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7.59.25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第一节 以考订为主的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第二篇 历史人文地理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历史政区,是“沿革地理”的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研究范畴,同时基于文献进行考订的能力也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功,因此历史学所强调的“四把钥匙”中的“地理”实际上更多指的是考订古代政区演变的能力。如孙亚冰和林欢的《商代地理与方国》[※注]、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注]和《战国政区地理》[※注]、马孟龙的《西汉侯国地理》[※注]、李晓杰的《东汉政区地理》[※注]、胡阿祥的《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注]、翁俊雄的《唐初政区与人口》[※注]《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注]和《唐后期政区与人口》[※注]、刘统的《唐代羁縻府州研究》[※注]、李治安的《行省制度研究》[※注]。
关键词

地理

考订

沿革

研究成果

行政区划

清史

工具书

西汉政区地理

制度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图集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以考订为主的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

字体:

历史政区,是“沿革地理”的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研究范畴,同时基于文献进行考订的能力也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功,因此历史学所强调的“四把钥匙”中的“地理”实际上更多指的是考订古代政区演变的能力。正如第一篇所述,受到“沿革地理”强烈影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其诞生的最初数十年中,在研究和学术评价方面,也将对古代政区的考订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由于这方面的成果众多,因此无法进行全面的概述。虽然众多学者对历史政区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且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已经大致得出了共识,例如县、郡的产生过程,历史时期州的数量、名称及其演变等,但从这几十年这一领域的发展来看,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者当属周振鹤。

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注]是较早对某一朝代的政区进行全面考订的著作,虽然至少自清代的乾嘉学派以来,对于古代政区的考订做出了大量成就,但或基本属于对某一地理志书的考释、校勘,或属于对某一地理志书所展现的某一王朝某一时期或者某一时段的政区及其演变的考订,缺乏对某一王朝政区地理的系统性研究。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全书共分三篇,全面研究了西汉一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上篇为“高帝十王国地区沿革”,下篇为“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地区沿革”,附篇中包括了“有关汉县沿革的几个问题”和“楚汉诸侯疆域新志”两文,书后还附有“西汉郡国沿革表”。

这方面研究成果中不可忽略的就是严耕望的《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注],不同于历史地理学者进行的政区沿革的考订,这部著作的重点在于对制度本身的详细梳理,但不可否认的就是地方行政制度是政区研究的基础,因此严耕望的这部著作长期以来被列为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必读书目。

在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之后,以王朝为对象的政区地理的研究纷纷涌现,如孙亚冰和林欢的《商代地理与方国》[※注]、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注]和《战国政区地理》[※注]、马孟龙的《西汉侯国地理》[※注]、李晓杰的《东汉政区地理》[※注]、胡阿祥的《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注]、翁俊雄的《唐初政区与人口》[※注]《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注]和《唐后期政区与人口》[※注]、刘统的《唐代羁縻府州研究》[※注]、李治安的《行省制度研究》[※注]10、靳润成的《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注]1等。

基于众多的研究成果,自2007年开始,在周振鹤的主持下,出版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丛书。这套丛书在各册基本完成后,经过修订,于2017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统一进行了发行,共13卷,即《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秦汉卷》(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三国两晋南朝卷》(上、下册)(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十六国北朝卷》(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隋代卷》(施合金)、《唐代卷》(上、下册)(郭声波)、《五代十国卷》(李晓杰)、《宋西夏卷》(李昌宪)、《辽金卷》(余蔚)、《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清代卷》(傅林祥、林涓等)和《中华民国卷》(傅林祥、郑宝恒)。这套丛书虽然不可能完全囊括长期以来历史政区地理的全部研究成果,但可以说代表了目前历史政区地理的最新前沿。

此外,还值得关注的是《新清史·地理志》的编纂,《新清史·地理志》不仅吸收了当前关于清代政区的考订成果,而且基于对浩如烟海的档案材料分析,在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认知,但遗憾的是,归结于《新清史》的出版问题,这一重要著作至今未能正式面世。

对于政区考订而言,文献材料的使用和逻辑的严密性是重中之重,辛德勇的《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注],其从史料认知和考订方法层面上对以往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逻辑严密,可以说是清代考据学以来的巅峰之作。[※注]

由于历史地图集的绘制主要基于历史政区考订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被认为是考订型历史政区地理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这方面的代表成果毫无疑问当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当然还存在大量其他的历史地图集,关于这方面参见后文。

此外,还出版了其他一些历史行政区划通史方面的著作,如周振鹤的《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注]《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注]等,周振鹤在这些著作中对中国历代政区的演变提出了一些总体性的、解释性的认知,其中大量观点至今依然被学界所遵从。除了周振鹤的著作之外,这方面的著作还包括刘君德等的《中国政区地理》[※注]等,但这些著作在整体上没有重要的突破,且各书之间水平差异较大。

此外,还有大量工具书,比较常用的就是牛平汉编著的《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注]和《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注],这两部工具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政区演变的梳理存在遗漏,但大致展现了重要的变化,且书中所附大量表格,便于读者查阅。此外,以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注]为代表的地名工具书中通常也会包含大量对历史政区及其演变的介绍。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