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7.158.10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第四节 历史地图集

来 源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第二篇 历史人文地理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不仅是我国历史地理学而且也是我国历史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而这套历史地图集的编纂有着深厚的历史脉络。由于中国存在编绘历史地图集的长期传统,因而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并不是现代编绘的唯一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除此之外,具有影响力的还有顾颉刚、章巽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注]。已经出版的各省的历史地图集还有《上海历史地图集》[※注]《西安历史地图集》[※注]《陕西省历史地图集》[※注]《广东省历史地图集》[※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注]10《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注]1《浙江省历史地图集》[※注]12《山东省历史地图集》[※注]13《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注]14等。
关键词

历史地图集

地图集

中国历史

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沿革

指掌

地理

历史地图

历史地理

历代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四节 历史地图集

字体: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不仅是我国历史地理学而且也是我国历史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而这套历史地图集的编纂有着深厚的历史脉络。不过以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的编绘通常只是提到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以及清代李兆洛、杨守敬等编纂的历史地图集[※注],但这种描述忽略了从宋代直至清代长期延续的绘制历史地图集的传统。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就是《历代地理指掌图》,其中收录历史地图47幅。对于这一图集以往多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历代地理指掌图》的作者。关于这一问题,虽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但现在绝大部分学者已经达成一致意见,排除了苏轼作为作者的可能,认为真正的作者应当是税安礼。[※注]二是,关于该书最初刊刻的时间,虽然在具体时间上还存在争议,但目前学界大体认为是在北宋末年。[※注]《历代地理指掌图》成书之后直至清代前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其中的地图,除了被以《三才图会》为代表的类书收录之外,其中一些与《禹贡》和《春秋》有关的地图被很多经部的著作引用,如关于《禹迹图》就出现在了《六经图》《七经图》中,《春秋列国之图》出现在《春秋四家五传平文》《春秋大全》《春秋左传评苑》等著作中。

宋代除了《历代地理指掌图》之外,很可能还存在另外一套在以往研究中被完全忽视的历史地图集。这套地图集的原书已经散佚,不过在现存的五部宋代著作,即《十七史详节》《陆状元增节音注精议资治通鉴》《音注全文春秋括例始末左传句读直解》《永嘉朱先生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中存在一系列轮廓和绘制方法非常近似的历史地图,目前可以搜集到19幅,涵盖年代从五帝直至五代,当然,由于分散在各书中,因此不同的作者对地图的名称进行了一些修订。虽然这套历史地图集的影响力不如《历史地理指掌图》,但在明代的《广舆考》和《博物典汇》都引用了其中的几幅地图,而且《博物典汇》依据这套历史地图集的轮廓,补充了“宋诸路图”和“大明一统图”两图。

明代前中期,在各种著作中主要还是使用上述两套历史地图集,直至明末崇祯年间才出现新的历史地图集,即《今古舆地图》和《阅史约书》。《今古舆地图》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沈定之、吴国辅编绘,1册,纸本,朱、墨双色套印,纵20厘米,横28厘米。该图集分上、中、下3卷,共包括58幅舆图,采用“今墨古朱”的表示方法,即当时(明朝)的府县用墨书标注,而明代以前历代政区的沿革异同则用朱色标注,各图中均附有图说。《今古舆地图》现存的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十六年山阴吴氏(即吴国辅)刻朱墨双色套印本,此外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也藏有这一版本。《阅史约书》,王光鲁撰,5卷,该书专为读史者考订之用,目前有现存有明崇祯刻本。其中《地图》1卷,35幅,用朱色表示今地名,用黑色表示古地名。这两套地图集成书后在后来的著作中被引用得极少,因此影响力应该不大。

清代前中期的历史地图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朱约淳的《阅史津逮》,成书于明末清初,不分卷。朱约淳认为阅读史书必须要熟悉地理状况,因此该书附有大量地图,其中属于历史地图的有21幅。马骕的《绎史》,成书于康熙时期,160卷,是一部广采各家著作而成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其中收录有历史地图8幅。李锴的《尚史》,107卷,基本是根据马骕的《绎史》改编而成的纪传体史书,收录有历史地图7幅。汪绂的《戊笈谈兵》,10卷,成书于清代中期,是有关兵书图籍的汇辑和评论,书中包括有历史地图10幅。

清代后期著名的历史地图集就是杨守敬主持编纂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这套图集从清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6—1911)陆续刊行,共34个图组,分订成34册,纸本朱墨双色套印,开本尺寸为纵29厘米,横19.5厘米。未注比例尺。与在此之前的同类地图比较,内容翔实得多。由于这套历史地图集是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前身,因此以往研究众多,在此不再赘述。[※注]

清代后期出现的历史地图集,还有李兆洛晚年所作,后经校刊而成的《新校刊李氏历代舆地沿革图》,该图以李兆洛基于《皇舆全览图》和《内府舆图》所绘《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为底图绘制,涵盖时间上至禹贡,下至明代,共16图,每图又分为5幅(其中隋图分为3幅),图幅30.8厘米×14厘米;六严绘、马征麟订正的《历代沿革图》,上起“禹贡九州图”,下至“明地理志图”,图幅20厘米×16厘米;厉云官编的《历代沿革图》,现存有清同治三年(1864)的版本,共有地图20幅,上起“禹贡九州图”,下至“明地理志图”,图幅19.8厘米×20厘米。[※注]在厉云官《历代沿革舆图》(即《历代沿革图》)同治九年版的叶仁序中记述“仪征厉方伯(即厉云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二十,云本之江阴六氏,而六氏实本之李养一先生兆洛《皇朝舆地图》而缩摹者也”[※注],由此来看上述三者有着明确的承袭关系。

以《历代地理指掌图》为代表的历史地图集,在中国古代史部的分类中基本属于地理类,且在四部中史部的正史类的作品中基本没有收录地图,由此似乎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地图集的绘制至少自宋代以来得以长期延续,即正如上文提到的某些历史地图集的作者所说,是作为阅读史书的辅助工具,而这也正是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最初编绘以及长期不断出版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由于中国存在编绘历史地图集的长期传统,因而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并不是现代编绘的唯一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除此之外,具有影响力的还有顾颉刚、章巽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注],以及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注]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注],郭沫若主编的这两套图集除了政区图和疆域图之外,还包括大量展现了某些历史事件的专题图。台湾地区的中国文化大学也曾编纂过《中国历史地图》[※注],其中除了政区图之外,也绘制有一些专题图。

此外还有1982年开始编纂、2014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注],涉及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遗址与布局、气候、自然灾害等图组,由众多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编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第二册和第三册目前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将于未来几年中陆续出版。

受到这些历史地图集的影响,加上编纂历史地图集的传统,近年来一些省市也进行了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其中较早和影响力较大的就是侯仁之教授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这套图集的编绘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版的第一集以表现北京地区的政区沿革为主[※注],第二集则以表现自然地貌为主[※注];在21世纪初启动了第三集的编纂工作,与此同时又对之前出版的第一集、第二集进行了修订,最终于2013年将新编纂的第三集和重新修订第一集、第二集一起出版。[※注]此外,已经出版的各省的历史地图集还有《上海历史地图集》[※注]《西安历史地图集》[※注]《陕西省历史地图集》[※注]《广东省历史地图集》[※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注]10《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注]1《浙江省历史地图集》[※注]12《山东省历史地图集》[※注]13《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注]14等。

还有断代的历史地图集,如由华林甫主持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已经结项,这套地图集是目前仅见的成体系和成规模的断代历史地图集,充分利用了各种满文和汉文文献、蒙古文舆图等,且补充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卷的不足,即谭图只反映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代全盛时期的政区图,没有康乾盛世和清末的各种地理变化,且未能充分反映清代后期展现了社会变化的城市、租借地、边疆失地等内容。除了弥补不足之外,《清史地图集》还解决了县界复原的问题,全面复原了宣统三年(1911)内地府县级政区界线,对边疆地区的政区界线也做了最大限度的复原。对于这套地图集的出版,历史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都甚为期待。

目前,历史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的就是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修订工作。确实,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以来,学界对于历史政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新的成果,发现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而且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资料限制,《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本身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地名的准确性定位等。

但同样由于技术手段和研究方式的转型,在各种近年来被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注]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界中知名度最高的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了时间序列数据,即可以逐年地展现政区和疆域的演变。且即使不考虑GIS的分析手段,仅仅是CHGIS提供的便利的查询和定位手段,就已经使得作为工具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显得过时。而且CHGIS可以不断通过吸收新的考订成果随时加以修订,也即可以持续保持最新状态,由此也使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修订变得没有必要。

此外,随着历史研究从考订向解释的转型,作为工具书的历史地图集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也在下降。虽然历史地图集是大量考订成果的集成,因此优秀的历史地图集的出版必然会得到学界广泛的好评,但作为工具书,其影响力显然难以与三十年之前相比。需要强调的是,上述陈述并不是否认编绘历史地图集的学术价值,毕竟作为传统史学的四把钥匙之一,历史地图集作为工具的价值必然是会长期存在的,但历史地理学界应当认真考虑编订历史地图集的意义,以及今后展现历史政区及其演变的方式。

推荐书目

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葛剑雄:《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读 〈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感言》,《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牛平汉编著:《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版。

牛平汉编著:《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期。

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版。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