞乃至萎缩的现象。不少院校原来为中文、法律、新闻、财经、政治、教育等院系开设的逻辑课或被取消,或被缩减课时,一部分青年教师转换专业方向,甚至调离教师岗位。曾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逻辑考试,被许多重要专业,如法律、中文等取消。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教学没有提供令受众,包括学生和决策者信服和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从整体上涉及我国逻辑学通识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综合能力标准化考试模式传入中国。1995年,我国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全国统考率先采用美国GMBA的综合能力考试方式,其中,逻辑测试是核心部分。这种逻辑测试的目标和内容,和逻辑通识教育有着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考试模式立即在我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17个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硕士专业全部实行综合能力全国统考,每年有20万考生为应试通过各种方式接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

上述两方面情况促使我国的逻辑学工作者从进一步发展和改革逻辑通识教育的角度,关注批判性思维,关注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结合。

国外批判性思维教材种类版本繁多,如何准确把握批判性思维的理念,正确处理与逻辑导论和非形式逻辑的关系,编写出在中国的课堂上有理想效果的教材,是有志于在中国逻辑教学中填补这一空白的中国逻辑学者面临的挑战。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和逻辑导论并列的我国逻辑通识课的另一种模式。目前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延安大学、燕山大学等。推出的主要教材有:武宏志和刘春杰所著《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谷振诣和刘壮虎所著《批判性思维教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杨武金所著《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2010年3月,《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的修订版——《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武宏志和周建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世,该书吸收了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研究的新成果,比第一版内容更为丰富。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