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方逻辑史专题研究举要
来 源
:
|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把归纳逻辑发展史、非形式逻辑发展史、逻辑哲学发展史的研究作为专题史研究案例归于西方逻辑史专题研究,或许属于“西方‘非形式的逻辑’史研究”。还有汪堂家的《哲学的逻辑表达与逻辑的哲学分析——从概念、定义与命题理论看莱布尼兹的逻辑哲学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李建华的《逻辑哲学的对象、范围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等涉及西方逻辑哲学史内容的论文。 | ||||||
关键词
:
|
逻辑哲学 逻辑学 哲学 数理逻辑 发展史 现代逻辑 语言逻辑 中国学者 自然语言 模态逻辑 语义学 |
在线阅读
三 西方逻辑史专题研究举要
字体:大中小
(一)概述
近十年来,我国学界对西方逻辑史的研究出现专题史和人物思想研究,在逻辑学各个分支领域都有系统的发展史的研究。其实专门史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只是在近十年其研究更深入与全面,而且研究者也不断增多。其重要特点体现在逻辑学不同领域的发展史研究。如哲学逻辑史、归纳逻辑史、语言逻辑史、逻辑哲学史等。
(二)哲学逻辑发展史研究
“哲学逻辑”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国内逻辑学界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引进国外哲学逻辑的研究成果,所以中国学者对哲学逻辑发展史的研究也是近几十年的事。目前中国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如刘壮虎所言,“哲学逻辑是从扩充古典逻辑或修改古典逻辑而来的一个逻辑分类”。“哲学逻辑包括模态逻辑、时态逻辑、多值逻辑、道义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等。”[※注]
1.概述
从已经发表的论文看,国内有许多学者开展对西方哲学逻辑发展史的介绍性工作,这些工作融入其研究之中,以弓肇祥、陈波、郑毓信、刘壮虎、李小五、胡泽洪、李建华等为代表。
弓肇祥的论文《简论哲学逻辑》(《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认为,哲学逻辑第一种含义是戴维斯指出的,关于逻辑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论研究;第二种含义是指像雷谢尔在“逻辑图”中的“哲学发展”项目下所列的那些逻辑系统,其中包括行动逻辑、道义逻辑、命令逻辑、优先逻辑、存在逻辑、时态逻辑、部分与整体逻辑、列斯尼夫斯基如的本体论、构造主义逻辑在唯名论和实在论争论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逻辑、认识逻辑、假定的逻辑、信息和信息过程逻辑、归纳逻辑证据、证实、接受的逻辑、概率逻辑等。芬兰逻辑学家冯·赖特总结为,哲学逻辑有时定义作运用逻辑分析传统上哲学家所关心的概念和概念的结构。弓肇祥的观点是,它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比第二种含义上的哲学逻辑更广泛的逻辑系统的群体。这个群体除了包括上面列举的逻辑分支外,还包括模态逻辑、多值逻辑、自由逻辑、量子论逻辑等。
陈波在《哲学逻辑的兴起》(《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1期)一文里,分析哲学逻辑在近几十年内的兴起和繁盛的原因,即根植于数理逻辑、当代分析哲学、现代语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的实际发展及其现实需要之中。他把哲学逻辑分为非经典逻辑、本体论的逻辑、认识论的逻辑、伦理规范的逻辑四个子群,并一一介绍所含内容。在《从〈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看当代逻辑的发展趋势》(《学术界》2004年第5期)一文里,介绍了《哲学逻辑手册》的提纲,刘新文在《新版〈哲学逻辑手册〉的内容结构》(《哲学动态》2004年第8期)文章里也介绍了《哲学逻辑手册》的结构。他总结为,由盖贝和冈瑟纳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正在陆续出版,其作者都是目前正活跃在逻辑学界的各个分支的前沿专家。手册各章独立成篇,为世界各国的逻辑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李小五专门发文介绍1993年国外哲学逻辑研究的新进展。就模态逻辑而言,他介绍了托马森在“模态三段论的语义分析”、克罗斯在“从世界到概率模态逻辑的概率语义学”、施韦策在“奎因的量化模态逻辑”、加格夫和哥拉恩科在“带名字的模态逻辑”、威廉姆森在“非正规模态系统的某些可允许规则”中所开展的工作。就相干逻辑而言,介绍了马雷斯和迈耶在语义学、奥肖逊和温斯坦在“相干后承和经验探究”中开展的工作。就直觉主义逻辑而言,介绍了万森在“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的子系统的功能完备性”、林肯和森德鲁夫在“把直觉主义蕴涵号线性化”、奥尔韦恩和邓恩在“线性逻辑的克里普克模型”、多森在“直觉主义命题演算的基本克里普克模型”、海兰和德佩瓦在“抽象扩张的完备直觉主义线性逻辑”、吉拉德在“逻辑的统一”、基南在“自然语言、可分归约性和广义公词”中开展的工作。就认知逻辑而言,介绍了辛格和阿谢尔在“一个关于意图和信念的逻辑”、汉森在“驳倒莱维同一性原则”、科勒姆贝蒂在“共同信念的形式语义学”、威特维恩和格鲁卡在“怀疑理智保持和信念修正”、麦克芬森在“有无可能使信念不是必然的”中开展的工作[※注]。
胡泽洪发表的《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1期)和《哲学逻辑:一个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两篇文章详尽地阐释了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历史。其概括总结为,在英美逻辑学界和哲学界,“哲学逻辑”这一概念具有多种含义,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斯特劳逊于1967年编辑了一本名为《哲学逻辑》的论文集,该文集收入了弗雷格、格赖斯、达米特、塞尔等哲学家的相关文章。英国牛津大学讲师格雷林于1982年出版了《哲学逻辑导论》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下内容:命题;必然性、分析性与先验性;存在、预设与摹状词;真理:实在论与融贯论;真理:符合论、冗余论与语义论;意义、指称、证实与使用;真理、意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同为英国牛津大学讲师的沃尔夫拉姆1989年出版了《哲学逻辑导论》一书(此书1990年重印)逻辑有两个分支,即形式逻辑和哲学逻辑。美国逻辑学家莱斯彻1968年出版了《哲学逻辑论集》一书,在该书的第一章“哲学逻辑的新近发展”一文中,莱斯彻谈到了他对哲学逻辑的看法。戈布尔2001年出版了《哲学逻辑》一书,该书的内容包括:经典逻辑;时间逻辑;直觉主义逻辑;自由逻辑;相干逻辑;多值逻辑;非单调逻辑;概率、逻辑与概率逻辑;条件;否定;量词;逻辑与自然语言。英国的盖贝和德国的冈瑟纳共同主编的《哲学逻辑手册》是目前国际逻辑界与哲学界比较流行的著作。该手册1983年至1989年出版了第一版,共分四卷。2001年起,该手册开始出版第二版,本版计划出版18卷。
2.《哲学逻辑研究》关于哲学逻辑发展史的论述
《哲学逻辑研究》是由张清宇、郭世铭、李小五等合作完成的一部史论结合的著作。内容包括一阶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条件句逻辑、多值逻辑、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弗协调逻辑、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在每一问题里都有史的论述。例如,在第一章“一阶逻辑”里,作者认为,“第一个完整的一阶逻辑系统是由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于1879年建立的。皮亚诺、皮尔士、施德罗和罗素等人为一阶逻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哥德尔和根岑等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一阶逻辑的元逻辑问题,证明了重要的定理”。在第二章“模态逻辑”里专门论述了逻辑学发展简史,等等。
作者认为哲学逻辑仍可说是各种非经典逻辑的统称。“历史上很早对非经典逻辑就已有过研究。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研究过模态逻辑,第欧多鲁克罗纳的著作中包含有时态逻辑的思想,对非经典逻辑的研究是从1910年开始的。80多年来,非经典逻辑的涌现有过三次高潮时期。第一次是二三十年代,刘易斯建立模态命题逻辑,卢卡西维茨和波斯特建立多值逻辑,海丁建立直觉主义逻辑。第二次是50年代,道义逻辑、认知模态逻辑、问题逻辑、相干逻辑、自由逻辑、时态逻辑、弗协调逻辑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代表人物是赖特、普赖尔、阿克曼、欣迪卡等。第三次是80年代,动态逻辑、模糊逻辑和非单调逻辑在这一时期掀起了一个高潮,代表人物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一些专家。每次高潮持续十多年,间隔约二十年。第二次高潮是由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发展所推动的,第三次高潮则是由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所推动的。”[※注]
3.[美]罗·格勃尔主编的《哲学逻辑》的翻译
罗·格勃尔主编的《哲学逻辑》由张清宇、陈慕泽等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哲学逻辑》是集国际相关专题的20多位杰出学者而完成的一部哲学逻辑著作。如序言说,“本书可以作为哲学逻辑一般课程的基础文献,它也可以作为某些研究专题的辅助资源和参考文献。”该书共20章,包括:一阶逻辑,高阶逻辑,集合论,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真,逻辑推论,模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时间逻辑,直觉主义逻辑,自由逻辑,相干逻辑,多值逻辑,非单调逻辑,概率、逻辑、概率逻辑,条件句逻辑,否定,量词,逻辑和自然语言。
(三)归纳逻辑发展史研究
“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学者对归纳逻辑发展史的研究除在逻辑学教材里有所简略介绍外,发表的论文有限。“如韦卓民的《培根的逻辑归纳法》、吴家国的《谈谈培根的归纳法》等。1961年培根诞生400周年,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召开了纪念培根的座谈会,会后编辑出版了《培根哲学思想——纪念培根诞生400周年》”[※注]。真正开展对归纳逻辑史的研究是1980年代以后。
1.1980年代归纳逻辑史研究
章士嵘在《国外归纳逻辑研究近况》(《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一文里从归纳疑难、归纳逻辑、归纳悖论、归纳逻辑新方向四个角度介绍国外归纳逻辑的研究状况。
杜声锋在《现代西方归纳逻辑研究评述》(《江汉论坛》1984年第6期)一文对现代西方归纳逻辑研究进行评述。他在简述休谟的“归纳问题”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就是在休谟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现代归纳逻辑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这个问题。现代归纳逻辑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在培根至穆勒的古典归纳逻辑意义上进行,继续探讨从已知的经验事实导出相应的普遍原理的逻辑。途径二是用概率论的定量分析和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探索有限的经验事实对一定范围的普遍原理的归纳支持和证实程度。罗素等人的研究接近于第一个方向,莱辛巴哈、卡尔那普等人的研究是循着第二个方向进行的。此文还介绍了“归纳的不一贯性”和“归纳悖论”、“反归纳主义”、莱辛巴哈概率论的归纳逻辑、卡尔那普“合理信念”与“合理决策”的归纳逻辑,亨佩尔对“归纳的一贯性”等观点。
陈晓平在《概率归纳逻辑的三大流派》(《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一文里把概率归纳逻辑分为概率归纳的频率理论、逻辑理论和私人主义理论三大流派。他认为概率归纳的频率理论发端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莱欣巴赫1934年发表的《概率论》首先创立了频率理论的概率归纳体系,萨门等人发展这一理论。概率的逻辑理论代表人物为;拉普拉斯、凯恩斯、杰弗里斯、卡尔拉普、欣蒂卡等。私人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把概率解释为个人的相信程度。代表人物如拉姆齐、萨维齐、杰弗里等。
江天骥在《归纳逻辑的新进展》(《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一文里,就西方学者对概率论的基础问题、推理方法上的革命、归纳逻辑和归纳推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关于归纳逻辑的几个争论较多或正在热烈争论的问题涉及:归纳逻辑和概率论的关系问题、怎样选择先验概率的问题、关于归纳接受的争论。
2.1990年代归纳逻辑史研究
1990年代关于归纳逻辑史及其专题研究的著作也较多,如邓生庆《归纳逻辑:从古典向现代类型的演进》(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王雨田《归纳逻辑导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任晓明《当代归纳逻辑探颐——论柯恩归纳逻辑的恰当性》(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晓平《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1994)、李小五的《现代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也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
邓生庆把归纳逻辑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归纳逻辑阶段,从17世纪年代到19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是培根、穆勒、休谟、休维尔、赫舍尔等,初步地建立了以归纳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理论,如培根三表法、穆勒实验四法,初步地描述了提高归纳结论可靠性程度的途径。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是古典归纳逻辑向现代归纳逻辑的过渡阶段。以凯恩斯为代表,他创立了第一个现代归纳逻辑的系统理论。第三阶段是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科恩建立了一种非帕斯卡概率逻辑。有的归纳逻辑理论还以模态逻辑作为基本的工具。自20世纪下半叶以后,归纳逻辑理论的发展与归纳悖论的研究有密切的联系。这一阶段较为有代表性的归纳逻辑理论有莱欣巴赫、卡尔纳普、欣蒂卡、莱维、赫斯、科恩等人的归纳逻辑理论[※注]。
黄豆认为,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一是在培根—穆勒的归纳逻辑古典意义上,继续探求从已考察的经验事实导出相应普遍原理的逻辑途径;二是运用概率论的定量分析和公理化、形式化的手段探索有限的经验事实对于适应于一定范围的普遍原理的“归纳支持”和“确证”程度。罗素的研究比较接近第一个方向;卡尔纳普,莱辛巴哈,亨佩尔等人的研究则是循着第二个方向进行的[※注]。
李小五的《现代归纳逻辑与概率逻辑》介绍了现代归纳逻辑和概率逻辑的理论,分析了国外各种逻辑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李小五在《何谓现代归纳逻辑》(《哲学研究》1996年第9期)一文里认为,整个20世纪,归纳逻辑的研究可谓是起步早,发展缓慢,成果不多。特别是从70年代以后,逻辑学家纷纷离开了对归纳逻辑的研究而转向别的逻辑。80年代以来,归纳逻辑的研究沉寂下来,现在国外逻辑界几乎已经没有人宣布在研究归纳逻辑。80年代以来,国外虽然出了一批关于归纳逻辑方面的专著,但主要是整理以前的归纳逻辑理论,分析其哲学意义及其局限,并没有看到具有独创性的归纳逻辑系统。我国从90年代以来有几位青年学者发表了一些有关的论文和几部专著,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绝大多数仍偏重于科学哲学或逻辑史方面,在逻辑系统的建构方面几乎没有新东西。
3.20世纪初归纳逻辑史研究
在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归纳逻辑史的著作,也发表一批论文,如陈晓平的《关于归纳逻辑的若干问题——对现代归纳逻辑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5期)、任晓明等的《美国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研究概况》(《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1期)、熊立文的《归纳逻辑在现代的发展》(《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何向东等的《归纳逻辑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3期),等等。其中《归纳逻辑研究述评》在对国外卡尔纳普、波普尔、欣迪卡、莱维与赖兴巴赫等的归纳逻辑研究和国内鞠实儿、陈克艰、李小五、熊立文、陈晓平与刘壮虎等的归纳逻辑研究进行了述评的基础上,就归纳逻辑是否是逻辑的两种争论进行了述评。作者认为,虽然归纳逻辑的基础理论研究似乎已经走入低谷,但其应用研究却方兴未艾。
熊立文《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概率逻辑的发展为线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归纳逻辑各个流派的理论,包括:逻辑贝叶斯派代表人物凯恩斯和卡尔那普的归纳理论、芬兰学派的归纳理论、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赖欣巴哈的归纳理论、主观贝叶斯派的归纳理论、冯·赖特的排除归纳法理论,本书还介绍了主观概率的应用——贝叶斯决策理论以及关于归纳接受的各种理论。
邓生庆、任晓明《归纳逻辑百年历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将近百年归纳逻辑发展史划分为古典归纳逻辑的终结阶段、古典归纳逻辑向现代归纳逻辑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归纳逻辑进一步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并对有代表性的归纳逻辑理论作了详细评述,如对凯恩斯、莱辛巴赫、卡尔纳普、勃克斯、科恩、冯赖特等归纳思想进行研究,还对主观贝叶斯主义的概率理论、20世纪末归纳概率逻辑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四)语言逻辑发展史研究
语言逻辑也称自然语言的逻辑,自然语言的逻辑发展史的研究大多国内学者也是贯穿其理论研究之中。当然也出现专门研究20世纪语言逻辑发展史的著作。新中国成立60年的研究大致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后。
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从这一期间出版语言逻辑方面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看,专门对西方语言逻辑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不多,作为真正对西方语言逻辑发展史研究的成果集中于李先焜、陈宗明、王靖华等少数学者身上,邹崇理在《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3期上以《蒙太古语义学简介》为题概述蒙太古语义学。另外以“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研究班”名义,作为《语言逻辑文献资料选》在《思维与智慧》(1989年第4—5期)上发表《语言逻辑》(上、下)。
李先焜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增刊的文章《语言逻辑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在其他文章或著作里也有论述,如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语言哲学与语言逻辑》]详细地论述了西方和苏联自然语言逻辑发展的概况。就西方语言逻辑研究而言,他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斯多亚派、古罗马时期、欧洲中世纪、近代语言逻辑的研究、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到19世纪、20世纪的语言逻辑研究史,认为20世纪真正开展了对语言逻辑的研究。在史的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几种趋势:从对语言表面语形的分析逐渐深入到对语义的分析;不仅注意语句本身的分析,而且注意对言语环境的分析;从外延逻辑逐渐发展成内涵逻辑。
陈宗明的论文《关于语言逻辑问题》、《思维与智慧》(1984年第1期)和《语言逻辑的历史和现状——语言逻辑漫话之一》、《思维与智慧》、(1986年第3期)认为,语言逻辑的研究从传统逻辑的领域发展到现代逻辑的领域,从人工语言的逻辑发展到日常语言的逻辑,从语形的研究发展到语义和语用的研究,从外延逻辑发展到内涵逻辑,从非形式化的方法发展到形式化的方法,从哲学界、逻辑界发展到语言学界。他从语义理论、词项理论、定义理论、预设理论、语境理论五个方面分类介绍语言逻辑的发展。
王靖华连续以《西方逻辑史语言逻辑思想概观》为题在《思维与智慧》(1987年第3—6期、1988年第2期)上发表五篇论文,把西方语言逻辑思想发展分为古希腊罗马阶段的语言逻辑思想萌芽、中世纪语言逻辑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至近代语言逻辑思想、现代阶段语言逻辑思想及其特点。并对每一阶段的代表人物的思想逐一介绍,并总结出每一阶段的语言逻辑思想特点。他认为,如果说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对日常语言的逻辑分析直接导致了“语言逻辑”这一术语的诞生,那么萨默斯、卡尔纳普、斯特劳森的工作则分别从传统逻辑、人工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角度开始了语言逻辑研究的尝试;如果说现代指号学奠基人莫里斯的“指号三分法”语形、语义、语用为语言逻辑描述了一个大致轮廓,那么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乔姆斯基,及其弟子生成语义学创始人莱柯夫和蒙太格语法的创始人蒙太格的工作则分别从语法学、语义学和内涵语义语境的理论方面大大充实了现代语言逻辑的内容。
2.21世纪西方语言逻辑思想发展史研究
这一时期关于语言逻辑的研究不仅出现鞠实儿、邹崇理、蔡曙山、黄华新等著作等身的学者,而且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有许多成果进入世界前沿。在他们的研究中涉及西方语言逻辑思想发展史或专题的问题,但是真正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语言逻辑思想发展史的学者以陈道德为代表。也有部分学者发表这一方面的论文。
邹崇理的专著《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从纵向角度,整理出自然语言逻辑各理论的发展脉络。专著《逻辑、语言和信息》(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从宏观角度给出整个逻辑语法群体的概观;第二章介绍刻画自然语言量化结构的广义量词理论;第三章讨论新颖的语义理论——情境语义学;第四章阐述各种各样的动态语义理论;第五章介绍加标演绎系统以及该理论应用于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成果。
夏年喜的论文《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把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蒙太格语法。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现理论、情境语义学等十分有影响的形式语义学理论。接着又出现了动态语义学、类型一逻辑语法、自然语言理解的加标演绎系统等各具特色的理论。她总括国内外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特点,认为其发展趋势为四个方面:形式化的趋势,重视语用的趋势,贴近人们对自然语言的实际理解过程的趋势,多学科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趋势。
陈道德出版的著作《20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和发表该方面的论文系统地论述了西方语言逻辑发展的历史。该著作14章,其中有9章是写西方语言逻辑发展史的。内容包括:意义的指称论(弥尔的指称理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罗素的指称理论、维特根斯坦的指称理论、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的指称理论),意义的使用论(对奥古斯丁语言观的批判、语言游戏观、意义即使用),意义的真值条件论,可能世界语义学,语境与索引词理论(弗雷格论语境与索引词、罗素论语境与索引词、巴尔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与斯特劳森对语句和语句的使用的区分、蒙太格和卡普兰的索引词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论言语行为、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修正与发展),隐含与预设理论,逻辑语法理论,代词理论与TFL系统。他还把国外语言逻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主要包括弗雷格关于含义与指称的思想、索引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等;(2)形成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包括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隐含理论、蒙太格语法等,蒙太格语法是语言逻辑形成的标志性成果;(3)发展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现理论情境语义学、加标演绎系统等。
(五)逻辑哲学发展史研究
在西方,逻辑哲学始于20世纪初,逻辑哲学引起我国学者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是大多数学者赞同的意见。我国学界对于逻辑哲学的研究,胡泽洪在《20世纪我国逻辑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一文里作了很好的评述。他把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历程分成两个主要阶段,即起始研究阶段与深入研究阶段。他认为在起始研究阶段,我国的逻辑与哲学工作者一方面大量翻译了西方的逻辑哲学通论与专论性著作,另一方面则通过撰写论文或著作向国内学术界介绍逻辑哲学这一学科或领域,并就一些问题展开自己的研究。这一阶段应该是西方逻辑哲学传播期,属于西方逻辑哲学史的内容。当然在他所分的第二阶段也存在从史的角度对逻辑哲学的研究。
1.西方逻辑哲学著作的翻译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引用《20世纪我国逻辑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的总结。“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译著有邓生庆翻译的奎因的《逻辑哲学》(三联书店,1991年)、罗毅翻译与张家龙校对的哈克的《逻辑哲学》(该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翻译完成交出版社,但正式出版则到了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牟博翻译的格雷林的《哲学逻辑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江天骥等翻译的奎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晏成书翻译的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尹大贻翻译的艾耶尔(A.J.Ayer)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梅文翻译的克里普克的《命名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等等。可以说,上述译著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影响了我国学术界关于逻辑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性质的初步看法。”[※注]这些著作的翻译确实是研究逻辑哲学的窗口,例如,哈克的《逻辑哲学》不仅成为许多高校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且也是一些学者著书的文本。
2.中国学者逻辑哲学著作中的西方逻辑哲学史研究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学者的逻辑哲学著作陆续出版,据胡泽洪的统计,“就通论性的著作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波的《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和《逻辑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逻辑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清宇主编的《逻辑哲学九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梁彪的《逻辑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版年)、王路的《逻辑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胡泽洪的《逻辑的哲学反思——逻辑哲学专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黄斌的《语言逻辑哲学——难题与解析》(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等等。就专论性的著作来看,则包括张家龙的《模态逻辑与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弓肇祥的《真理理论——对西方真理理论历史地批判地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与《可能世界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张建军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注]
这些著作大多是以评述西方逻辑哲学思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陈波的《逻辑哲学引论》和《逻辑哲学导论》两部著作不仅专节叙述“逻辑哲学的兴起”,而且在研究逻辑哲学不同问题时也介绍西方学者的观点,如在论述“符合论和塔斯基的真定义”时,梳理出符合论的传统,详细叙述塔斯基的真定义,归纳出塔斯基的真定义的特点。《逻辑哲学九章》的许多章节也是如此。如讲“蕴涵”时涉及发展史的内容:“古代和中世纪的蕴涵理论、近现代的蕴涵理论”;讲“悖论”时,也包含“悖论简史”。
3.中国学者逻辑哲学论文中的西方逻辑哲学史研究
国内学者已经发表不少逻辑哲学方面的论文,涉及逻辑哲学史的论文也很多,仅举例说明。如郑文辉的《逻辑哲学的历史背景、含义及其范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认为逻辑哲学问题早发端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研究过逻辑哲学问题,麦加拉——斯多葛学派研究过真值问题、悖论及其初步的解决方案、蕴涵等逻辑联结词,在中世纪,许多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关注意义、指代、共相、模态等问题,近现代许多人,像弗雷格就研究了逻辑哲学,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哲学家,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现在关于这方面较有影响的专著除了维特根斯坦的之外,还有奎因的《逻辑哲学》、哈克的《逻辑哲学》。此文还分析了逻辑哲学产生背景,基本含义、研究范围以及意义等。
陈波的《西方逻辑哲学研究述介》(《哲学动态》1993年第10期)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开始评述,认为蒯因写有一部真正意义的《逻辑哲学》。之后又评述了苏珊·哈克著的《逻辑哲学》、《异常逻辑》、巴斯卡·恩格尔著的《真理的准则——逻辑哲学引论》、格雷林的《哲学逻辑引论》、沃尔弗拉姆的《哲学逻辑引论》。
胡泽洪的《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1期)认为,目前在我国哲学与逻辑学界影响比较大的逻辑哲学的英文文献主要有英国逻辑学家哈克的《逻辑哲学》,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奎因的《逻辑哲学》、美国学者库尔勒编辑的《逻辑哲学》等,此外,英国学者里德的《对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他还对这几部著作内容作了介绍。
王路的《逻辑哲学研究述评(上、下)》(《哲学动态》2003年第4、第5期)从“含糊的用法”、“明确的说明”、“不同的看法”三个方面述评西方的逻辑哲学研究状况。作者认为,1967年11月10—12日在伦敦开了一个以“哲学逻辑”为题的学术讨论会,两年以后,与会论文结集出版,名称不变(Philosophical Logic,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69)。1971年,普特南发表论文《逻辑哲学》。科奈于1976年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逻辑哲学》文集,1978年,科比和古尔德编了一本题为《当代哲学逻辑》的文集,1996年出版了一本文集《哲学逻辑与逻辑的哲学》,以上文章和文集采用了“哲学逻辑”或“逻辑哲学”的名称,但是对这两个名称没有明确说明,所以称“含糊的用法”。“明确的说明”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哲学逻辑杂志》(Th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正式出版。该杂志明确地说,它的范围限制在使用形式方法或探讨逻辑理论中的论题的哲学研究。1980年出版了一本杂志,题目是《逻辑的历史和哲学》(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直接含有“逻辑哲学”(Philosophy of logic)这一表达。1983年,《哲学逻辑手册》第一卷出版,从1993年起,Nicholas Copernicus University Press 每年出版一本文集,题目为《逻辑与逻辑的哲学》(Logic and Logical Philosophy),1994年出版了一本文集《逻辑哲学在波兰》。“不同的看法”是讨论斯特劳森的《哲学逻辑》、哈克的《逻辑哲学》、沃尔夫拉姆的《哲学逻辑》、格雷林的《哲学逻辑导论》、恩格尔的《真之标准——逻辑哲学导论》、戈布尔的《哲学逻辑》等书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逻辑哲学观。
另外,还有汪堂家的《哲学的逻辑表达与逻辑的哲学分析——从概念、定义与命题理论看莱布尼兹的逻辑哲学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李建华的《逻辑哲学的对象、范围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等涉及西方逻辑哲学史内容的论文。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