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内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机构和刊物
来 源
:
|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第一篇 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与理论的探索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是目前国内研究人员最多、研究方向最全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八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主要成员7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岭南港澳历史地理、边疆民族历史地理和中外交通历史地理。菊地利夫:《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辛德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 ||||||
关键词
:
|
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 历史地理学 地理 研究中心 地理学 地理研究 地图集 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 教授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国内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机构和刊物
字体:大中小
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是目前国内研究人员最多、研究方向最全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成立,与1954年开始的谭其骧教授参与和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密不可分。1959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81年历史地理专业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1982年,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所。1999年,历史地理研究所入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职人员3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人、工程师1人、行政教辅人员5人。周振鹤、葛剑雄和姚大力为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张晓虹担任所长。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自然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历史疆域政区与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历史人口地理与人口史研究、边疆史地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历史社会地理研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主要代表成果有:《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上海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中国行政区划通史》《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以及《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此外还有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主办的学术刊物为1981年创刊的《历史地理》,曾为CSSCI来源集刊。[※注]现《历史地理》已获批成为正式期刊,刊名改为《历史地理研究》。
二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前身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后者是于2003年在原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的,同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改建为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历史地理学是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支撑学科,奠基人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史念海教授。目前研究院中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共有1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讲师(助理研究员)4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环境变迁与重建、历史人文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文化名城保护、历史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地理、村镇历史文化等。
主办的学术刊物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和《中国古都研究》集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创刊于1987年,现为CSSCI来源期刊。《中国古都研究》创办于1983年。[※注]
三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立地质地理系,侯仁之教授任系主任,从事与历史地理学相关的教学科学活动。1957年,侯仁之教授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78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分为地质系和地理系,在地理系经济地理教研室内设置了“历史地理小组”。1981年,“历史地理小组”独立为“历史地理教研室”,1984年改名为“历史地理研究室”,且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1992年,以“历史地理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挂靠于城市与环境学院。2003年,在新合并成立的环境学院之下设“历史地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历史地理、区域环境变迁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地理学思想史等。代表成果有:《北京历史地图集》(1、2、3集)、《环境变迁研究》(1—5 卷)、《历史地理学四论》《北京城市历史人口地理》《宋代农业地理》《从王朝地理到历史地理》《世界文化地理》等。[※注]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之外,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中也设有历史地理专业,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历史城市地理、古地图、历史地理文献、历史军事地理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受制于现有的学科体制,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长期无法引进研究人员,随着原有研究人员的退休,整体研究实力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历史研究所下属的历史地理研究组。1977年,随历史研究所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60—70年代,历史地理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参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负责编绘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 80年代以来,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的工作。
目前研究室研究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1 人、副研究员3 人、助理研究员2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历史地图集的编纂与研究、历史地名、历史地理学学科动态、历史城市地理、古地图、历史军事地理。近年来的代表成果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注]
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纂完成后,历史地理研究室人员逐渐减少,影响力也有所减弱,不过随着研究方向逐渐从地名、政区地理向历史地理其他领域转型,以及近年来研究人员的增加,研究力量逐渐恢复。
五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是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教授开创的,1981年在中国古代史学位点设立历史地理方向,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研究所成员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演化过程与规律、古代荆楚地理与文化、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注]
六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成员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代表成果有:《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重庆古旧研究》《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主办的《中国
人文田野》集刊,主要反映人文学者田野考察的成果、过程和方法,在历史地理学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七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在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过程中,中山大学培养了一批从事历史地理的研究人员;1980年之后,侯仁之先生培养的博士生司徒尚纪回到中山大学任教;2003年之后,从复旦大学引入了吴滔、谢湜和于薇三名青年学者;2012年正式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历史地理学之外,还借鉴历史人类学和社会经济史的方法,重点从事山地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
八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主要成员7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岭南港澳历史地理、边疆民族历史地理和中外交通历史地理。
九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目前研究人员6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主要从事历史地名、历史政区、古地图、学术史、气候变迁、历史区域地理等领域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英国国家图书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史地徘徊》《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等。
十 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云南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学术传统。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已开展中国西南边疆史地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国瑜与尤中、朱惠荣在云南大学继续从事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科研。2004年,云南大学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历史地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18年成立了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历史地理研究所目前研究团队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研究领域涵盖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城市地理、边疆地理、交通地理、民族地理以及古地图、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历史地理学术史等诸多方面。
除了上述单位之外,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中都有历史地理的专门研究机构或者研究人员。
推荐书目
目前出版的历史地理学的概述、理论著作、工具书以及一些著名学者的文集
以下列出了一些历史地理学的概述、综述、理论著作(或译作)以及工具书,此外一些学者的论文集很难归入后面各篇以及各章的内容之下,因此也一并列入(按姓氏的音序排列)。
陈雄:《历史地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 及其学人群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陈芳惠:《历史地理学》,(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77年版。
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丁超:《史地徘徊》,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杜瑜、朱玲玲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侯仁之:《历史地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韩光辉:《历史地理学丛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版。
姜道章:《历史地理学》,(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林頫:《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锡涛:《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恩军:《中国历史地理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版。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史念海:《史念海全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河山集》收录其中)。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石泉:《中国历史地理专题》,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隋丽娟:《中国历史地理》,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谭其骧:《长水集》(上册、下册和续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谭其骧:《谭其骧全集》,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谭其骧、史念海、陈桥驿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王恢:《中国历史地理通论》,(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吴宏岐:《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伟然等:《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国历史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上),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下),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邹逸麟主编:《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苏]热库林(Жекулин,B.C.):《历史地理学:对象和方法》,韩光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日]菊地利夫:《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辛德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