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代因明(佛教逻辑)研究概况
来 源
:
|
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一)当代因明研究经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66年为第一阶段。吕澂先生发表了《西藏所传的因明》,对藏传因明勾玄提要,开汉地学者研究藏传因明之端。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办了因明讲习班,虞愚教授为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省市的逻辑、哲学、佛学工作者30多人讲授了因明的理论、历史和印度因明原著《因明入正理论》。刚晓法师《因明二论》对《因明正理门论》的讲解侧重佛教义理,别具特色。在列为国家“六·五”重点项目的《中国逻辑史》五卷本(1989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对唐代因明、现代因明和藏传因明发展史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此书涵盖了印度因明、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 | ||||||
关键词
:
|
因明 涅槃 佛教 吕澂 正理 ⊆ 梶 逻辑学 研究概况 通论 译本 |
在线阅读
一 当代因明(佛教逻辑)研究概况
字体:大中小
(一)当代因明研究经历三个阶段
1949年至196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与此前30年相比,波澜不兴。在大陆总共只有10多篇论文和译文发表,没有出版新的因明著作。吕澂先生发表了《西藏所传的因明》,对藏传因明勾玄提要,开汉地学者研究藏传因明之端。虞愚先生从印度威提布萨那博士著的英文本《印度逻辑史》中翻译了第三章,题为《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为汉地学者了解法称因明学说提供了资料。在传习方面,虞愚先生从1956年至1966年在中国佛学院讲授因明10年。1961年学部委员、著名佛学、因明专家吕澂先生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之邀请,开办南京佛学班。他开设因明课,讲解了《因明入正理论》。
第二阶段是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在大陆,因明研究和传习完全停止。一场浩劫使得因明专家受到摧残,因明图书资料被扫荡。
197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因明研究如枯木逢春,欣欣向荣。这是汉传因明史上最为兴盛的时代。
(二)第三阶段因明研究概要
1.因明座谈会和7次全国学术讨论会成为强大动力
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科学、抢救濒临灭绝学科的号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于1982年2月在北京召开抢救因明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呼吁,要把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当作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此呼吁用《要报》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从此,因明研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有力支持。[※注]
1983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人民出版社共同发起召开了全国首次因明学术讨论会。会址设在唐玄奘游学印度、输入因明所经过的著名古城敦煌、酒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甘肃、西藏、青海、江西、河南等省、市、自治区的因明、逻辑、哲学、宗教学的专业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共55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订了《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的编写计划和部分初稿,成立了因明研究工作小组。会议集中地讨论了四个专题:一是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历史总结和评价;二是因明、名辩和逻辑三大体系的比较;三是因三相的性质和意义;四是因明和佛教的关系。[※注]
全国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于198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有40位藏汉因明学者参加会议。与会者建议:一要加强藏传因明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二要有健全的研究方法;三要花财力培养人才;四要组织力量写几部书;五要建立因明学术团体,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以上三次会议对当代中国的因明研究无疑起到了极其有力的推动作用。
2006年6月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来自美国、法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因明专家与大陆的研究者共襄盛举。与会人数之多,达到前所未有的110人。会上僧俗合璧,老中青结合,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藏传、蒙传和汉传以及欧美的因明研究交相辉映。共收到论文81篇,涉及面广泛。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我国的因明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明专业委员会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会议,创办《因明》期刊,每年出1期。这一决定已经得到实施。
2.社会科学院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人员成为因明研究的主力军
在30多年中,从事因明研究、翻译、编辑的人员比前30年大为增加,他们主要来自全国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院的逻辑学、佛学、西藏学、哲学、语言学专业工作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成为因明研究和传播的主力军。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办了因明讲习班,虞愚教授为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省市的逻辑、哲学、佛学工作者30多人讲授了因明的理论、历史和印度因明原著《因明入正理论》。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了“因明、中西方逻辑史”讲习班,由虞愚教授向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科研、教学人员教授了因明理论。其中有些人成为因明研究的专门人才。西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贵州大学和燕山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为上千研究生、本科生开了因明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培养了因明博士研究生。
3.出版了7部因明文集。从1982年起到1994年,出版了3部因明论文集。
论文写作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共收集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的论文和译文70多篇,基本上反映了大陆因明研究的广度、深度和不同学术观点。从2006年起,中国逻辑学会所属因明专业委员会每年出版一本因明论文集,至今已出版四集(后三集以杂志形式出版)。
4.一大批各类著译的出版反映了20世纪末因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1)有通论性的著作数种。石村先生的《因明述要》是“文化大革命”后率先绽放的报春花,该书由中华书局一版再版,发行量巨大,对因明的普及有着广泛影响。在80年代中期出版了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这是一本很有影响的专著。90年代中期又有郑伟宏的《佛家逻辑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问世。此书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面提出一家之说。2008年又出版了张忠义的《因明蠡测》,该书强调从语用逻辑的角度,发掘因明的现代价值。
(2)《因明大疏》的注本和敦煌遗珍唐疏研究各一种。窥基《因明大疏》的注释由中国逻辑史学会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标点和注解,收入《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这是全本标点的简略注本。沈剑英的《敦煌因明文献研究》是研究敦煌遗珍中唐代文轨《庄严疏》残本和净眼的《略抄》和《后疏》的一本专著。此书分《考论篇》、《释文篇》和《校补篇》。这本专著很有文献参考价值。
(3)先后出版了4本关于《理门论》的专著和《入论》的讲解三种。沈剑英的《佛家逻辑》于1992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巫寿康博士的遗著《因明正理门论研究》于199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郑伟宏的《因明正理门论直解》(以下简称《直解》)于1999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三本《理门论》专著的出版是汉传因明史上的重要成果。对《理门论》逻辑体系的评价,三本书持三种不同见解,是因明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这表明我国对《理门论》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刚晓法师《因明二论》对《因明正理门论》的讲解侧重佛教义理,别具特色。
吕澂先生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原是南京佛学班上用的讲稿,经吕澂先生本人订正后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此书深入浅出,既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又有很高学术价值。吕先生博览梵、汉、藏三种文字因明资料,讲解深刻准确。在郑伟宏的《通论》和刚晓法师的《因明二论》中都有《入论》讲解。
(4)出版了多种有关印度因明发展史和汉传因明史著作以及三大逻辑史比较研究著作。在列为国家“六·五”重点项目的《中国逻辑史》五卷本(1989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对唐代因明、现代因明和藏传因明发展史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早在1979年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周文英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稿》,对隋唐时期因明的输入、清代、近代因明的复苏都作了评介。此外,他还撰写了《印度逻辑史稿》六章,其中关于中古逻辑学派一章是对印度因明的专题介绍。杨百顺的《比较逻辑史》著作于1989年问世。该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印度和西方逻辑史的发展。1992年曾祥云的《中国近代比较逻辑思想研究》出版。这篇博士论文是关于三大逻辑比较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专著。姚南强的《因明学说史纲要》出版于2000年。此书涵盖了印度因明、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随后又有沈剑英主编的《中国佛教逻辑史》于2001年出版。全书分汉传、藏传和近现代的因明研究。最晚出的是由郑伟宏承担的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传佛教因明研究》,由中华书局于2007年出版。此书大力弘扬玄奘的因明成就,以唐疏为钥匙打开陈那因明体系的大门,对其逻辑体系作了反传统的解读。
(5)翻译、出版了印度因明和正理的经典著作,梵、汉、藏、蒙、英、日各语种对勘研究有新进展。巫白慧先生发表多篇论文对陈那新因明理论作梵汉对勘研究。郭良鋆、韩廷杰都做了将《入论》梵文原本与奘译本的详细对勘研究。[※注]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中附有印度正理派的经典著作《正理经》汉译本。它是根据宫坂宥胜的日译转译的。姚卫群、刘金亮则直接根据梵本译出了《正理经》。刚晓法师的《正理滴点论解》比较三译本之同异,有助于对《正理经》原文的理解。
1980年法尊法师从藏文中将陈那的后期因明代表作《集量论》译出全本,题为《集量论略解》,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他根据陈那的释文详加串解,并参照《理门论》等随处附注,还对二种藏本的同异、优劣,做了考订辨正。此书的出版使汉地学者得以了解陈那晚期的因明思想。
《正理滴论》是法称因明体系的一部简论,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主要依据此论研究法称因明。1982年《世界宗教研究》杂志刊登王森先生早年从梵文原本译出的中文本。在同一期上,还刊有杨化群的藏译本。在1994出版的《因明研究》论文集中又有由韩镜清从藏本中翻译的汉译本,题为《正理滴点论》。《释量论》是法称因明体系的一部广论,总集法称因明理论之大成。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刊印了法尊法师的汉译本。法称因明广略二论的出版拓宽了汉地学者的眼界。
(6)对国外因明研究成果的译介。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张春波翻译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梶山雄一的《印度逻辑学的基本性质》一书。梶山雄一主要分析了印度逻辑学不同于西方形式逻辑的特点。作者指出,陈那三支在严格意义上不能说是基于概念包摄关系的演绎推理。
孙中原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译出日本逻辑学家末木刚博的《逻辑学的历史》、《因明的谬误论》,该论用数理逻辑来整理《入论》中提出的33种过失。二论在基本观点上未能准确地把握住原著的本来意义,例如,同、异品未除宗有法,把本来是联言命题的九句因统统表述成选言命题,纵然有先进的逻辑工具作指导,也不免南辕北辙。这一教训值得记取。
1997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宋立道、舒晓炜翻译的世界学术名著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佛教逻辑》的英文原本对中国20世纪的因明研究以深刻的影响。汉译本的出版为广大因明研习者提供了方便。
(7)出版了多种逻辑辞典和一种因明辞典。从20世纪80年代起集体编写了多种逻辑辞典,都有因明条目,有利于因明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吉林人民出版社率先出版了《逻辑学辞典》,随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1994年出版的《逻辑百科辞典》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研究人员邀请部分院外专家共同编写,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逻辑学大辞典》,是在《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其中大部因明条目结集为《因明辞典》,于2008年出版。
(8)佛教界的因明传习活动蓬勃展开
中国佛学院和分院以及各省市佛学院纷纷开设因明课。杭州佛学院年轻的刚晓法师不仅讲授了陈那《理门论》、天主的《入论》,而且讲授了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释量论》以及正理派的《正理经》。成为我国因明史上讲授印度逻辑经典著作种类最多的学者。讲稿未经修饰,完全按录音记录稿出版,效率虽高,但也稍欠严谨。
最近30年,发表因明类文章300篇左右,与前30年相比,可谓洋洋大观,而与逻辑学类文章成千上万相比,相去甚远。这说明,因明研究虽然有长足进步,但是仍未摆脱“冷门”之命运,因明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面既要看到成果显著,也要看到不足,不少论著在因明与逻辑两方面还存在许多常识错误。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