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来 源
:
|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第三篇 历史自然地理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研究也曾经是历史地理学关注的主题,较早发表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当属侯仁之教授,他的《历史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变迁》[※注]10一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之后,根据文献材料以及一些考古材料,对历史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变化进行了推测。上述只是历史地理学者进行的研究,与此同时,地理学者利用地理学手段对海岸线的变迁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如杨达源的《中国东部全新世海面变化的研究》[※注],提出“分析现有我国全新世海面遗迹的指示意义及其分布的时空变化。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
关键词
:
|
海面 海岸线 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 海侵 西岸 海岸 文献材料 研究成果 学者 黄河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字体:大中小
历史时期海岸线的研究也曾经是历史地理学关注的主题,较早发表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当属侯仁之教授,他的《历史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变迁》[※注]10一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之后,根据文献材料以及一些考古材料,对历史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变化进行了推测。
在渤海湾海岸线的研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对西汉时期大海侵的研究,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就是谭其骧教授,他在《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一次大海侵》[※注]1一文中,在文本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了之前进行了的考古工作[※注]12,提出文献中记载的海侵是确实存在的,发生时间是在西汉中叶之后,到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已基本恢复了海侵以前的局面,但留下了大量的泻湖和沼泽地带,直至唐末这一状况才逐渐改善;而海侵的范围则包括“今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黄骅六市县的各一部分或大部分的地区”。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此为基础,一些历史问题也得到了可信的回答,如曹操“东临碣石”的“碣石”的具体位置,以及唐初唐太宗征高丽的路线等。此后,还有大量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如韩嘉谷的《西汉后期渤海湾西岸的海侵》[※注]《再谈渤海湾西岸的汉代海侵》[※注],尤其是后面一篇论文对一些对西汉时期大海侵提出质疑的论文[※注]提出了反驳。
除了渤海湾之外,历史地理学者对于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研究还关注于上海地区的成陆过程,较早发表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是谭其骧教授,即《关于上海地区的成陆年代》[※注]《再论关于上海地区的成陆年代》[※注]以及《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注]等文,这些研究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遗址和墓葬,对上海地区不同区域的成陆过程进行了叙述。此后张修桂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发表了《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注]《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注]等论文。在《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中提出:“上海地区成陆过程如下:距今六七千年间,冈身地带西侧的浅冈、沙冈海岸线形成;三千年前,岸线稳定在冈身地带东侧的东冈、横径冈一线;一千七百年前,岸线推进至盛桥、北蔡、航头的下沙沙带;一千年前,海岸东移至里护塘一线;距今六百年,白龙港—马厂间的西沙沙带海岸形成;其东则为六百年来成陆的新浦东。在上海陆地向东扩展的过程中,南部杭州湾北岸自东晋以后发生严重北坍,元明时期始反坍为涨;北部长江南岸自元明以来也有不等量的陆地坍江现象。”在《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中则对上海成陆过程中的“关于下沙沙带的形成年代问题”“关于下沙捍海塘的地望问题”“关于里护塘的始筑年代问题”“关于旧瀚海塘的位置与年代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再次叙述了上海地区的成陆过程。
此外还有对杭州湾[※注]等地区海岸线变迁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陈吉余撰写的《历史自然地理》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注]中。
此外,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对渤海湾和苏北海岸的变迁进行了归纳。[※注]
上述只是历史地理学者进行的研究,与此同时,地理学者利用地理学手段对海岸线的变迁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如杨达源的《中国东部全新世海面变化的研究》[※注],提出“分析现有我国全新世海面遗迹的指示意义及其分布的时空变化,得出中国东部全新世海面变化的基本图像是:近万年来海面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上升,早期上升速度此较快,导致沿海平原地区海岸线全面地向陆后退,海侵沉积掩覆晚更新世末期的陆相沉积。中全新世以来的海面,表现为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并渐趋于稳定,主要的波动有6次;中全新世开始时,海面上升速度的迅速减慢,大量陆源碎屑物质不再为增加的海洋水层所吞没,而营建陆地,出现沿海平原海岸线的向海推进;海岸线向海推进过程中,出现停顿或短暂的反向后退,但局部性的海岸线推进过程中的停顿或短暂的反向,可能主要是由泥沙的补给发生变化所致。中全新世以来6次大的海面波动,主要反映在河口地貌发育的周期性变化;不存在比近几千年来的波动海面高几米的所谓中全新世高温期高海面”。又如王靖泰的《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注]提出“简言之,中国东部沿海及大陆架上,海面升降的实质是气候—海面变动,即冰期与间冰期或冰后期的冰盖消长是海面升降的主要机制。海面变化的‘冰川控制论’揭示了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与海面升降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并为多数人所接受”。关于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研究还有施雅风的《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注]等,海岸变化的综合研究则有赵希涛的《中国海岸演变研究》[※注]等。
总体来看,在历史时期河流、水体和海岸线的研究中,随着现代地理学在传统文献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各种地理学方法、数据的使用,传统的只是利用文献材料的历史地理学者已经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多年来未再出现重要的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坚持在这一领域中的只是少量既掌握历史文献也了解地理学方法和数据处理方式的学者,如满志敏和潘威。这也是本书一直强调的历史地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展现。
推荐书目
满志敏:《北宋京东故道流路问题的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潘威:《清代前期黄河额征河银空间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以乾隆五十七年的山东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4辑。
潘威、满志敏:《大河三角洲历史河网密度格网化重建方法——以上海市青浦区1918—1978年为研究范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2辑。
石泉:《古文献中“江”不是长江的专称》,《文史》第6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谭其骧:《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一次大海侵》,《人民日报》1965年10月8日。
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考古》1973年第1期。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
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2年第2期。
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复旦学报》1980年历史地理增刊。
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1980年历史地理增刊。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显示更多